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并且有效传承文化精髓。”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以《论语》整本书教学为例,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论语》
  《论语》是儒家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它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在仔细阅读中可以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可以受到荡涤与洗礼。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开展《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但是在阅读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注重文言字词的讲解,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活动,缺少思考;注重阅读方法的讲解,缺少对文化作品的鉴赏。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思维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笔者认为,在《论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消融作品的语言形式、思维方式以及表述习惯等造成的阅读隔阂,汲取作品中的精华。
  一、在诵读涵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论语》是经过时间积淀流传下来的经典,蕴含着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首先,在诵读中消融文本的疏离感。《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到文言文字词理解的困扰,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对其产生隔膜感。教师可以注重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间的联系,从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教师可以还原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场景,要求学生采用两两对话的方式,进行情境式朗读。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主题,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进行有效阅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学生可以真实地走进语言的现场,体会作品的内涵。
  其次,在反复涵咏中体悟传统的文字美。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美、音乐美。纵观全书,作品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和处事立业的原则。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篇章,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集中阅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品的句式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以采取班级朗读竞赛的方式,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要求学生讲出语言美在何处。
  二、在主题阅读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美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有许多精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阅读,从而领悟传统经典的思想美。
  首先,注重整体把握,设置阅读的主题。在进行《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从整体把握作品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主题归类,从而进行深入探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类整理,理清相关作品的主题思想。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较为陌生的主题,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整体的阅读框架。
  其次,注重问题设置,深入探讨作品内涵。在阅读《论语》时,教师需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孔子的思想精髓。比如,理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内涵时,教师不妨设置如下问题:(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质疑,不受推崇,既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么为何孔子还要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呢?(2)2013年贝克汉姆在北京大学学生见面会展示自己的文身,上面写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仅仅是贝克汉姆,今天我们仍然推崇孔子的这种言论,这句话到底应如何理解?(3)《论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怎样的现实意义?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地帮助学生理解孔子言语背后的思想内涵。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感知孔子思想的深邃。
  三、在活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内涵美
  首先,注意联系现实,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侧重形象思维,教师需要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建立起文本与自身生活的联系,从而体悟文本的内涵。比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不仅要翻译文言文,而且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活动,让学生领悟孔子的思想文化精髓。比如,在学习《论语》第4章时,教师可以围绕“中庸之道”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笔者在执教这一专题时,引入下面的文字: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这样说道:“和而不同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不是前篇一律,不同也不是彼此冲突,它是共生共长,不同是相辅相成。”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温总理的“和而不同”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和而不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围绕文本中“中庸”的意义,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阐释了“和”和“同”的区别。学生得出了:“和”是事物通过变革达到统一或者协调的状态,正如温总理所言的“和谐”是一种共生共张,而“同”则是掩盖或者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统一。在今天,我们强调个性发展,我们崇尚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学生深刻地理解《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辨证思考,真正地做到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其次,在读写任务的完成中传承中华文化。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为了提升写作的深度,写作是为了增加阅读的厚度。教师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巧妙创设写作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比如,学生结合《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写作,可以创设以下写作情境:小明是一个出身平凡、成绩平凡的学生,现在面对高中,他总是感叹前途渺茫。假如你是他的同学,请你给他写一封主题为“如何看待个人命运”的信件,运用《论语》中所学的理念,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该作文题巧妙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写作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写出了以下文字:
