乡村女性活动与空间初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乡村女性是促进江南地区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文章通过梳理记载活动空间的相关古籍以及绘画作品,分类总结其中出现的乡村女性活动,从参与的主题入手,分析古籍、绘画作品中所展示的各类活动空间和空间范围。总结女性公共活动与空间类型的特点,进而对空间以及活动行为的相互作用加深了解,增加对古典园林史范围中女性活动与空间的各方面认知。
  关键词:乡村女性;女性活动;空间类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0 引言
  近年来关于女性园林的论文颇多,现有研究虽有对女性活动及空间关系进行一些个案分析,但是对于乡村群体的活动形式及空间关系少有探索。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绘画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明清女性园林研究进行补充。本文参照地理学与社会学中广义江南地区的范围结合《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长江南部经济发达和女性活动相对自由的地区。
  1 乡村女性活动空间发展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处于市场前沿的江南小农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清代江南乡村生产劳动与社会生产相关劳动中,女性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促进她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良好的山水环境、传统民俗底蕴和宗教信仰的日益兴盛,使得宗教节令活动丰富,以节令游俗最为著名。随着明清园林文化平民化发展,城乡公共园林逐渐兴盛。
  2 乡村女性公共活动分析
  根据古籍资料和绘画中描写的活动内容分析,乡村女性的公共活动可以归类为农业劳作、经商治生、节令活动、宗教游赏这四种主要活动类型。整理公共活动参与主题、活动特点、环境氛围,可以总结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乡村女性活动内容。
  2.1 农业劳作
  江南地区乡村女性参加各项劳作的现象较之于其他地区尤为突出。她们承担了多重劳动角色,如蚕桑丝织、机杼之劳、田间劳作等。明清两朝各种版本的《耕织图》均描绘了江南劳作场景,其中不少图幅展示了在农忙时节,乡村女性出现在农田里与男性一起承担重体力农活的独特场景。此外,乡村女性同样参与到捕鱼、采茶等农业劳作中。《采茶春牛图》中就展现了农家采茶女辛勤采茶的场面。女性与象征富裕生活的金山、银山和耕作的“春牛”出现在一幅图中,表现了江南农家采茶女期盼通过劳作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安乐的意愿,直观地展现了乡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2 经商治生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经商治生的观念渗透到江南地区女性思想中。乡村女性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基本都是从事与生活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乡村女性的经济活动中,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商品交换需求的猛增奠定了基础,乡村中自发产生了众多市集。在清代苏州光福山中,山农与渔民通过市集维持生计:“卖花挑菜踏歌连,村女邻娃袂共牵。”[1]“渔家生计太湖边,网得鲜鲜趁市廛。”[2]江阴青阳地区乡村女性们在市集中购买家庭日用品:“趁得空闲上街去,买点农具买点盐。”[3]江南地区的水乡女性做船娘也是一种谋生途径。在别人游玩、观赏的日子里,周围的乡村女性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商机,为其生计而辛勤不已。
  2.3 节令活动
  江南地区乡村家庭在日渐富裕的物质基础下,在节日喜庆、营造休闲生活上的意识开始加强。以乡村女性为主体参与到的节令活动主要有庙会赶集、元宵观灯、清明踏青、中秋登高等。
  无锡附近乡村女性在农历二月至四月会进行多种节令活动:“诸乡村去城远者,自二月至四月,或清明,或三月三日、三月十八等日……男女杂沓,喧哗扰攘。”[3]苏州农历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庙会,由于穿草鞋的农村女性被踩丢的草鞋众多,因此被城里人戏称为“草鞋香”。《陶庵梦忆》中《绍兴灯会》一节中有“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西走”这一描述。作为游览胜地的虎丘,无论明末乡村女性“铺毯席坐。登高望之”“鼓吹百十处”还是清代“千人石听歌”,都展现了明清时期苏州周围的乡村女性热衷于在虎丘举行各类集体活动。
  2.4 宗教游赏
  乡村女性还会频繁参加户外的、与生活礼仪相關的宗教性活动以及具有宗教色彩的节庆日活动。在江南地区,乡村女性进庙烧香、求子祈福及民间社稷活动尤为普遍[4]。
  西湖香市、普陀香汛等宗教活动吸引着周围的城市乡村女性参与。每年农历三四月的灵隐香市,“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城乡士女俱买舟结队”去往杭州“天竺灵隐香市”;“村老勤将佛事修,春来香市赴杭州”。乡村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着比男子更重的压力,她们对宗教活动也更为积极,比如每年春天的普陀香汛,“进香人以巨万计,舍赀如山,一步一拜,即妇女亦多渡海而往者”。这些乡村女性单独或结伴长途跋涉,不远千里到佛道教圣地进香祈福,不仅有烧香祈福的本意,在漫长的进香过程中更是泛生出一系列游山玩水的活动。
  3 乡村女性活动空间类型分析
  公共空间为乡村女性的活动需求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依据公共空间的存在形态和功能,按照学术界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主要分类方式将其划分成为生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休闲性公共空间、信仰性公共空间四种类型[5]。
  3.1 生活性公共空间
