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石街其实算不了街,低矮的瓦房立在道路两边。房子总是带着些古典的味道,却显得颓败。女人在门口洗了衣服,便将就着把水泼在青石的路上。水顺着缝儿流到两边的沟里,石头结上了绿绿的青苔。谁家的娃在街上溜达,踩不稳,倒在地上滚了一身青苔,爬起来哭着回去了。这时候不知哪个房子里便传来女人的呵斥和娃儿更大的哭声。
林尚礼是高石街辈分最高的老人。其后便是吉字辈、绍字辈、庆字辈、文字辈。高石街大多数人都姓林,但在绍字辈后,人们却不再按辈取名。后来又有外乡人迁进。人们就不论辈分都管林尚礼叫尚礼叔,和他差不多的也叫他尚礼叔,再小点的叫林老爷或者林爷爷。
高石街大多数的老头儿都很能干。高石街以前有两根顶天的柱子石,高石街大概就是这么得名的。那是林尚礼还是村支书的时候,响应县上的号召,广开土地,两根石头便被打碎了,铺成了今天的高石街,碎石镶成土边。那时候高石街很兴旺,年年拿到县里的优秀公社,后面却慢慢衰败了,稍微迷信点的人就说是挖石头惹的祸,石头可是山神,惹不得的,以后高石街怕是再也旺不起来了。
不过,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林尚礼在十年前患了肺病,便不再折腾。砍竹子天天在家编背篼,这时候的农村赶集还很流行背背篼。林尚礼的背篼编的好看,买的人都是提前订货,几十块钱一个,一月倒是能卖个千儿八百的。
林尚礼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新疆,一个儿子在深圳,天南地北。大儿子倒是在家,前些年人瘦得皮包骨头,到医院一检查,癌症。老婆看挨不过就走了,有个儿子却整日鬼混。大儿子就怕自己连累了老父老母,便一根绳子挂房梁自杀了。
我爷是村里和林尚礼关系最好的,但是背地里这两个老头却不买账互相较劲。我们家是高石街上,辈分最低的人家,按着辈分我爷也得管林尚礼叫爷。两个老头没事时会时常站在田埂上看山看天,看着看着便说起以前的事儿,说着说着又都不说了。这时候的沉默便是最难打破的,各自怀着心事,互不说破却又心知肚明。
高石街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石街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走了,或外出打工,或在县里买了房。总之外出的人是决不会回来种田的。也有在家的,大多是女人在家带孩子,顺便照顾家里的老人。而那些田,全靠着村里的老头子老婆子在种,每到夏天收苞谷打谷子时,高石街的老少都出来帮忙,被帮的那家得管饭,完事了再封个红。毕竟是老了,村里荒着的土地越来越多,土地里便种上了桉树,一两年也不用管,草长得和人一样高。
那些年轻人一个星期总会打个电话回来,絮絮叨叨的却说不了什么,问起麦子抽浆了没,才知道麦苗才长得蒜苗高,后来就再不问农事。每月按时往家里打钱,不到年尾绝不回来。年尾就是高石街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刚放了假,在屋前屋后乱跑,这时候的高石街才算有点儿活力。
林尚礼的儿子有时年尾也不会回来,不过女儿会过来过年。年尾时林尚礼就不编背篼了,空了就背着手在街上走,想要遇到两个从外边回来的人,来人也会恭敬的叫声尚礼叔。林尚礼这时候就会问起外边的事儿,听了后不说话也不点头,背着手继续走,再遇到人也是一样,走完巷子,我就知道他该是去找我爷了。
我爷正在把鸡撵到屋后去吃刚剥的青菜叶子。我在屋里看到林尚礼过来了,便喊:“林爷爷,来找我爷呀,他在屋后面喂鸡。”
爷爷便关了后院门出来,剩下一群鸡在那里疯狂的抢叶子。
爷问林尚礼:“二娃回来了么?”
林尚礼摇摇头,爷这时候便知道,二娃今年该是不会来了。两个人便向巷子头走,等我从门口探头时,两个人已经背着走了老远,在谁家门前问着刚刚回家来的人事儿,问完又继续走着。
高石街大多数人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据说有背手走路和小脚趾甲两瓣瓣这两个特征的,就是山西大槐树的后人,淌过黄河八百里,就是咱的根。这两个特征,就是迁移留下的后遗症。我常常会听到高石街的孩子在跳皮筋时唱着:过了黄河上了坡,一步三回不想挪。问我祖先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这算不算一种依据呢?
