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更有其魅力呢?我在教学时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实践的。
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1.让教学开放化。在教学时,我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教学“品德与社会”时学习场所不再仅仅是教室了,我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我还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结果,即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我让学生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课后我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己选择的人进行采访,第二节课上进行交流,交流后谈想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发展。
2.让教学活动化。每一节课我都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我在课堂中创设让学生模拟许多场境,在学生活动时给以建设性的意见与提示。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体现为教学的指导者、场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
3.让教学对话化。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话题和范例,在教学时,我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我在教学中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和老师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其次我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过程价值,才能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要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法。“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2.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3.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通过教学的实践,学生的意识、能力、个性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大大的增强了,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的魅力得到了绽放。
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1.让教学开放化。在教学时,我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教学“品德与社会”时学习场所不再仅仅是教室了,我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我还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结果,即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我让学生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课后我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己选择的人进行采访,第二节课上进行交流,交流后谈想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发展。
2.让教学活动化。每一节课我都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我在课堂中创设让学生模拟许多场境,在学生活动时给以建设性的意见与提示。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体现为教学的指导者、场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
3.让教学对话化。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话题和范例,在教学时,我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我在教学中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和老师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其次我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过程价值,才能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要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法。“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2.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3.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通过教学的实践,学生的意识、能力、个性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大大的增强了,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的魅力得到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