  在村落中,女性不仅仅在房屋、院落中进行活动。生活性公共空间是为了满足生活劳作、娱乐和日常交往需求的空间,也是狭义上真正的公共空间。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乡村景观布局出于实用角度,围绕桥、井台、水塘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村中呈现点状布局。村中的室外古井为周围人家合用,女性们在此汲水、洗衣、洗菜,围绕古井形成的公共空间也是女性们聊天交往的场所。   此外,村口是为村民提供了祭祀、交流、学习、聚会和交易等公共活动的场所,是村民合众出现频率最高的生活场所之一。而街巷不仅是供村民生产生活通勤的场所,也具备其他功能。屋檐、外廊等建筑向外延伸的区域的廊下空间相对宽敞,形成乡村女性们聊天、交往的场所[6]。在商品交换与贸易较多的乡村中,有些街道在固定时间段承担起集市的作用。
  3.2 生产性公共空间
  生产性公共空间主要具有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或交易功能。在江南地区,乡村女性日常同男性一样在田间从事生产活动,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因此,生产性公共空间对于乡村女性来说格外重要。“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农时俱在田首,冬月则相从夜织,支塘水纱,唐墅苧布,皆轧轧出寒女机也”[7]“木棉之产,堪为布缕,是以子夜机声常轧轧”[8],在农忙时女性的生产性公共空间在田间,而到冬月农闲时生产性公共空间则转移到织房或是自家房屋中。如《渔樵耕读》年画中,画面右侧有两名女性在岸边的室外空间织布,另有两位在室内纺纱。此外还有其他结合生产活动和公共活动需求自然形成的小型公共空间,比如乡村中常见的晒谷场、临水村落的码头道,这些都是村落的生产性公共空间。
  3.3 休闲性公共空间
  明清时期,乡村女性参与休闲活动主要在以下几类区域:
  乡村地区,农事祈愿是犒劳农民劳作祈求丰收的大型休闲活动,举办地点一般在村中戏台或是祠堂前。此外,庙会在广大乡镇具有重要影响,庙台戏也极为普及,乡村近郊多建有戏台作为休闲性公共空间,无论男女老少皆可以在此看戏消遣。
  节日出游也是妇女休闲娱乐的好时机。其活动地点一般为距离乡村不远的城镇和公共园林。前文所述城镇街巷在元宵节会举办灯会,周围的乡村女性都会进城观赏游玩。在农历七月十五,无锡龙山城从隍庙门至蓬莱岗,也有观赏灯会的活动。虎丘在中秋节的时候,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男女老少皆在此享受节日氛围。绍兴城蕺山亭仿照虎丘胜景,在闰中秋男女老少一起合唱,山亭看戏。
  3.4 信仰性公共空间
  明清时期佛教盛行,寺庙空间为不同阶层的女性提供了信仰性公共空间。寺庙园林更具开放性、公众日常参与度更高。江南一带佛教名山有上方山、支硎山等,其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兼具山水园林之胜。此时乡村女性参与宗教朝圣游的行为较为普遍,地域范围也十分广泛,远至浙江普陀山、杭州灵隐寺以及湖北武当山都是江南妇女们朝山进香的目的地。虎丘的云岩寺、支硎山的观音寺,是江南乡村女性中秋、观音诞日等重要节日烧香、礼拜的佛教空间。
  村落附近的寺庙是乡村女性平日最常进行活动的信仰空间。当时的嘉定县黄渡镇有“猛将庙在重固镇,为乡人报赛之所,八月十八日前后数日,远近烧香者争趋之,田家器用毕聚成市,至晚自烧香归,各携农织具络绎于路……”[8]的盛景,每逢节庆,乡村女性就会放下劳务,踏出家门,结伴到附近寺庙烧香朝拜、请愿还愿。
  4 乡村女性公共活动与空间类型特点
  4.1 空间多元特点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女性生活性公共空间也伴随着经商治生活动的向外拓展,蔓延到乡村相邻镇市,丰富了同一场所内不同的空间类型。比如乡村女性经商治生情况增多,不仅仅存在于带有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或交易功能的公共空间。在香市之时,乡村女性会在寺院周围进行卖香等相关活动,一部分乡村女性作为服务业从业者在此谋生。女性香客进行游园活动,丰富了寺观园林内的活动类型。信仰性公共空间内也伴随着生活性公共空间与休闲性公共空间一同发展。由此可见,此时的同一场地内不同空间类型同时存在,活动在各个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4.2 内容丰富特点
  明清时期,女性参与农业劳作及其经济地位的提高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促使女性追求各类活动的意愿比前代更加强烈,佛教兴盛和世俗文化相互渗透,加之吴地自古爱好游赏的习俗,使这一时期女性活动的内容众多。信仰性公共空间除却进香祈福的行为,亦有以游玩为目的的活动行为。比如,春时城乡士女“名为进香,实则藉游山水”的游春活动[9]。《姑苏繁华图》中为了祈祷农祥进行的活动,形式上并非纯粹的祈祷仪式,而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春台社戏”,既满足了祈祷诉求又可以娱乐男女老少,也是对休闲活动多样化发展的佐证。明清时期的乡村女性不仅丰富了游玩、观赏等目的并且使其合理化。
  4.3 文人化发展特点
  乡村女性虽然日常与士人阶层接触很少,但随着园林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文人化的追求与园林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在园林活动中。在重阳节,吴地山顶机王殿有鼓乐酬神,以棉纺纱丝织为业的女性可借此休息游玩一日。“喧阗日夕,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10]乡村女性在此时进行奏乐和游船的活动,目的是追求文人化的审美情趣。“今常熟、吴江、昆山、嘉定、上海、无锡各县城隆庙俱有园亭,亦颇不俗。每当春秋令节,乡佣村妇,杂迷欢呼,说书弹唱”[9],虽然钱泳写下这段话的原意是表达对乡村女性进入文人园林的不满。但是却能够体现乡村女性对于文人化活动的追求。
  5 结语
  乡村女性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活动空间类型多元,同时园林文化的传播带动着乡村女性生活內容和精神世界日益丰富。本文通过对江南一带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总结,比较与分析乡村女性活动行为与空间,为乡村女性活动和空间类型的相互影响提供另一种解读思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乡村女性只是古代众多乡村女性的一个缩影,更多的不同时代与阶层中女性与空间的联系依然等待着研究者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振忠.竹枝词与地域文化研究——评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J].历史地理,2006(1):400-414.