巷子头一辆摩托车搭着一个人一溜烟的过来。停在某个门口。林绍鑫刚从沿海的某个城市回来,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堆在家门口,屋里没人,孩子老人大概这时候正在谁家里说着话。爷他们便走过去,问起林绍鑫话来。反正也是没事,林绍鑫便陪着这两个老头瞎扯。说起自己在工地打工的种种事情,几百层的楼怎么修的,每天如何砌砖如何辛苦种种。这两人自然是不知道百层高楼怎么修的,高石街最高的楼层也不过两层高。后来林绍鑫又说着工友从楼上摔下来的事情。两个老头简直不相信人会就这样没了。
“没得治了呀?”我爷问。
“吓!那么高的楼上摔下怎么治!人都没个人样啦!他媳妇来硬是没认出来,抱着尸体哭了两三天,最后老板出面赔了八十万,那媳妇就不哭也不闹了……”
两个老头哦哦的答应着,这时候林绍鑫的孩子老远跑了过来。两人便不再说话,转过身走去了常去的田坡,却谁都不先说话,只看着明晃晃的田。
我不知道,林绍鑫讲诉的生死在两个老人的心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我相信,高石街的老人,在对待未来,一直充满着希望。
林尚礼是高石街辈分最高的老人。其后便是吉字辈、绍字辈、庆字辈、文字辈。高石街大多数人都姓林,但在绍字辈后,人们却不再按辈取名。后来又有外乡人迁进。人们就不论辈分都管林尚礼叫尚礼叔,和他差不多的也叫他尚礼叔,再小点的叫林老爷或者林爷爷。
高石街大多数的老头儿都很能干。高石街以前有两根顶天的柱子石,高石街大概就是这么得名的。那是林尚礼还是村支书的时候,响应县上的号召,广开土地,两根石头便被打碎了,铺成了今天的高石街,碎石镶成土边。那时候高石街很兴旺,年年拿到县里的优秀公社,后面却慢慢衰败了,稍微迷信点的人就说是挖石头惹的祸,石头可是山神,惹不得的,以后高石街怕是再也旺不起来了。
不过,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林尚礼在十年前患了肺病,便不再折腾。砍竹子天天在家编背篼,这时候的农村赶集还很流行背背篼。林尚礼的背篼编的好看,买的人都是提前订货,几十块钱一个,一月倒是能卖个千儿八百的。
林尚礼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新疆,一个儿子在深圳,天南地北。大儿子倒是在家,前些年人瘦得皮包骨头,到医院一检查,癌症。老婆看挨不过就走了,有个儿子却整日鬼混。大儿子就怕自己连累了老父老母,便一根绳子挂房梁自杀了。
我爷是村里和林尚礼关系最好的,但是背地里这两个老头却不买账互相较劲。我们家是高石街上,辈分最低的人家,按着辈分我爷也得管林尚礼叫爷。两个老头没事时会时常站在田埂上看山看天,看着看着便说起以前的事儿,说着说着又都不说了。这时候的沉默便是最难打破的,各自怀着心事,互不说破却又心知肚明。
高石街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石街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走了,或外出打工,或在县里买了房。总之外出的人是决不会回来种田的。也有在家的,大多是女人在家带孩子,顺便照顾家里的老人。而那些田,全靠着村里的老头子老婆子在种,每到夏天收苞谷打谷子时,高石街的老少都出来帮忙,被帮的那家得管饭,完事了再封个红。毕竟是老了,村里荒着的土地越来越多,土地里便种上了桉树,一两年也不用管,草长得和人一样高。
那些年轻人一个星期总会打个电话回来,絮絮叨叨的却说不了什么,问起麦子抽浆了没,才知道麦苗才长得蒜苗高,后来就再不问农事。每月按时往家里打钱,不到年尾绝不回来。年尾就是高石街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刚放了假,在屋前屋后乱跑,这时候的高石街才算有点儿活力。
林尚礼的儿子有时年尾也不会回来,不过女儿会过来过年。年尾时林尚礼就不编背篼了,空了就背着手在街上走,想要遇到两个从外边回来的人,来人也会恭敬的叫声尚礼叔。林尚礼这时候就会问起外边的事儿,听了后不说话也不点头,背着手继续走,再遇到人也是一样,走完巷子,我就知道他该是去找我爷了。
我爷正在把鸡撵到屋后去吃刚剥的青菜叶子。我在屋里看到林尚礼过来了,便喊:“林爷爷,来找我爷呀,他在屋后面喂鸡。”
爷爷便关了后院门出来,剩下一群鸡在那里疯狂的抢叶子。
爷问林尚礼:“二娃回来了么?”
林尚礼摇摇头,爷这时候便知道,二娃今年该是不会来了。两个人便向巷子头走,等我从门口探头时,两个人已经背着走了老远,在谁家门前问着刚刚回家来的人事儿,问完又继续走着。
高石街大多数人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据说有背手走路和小脚趾甲两瓣瓣这两个特征的,就是山西大槐树的后人,淌过黄河八百里,就是咱的根。这两个特征,就是迁移留下的后遗症。我常常会听到高石街的孩子在跳皮筋时唱着:过了黄河上了坡,一步三回不想挪。问我祖先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这算不算一种依据呢?
巷子头一辆摩托车搭着一个人一溜烟的过来。停在某个门口。林绍鑫刚从沿海的某个城市回来,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堆在家门口,屋里没人,孩子老人大概这时候正在谁家里说着话。爷他们便走过去,问起林绍鑫话来。反正也是没事,林绍鑫便陪着这两个老头瞎扯。说起自己在工地打工的种种事情,几百层的楼怎么修的,每天如何砌砖如何辛苦种种。这两人自然是不知道百层高楼怎么修的,高石街最高的楼层也不过两层高。后来林绍鑫又说着工友从楼上摔下来的事情。两个老头简直不相信人会就这样没了。
“没得治了呀?”我爷问。
“吓!那么高的楼上摔下怎么治!人都没个人样啦!他媳妇来硬是没认出来,抱着尸体哭了两三天,最后老板出面赔了八十万,那媳妇就不哭也不闹了……”
两个老头哦哦的答应着,这时候林绍鑫的孩子老远跑了过来。两人便不再说话,转过身走去了常去的田坡,却谁都不先说话,只看着明晃晃的田。
我不知道,林绍鑫讲诉的生死在两个老人的心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我相信,高石街的老人,在对待未来,一直充满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