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写字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w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可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是一件乏味而有难度的事情,怎样让孩子们爱上写字、乐于写字呢?以下笔者就写字教学,略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感知字形美,让孩子乐意写字
  
  汉字是以“象形一指事”为本源,经过二,三千年的演变,从具体的象形中抽象出来,成为变化多端而又简约精省的造型。它以结构的疏密、点面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行笔的缓急来抒发感情和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的音乐和舞蹈,汉字是美的,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字教学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孩子观察,发挥联想;老师用浅显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孩子感知到汉字的形体美、意象美,点线美,结构美、空间美。从而愿意把这些美的字用自己的手和笔写出来。
  例如我在教学单个笔画时,通过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种笔画像什么来感知笔画的美。孩子们的联想非常丰富:短横如江上一叶扁舟,长横像一根悬挂重物的扁担;短撇如竹叶,长撇舒展似兰花叶,又似飘动的柳枝;捺似足球运动员的一条腿,又像一把大刀;点像小雨点;竖弯像弯道……学生在脑中有了形象的物体,便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具有那种形态的笔画来。
  字体形态多样,犹如人有高矮胖瘦,我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如“月”字似少女细瘦纤纤;“口”如花盆:“方”似少年滑冰舞姿;“才”如军人正步走;“禾”字应昂首挺胸,左右展臂……有了形象的比喻,这些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他们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了写字的愿望。
  
  二、互换角色,让孩子喜欢写字
  
  传统的写字教学总是老师在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老师不厌其烦,讲得口干舌燥,但收效并不很理想,孩子们的字错的多,不规则的多,新课程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倡导民主,呼唤自由,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变为“朋友的合作者”。在这些新理念的引领下,我尝试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互换师生角色,有时我当老师,指导他们写字,而有时则请孩子们当老师,我做他们的学生。
  在这种新奇的学习方式中,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投入了。为了把我这个“笨”学生教会,孩子们干劲特别大,经常在课前就开始观察字形,思考怎么教,并反复练习书写,希望在我这个学生面前展示最美的字。通过师生互换,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写字,写出来的宇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我还请班上识字量多、会写字多的孩子当其他孩子的“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些“小老师”在教其他孩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变得更自信了,而对其他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奋发的促进剂,孩子们的写字已经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我愿意写”了。
  
  三、言语鼓励,让孩子爱上写字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人赏识,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宽容和鼓励,这能让孩子们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只有给予每个学生鼓励、温暖,才能帮助其树立自信。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个笔画,一个字,一次作业,都要大力表扬,对于孩子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如“你的字真漂亮,希望每次作业都能见到这样的宇。”“你的字越写越好了,加油哦!”“字写得不错,不过如果是老师,可能会写得再干净一点,你不妨试试看!”,等等。老师这些不着痕迹的鼓励,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写字不再是负担,不再是难事,反而变成了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最爱做的事,写字的时候,孩子们是快乐的,写出的字自然也是最美的。
  通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们从不想写字到爱上写字,乐在写字。我坚信,在对写字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孩子们一定能练就一手整洁、规范、美观的字,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不断传承,弘扬。
  
  (责任编辑:李湘蓉)
其他文献
文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阅读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阅读,就是学生这个群体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永不感到疲惫和厌倦。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
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中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并且长期和学生接触,因而在传播政策和沟通指导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
为顺应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笔者曾按照“强化需要-设计情景-多种评价”这一流程,对小学生愉快作文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
美术课程总的来说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多,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因为受到个性差异、地域文化、生活经历、物质条件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对同一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好恶不一的感受
“人是要有精神的”。一所学校也必须有学校精神。那么,什么是学校精神呢?学校精神是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员工健康向上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体现着学校办学的宗旨、理念、风格等,反映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培育学校精神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从传承文化中,培育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不论办学历史的长短,都有值得推崇的
在谈论学校管理制度化的话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当下社会的大众精神这两个概念。管理是将理性认识付诸于有组织的行动,它是一种由人的思想到行为的过程,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思想是一定政治、经济、社会习俗、文化积淀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探讨任何管理方法、制度的成因,都离不开对当时人的研究。根据《辞海》的解释,“精神”是一个哲学名词。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