  小明,何为命运?似乎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一睁一闭,便成了命运。正如《论语》中所言:“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上天是永恒的,与生俱来的命运似乎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小明,你知道吗?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命運面前的畏惧之心。《论语》中所言的“生死有命”,命是你的背景和你的原生家庭,而运则是你所面对的欢喜忧愁。由此,君子必须修己以敬,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你我,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让自己的命运焕发出光彩。
  总之,传统经典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精心设计一定的阅读活动,在听说读写中有效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薄弱高中语文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0]GHBZ163】
  作者简介:王其俊(1968— ),男,甘肃省武威第十五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今年105岁的蓝崇老人,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人。蓝爷爷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善于言谈、思路清晰,且生活还能自理。那么,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文武兼修,生活多姿彩  蓝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太极达人。无论晴天雨天,他都坚持打太极拳、舞太极剑。70多岁的时候,蓝爷爷开始学书法。3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练习书法,书法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极能疏通经络,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各关
72岁的陈老伯碰到了件麻烦事:胃肠时不时地在“关键时刻”闹别扭。比如说,去幼儿园接小孙子,若是小家伙被老师留下来不能准时和他回家,他的肚子就开始疼,逼着他一次次跑厕所。再比如说,晚上,儿子若是6点还没到家,他的肚子又会“翻江倒海”。他以为是普通腹泻,便买了些黄连素、多酶片服用,刚开始症状有些好转,可没多长时间,老毛病又犯了。  没几个月,他就消瘦了很多。“怎么药也不管用了?这么瘦下去可不是好事,我
近日,我拜读了徐群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0年7、8合刊)上的《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一文。身处语文“江湖”,我能体会到徐老师所提及的高三语文教师的心痛:高水平习作不是好的“应试作文”、教师棱角在教学中被磨蚀等等。碰巧,我今年也带高三,可我想说:一想到语文,我就感到幸福。因为,这一学年,我们一直带领学生追求语文学习的幸福。  英国大思想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指出,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地
最近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就笔者的生活经验来说,国人还是愿意阅读的,但是因为教育和生活经历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很多人阅读的态度不够积极,更多地愿意阅读一些比较娱乐化的简单读物,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很多人将阅读转向了电子媒体。  这种对待深层次思想探究的需求欠缺,对出版业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其最终的
“跟着女儿嫁成都。”我把这句话发给女儿。  女儿说,语气很苍凉,表达很现实,行动很走心,思维很有前瞻性!  女儿在四川成都,我在重庆万州。  2012年6月,女儿高中毕业。凭着她出色的外语成绩,我一直认为她会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或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结果她却选择了西南财经大学。  2012年9月10日,是送女儿到西南财经大学上学的日子。作为一个老四川人,我给自己设想了很多走向成都的理由,最后却以给女儿
2017年12月9-11日,第九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在印度新德里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探讨移民与人权保障、反对国际恐怖主义。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皮诺·阿拉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主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秉松在致辞中指出:回眸走过的岁月,论坛紧紧抓住人类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整合全球性专家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其成果获得联合国有关机构及有关国家的广泛认可。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越
他们手脚并用,在一条高而窄、有些地方仅两英寸宽的山脊上爬行。那条勉强可以算是条路的小径,层积着沙土和零散的石子,一碰就会抖落。左侧是陡峭岩壁,表面结着一层冰,在穿透云层的阳光照耀下闪着光。右侧的景象并没有令人更轻松——悬崖直上直下,深达1000英尺;黝黯的岩壁上刺出匕首般尖利的石头。  亚历山大·冯·洪堡和他的三个同伴排成一队,缓慢跋涉前行。没有像样的装备,也没有合适的衣履,这次攀爬充满危险。寒风
关键词:童话;影子;阅读和教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单元导读要求在进行这个单元的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有意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这篇童话富有诗意,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但可惜的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抒情童话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上变成
我走进一家现代家居饰品店,想选一些有特色的东西,但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买什么好。突然,一个装饰橱窗吸引了我的目光。哦,窗花,久违了!我久久地凝视着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剪纸艺术品,大幅的有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喜鹊登枝,小幅的有庆丰年的大肚皮娃娃、憨态可掬的小猫小狗。看着这些窗花,一道亮光划过我的记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老人慈祥和蔼的面容,那就是我记忆深处的窗花姥姥!  第一次见到窗花姥姥是在我8岁
摘要:古诗文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充足多樣的写作素材。从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总结出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的策略:一是巧引诗文名句入文,可以在拟题、开头、结尾、抒情说理中全方位引用;二是活用历史素材,注重对素材的概括、组合,注意角度的选取、主题的突现;三是学习古诗文的写法,进行创新作文。学生要树立活学活用古诗文的意识。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文运用;名句;历史素材  中华古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