  [2] 小田.近代江南村妇的日常空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66-75+159-160.
  [3] 高海燕.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间妇女新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1.
  [4] 于淑娟.佛教空间与明清江南妇女生活[D].复旦大学,2014.
  [5] 欧阳丽.郴州市古村落水口景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6] 王伊可.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浅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6.
  [7] 王仲.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J].中国农史,1995(04):49-57.
  [8] 王健.明清以来江南民间信仰中的庙界:以苏,松为中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6):34.
  [9] 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冶游”与封建伦理冲突[J].妇女研究论丛,2010(01):39-48.
  [10] [清]顾禄.清嘉录[M].来新夏,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1-142.
  作者简介:魏晓菲(1993—),女,天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赵岩(1976—),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的几何设计手法,引出他在家乡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研究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平面布局、空间几何构成等方面,体会建筑师是如何结合建筑周围环境与本体建筑的,通过恰当地处理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几何元素,展现富有时代性的建筑风貌。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几何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
期刊
摘要: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动物为原型的吉祥物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形象可爱、造型易记、寓意美好等。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原因对应着吉祥物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即亲切感、可扩展性和主题性。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吉祥物设计;亲切感;可扩展性;主题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卡通吉
期刊
摘要: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想法不同,催生的社会文化也大相径庭。本文从19世纪的象征主义出发,以法国画家古斯塔夫·莫罗和维也纳画家克利姆特为代表,从绘画手法、色彩运用两方面进行比较,详细了解社会环境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象征主义;社会环境;作品比较;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基层流动儿童数量呈递增发展趋势,随之出现的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进行多种解决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的方法试验下,本文着重分析绘画课堂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过程中的情绪表达、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绘画课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
期刊
摘要:本文浅析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的不同落地方式的优缺点,认为未来艺术与乡村的关系将由硬件外部设计转向内容与内涵的活化再造,在此过程中,让艺术介入真正回归乡村当地的公共性是保证乡村内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乡村转型;公共性;公共艺术;艺术介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1 乡村转型中硬件层面的艺术介入  乡村旅游自发
期刊
摘要: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老旧社区景观使用功能的缺失和不合理的规划愈发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居民的需求。所以,老旧社区景观更新提升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宜人居住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老旧社区景观改造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方向。  关键词:老旧社区;居住区;景观提升;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
期刊
摘要: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原有的传播媒介无法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群众需求刺激着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又催生了新型应用软件的诞生。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就像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在满足信息流通及时性和互动性的同时,也让受众产生了媒介依赖。本文以抖音这一典型新媒介软件为例,从受众角度出发,剖析新媒介视域下受众媒介依赖的成因,并提出通过恢复主体意识,加强自身媒介批判能力,做理性受众的方式摆脱媒介依赖,引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生态环境下的各方面人文环境也在随之变迁,在变迁中形成的一系列改变就可以总体概括为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一定意义上的价值重塑概念。本文在生态文化变迁的基础上,对平江历史街道的水乡价值重塑进行分析和阐释,探究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在生态文化变迁下的文化适应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化;平江历史街区;价值重塑;可持续
期刊
摘要:在过去的几年里,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变得非常流行。许多制片公司已经开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人们已经注意到,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产业还没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十分先进的水平。因此,本文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电影产业运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与7位受访者进行电话访谈,受访者包括导演、制片人、技术人员和故事作家,以他们的回
期刊
摘要:本文从“体验性民宿”概念入手,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内涵,对未划分成“世遗”的土楼进行再设计探讨,得出非“世遗”土楼民宿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极具土楼特色的圆寨为例,妥善定位并将其再设计与改造,使之与适宜现代人的旅居环境有机结合,并使其既能以“民居变民宿”的形式被妥善保护,又满足旅居趋势下旅者对土楼地域文化的体验要求,为土楼民宿再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楼;民宿;世遗;圆寨;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