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修德 终将衰落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父偃乃山东临淄人,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重臣,很有谋略识见和工作魄力,曾推出历史上有名的 “推恩令”,为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稳固汉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最终,他却成为被汉武帝拿下的一只“大老虎”,其人生轨迹和官场价值确实发人深思。
  少年迥困,立志发奋图强。同很多官员一样,主父偃有一个悲摧且奋斗的童年。《史记》记载:偃好学有奇才,幼年不得志。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幼年的主父偃穷困潦倒,十分不得志,好在他也是一个有志青年,知道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于是发奋图强,终至有所成就,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能也对他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善于钻营,一心官场之事。小时候穷困怕了,主父偃长大后也很有志气,在古代能出人头地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入仕,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施政才能和智慧。而在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那时当官主要靠推荐,给诸侯当门客等机会或地方官员逐级推荐“举孝廉”。孝武元光元年中,主父偃“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大将军卫青。卫将军乃当时名将,皇帝的近臣,但经数次推荐,主父偃却始终没有受到皇帝的接见。终于,机会来了,有一次主父偃居然见上了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他马上就展示了自己的政治识见和强烈的执政愿望。没想到竟然与皇帝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后数见,上疏言事。主父偃总算找到了“知己”,武帝也十分器重他,一年中就給他提拔了四次。
  有识有才,可谓能官强吏。主父偃当官还真有两下子,善“长短纵横之术”,他针对晁错“削藩”引发“七王之乱”造成的社会震荡,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即“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也”。在当时,可谓切中实际,通过和平方式、避免诸侯坐大、加强中央集权,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改革和现实意义。后来他还建议将“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迁往茂陵(今陕西咸阳兴平),“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武帝又一次听从了他的意见。在日后“尊立卫皇后”“告发燕王谋反”等事件中,主父偃也都立下了大功,成为权臣,事业如日中天,权力炙手可热。
  不思修德,开始走向衰落。随着权力地位的提高,主父偃变得有些飘然了。因为受皇帝的宠幸,有很大的人事参劾和建议权,“大巨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意思是说:主父偃你的胃口也太大了一点吧。他却坦然作答:“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说得很直白,我以前那么穷困潦倒,亲人不相认,既然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五鼎祭祀美食(和尊严),(那就贪污受贿)死后(哪怕)受五个大鼎的熬煮(指汤镬之刑),我也心甘情愿,更何况我已经老了,来日不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你们又能怎样?!如此强词夺理而又荒谬无耻的露骨言论,在历史上还真难找其二。
  善于表演,回光返照作秀。应该说主父偃也没有完全糊涂,他也懂得表演,秀一把“清廉”形象。后来他被派往齐地任相,因为要去外地当官,一群“昆弟宾客”为表热情和忠心,跑到千里之外的京城隆重欢迎,并一路护送。没想到,主父偃到后齐地后,也表现得十分淡定,立即“散五百金”给这些小弟,并声色俱厉地警告他们: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这一把“秀”得很绝,也很实在,在当时一段时间内可能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惨遭灭族,沦为一只“老虎”。主父偃的命运转折缘自查齐王淫乱一案,坊间据传齐王与其姊乱伦,那还了得,皇上派主父偃为齐相实际上就是对齐王进行巡查,不知怎的,这齐王畏惧自杀了。主父偃也摊上了大事,要进行责任倒查。加上赵王等人告发,很快主父偃被下狱问罪。他知道在劫难逃,对受贿的事实也全部坦白招认了,虽也作了一些辩白,说“那齐王自杀也不是我逼的”,但于事无补。最终主父偃因罪恶极大,被灭族。甚至无人敢为他收尸,“唯独洨孔车收葬之”,落得个可怜可耻的下场。
  主父偃的才能应该没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也符合历史实际,执行力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主要还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没能把握好“廉洁自律”这个阀门。比起那些人情说、无奈说、侥幸说、补偿说,主父偃是主动的,他深知贪腐受贿的严重后果却义无反顾、铤而走险,深刻的原因在于他好面子、爱尊严,喜欢受人尊重。“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飞蛾扑火,不顾身后的名誉,只能说他的人生账算得太短、目光短浅,就连家人也为他付出代价、蒙受羞辱,可谓害人匪浅。
  而与他一同列入《史记》第五十二卷的平津侯公孙弘,就明显不一样了。他“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余。”诚内克约而外从制,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等到他以病请求退休,汉武帝则坚决不同意,并且说“赏有功,褒有德,善善恶恶,君宜知之”,意思是说您德行很好,我不会让你退休的。最终公孙弘“善终于相位”,虽说后来他的儿子“坐法失侯”,但汉朝皇帝为了“表德彰义,率俗厉化”,仍然赐公孙弘的子孙中“当为后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虽说搞了世袭制,但可以从中看出为官者培树优良德行的重要性。
  人类的贪欲永无止境。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崇高的人品官德,势必难以成为一名合格干部。那种“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宁我负天下人、莫天下人负我”不修个人品德的所谓的能人大员,势必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背骂名。清代的梅曾亮说过: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盗,虽至愚者不出此也。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没有敬畏,权力就不受约束,就会出现滥权、专权、弄权。
其他文献
儿时,常喝茶,大碗大碗的粗茶,特别是砍柴回家的那一刻。茶,是母亲从山上摘回来的,是奶奶用锅揉捻出来的。成年后,常常参加一些茶聚,然而却不知茶,即好坏分不出,不为味蕾,不为解渴,只为感受一下清雅的气氛,图个放松自在的嗑聊,拉呱吹牛茶配话,如入无我。  独自在家,仍改变不了咕噜两声即见碗底的喝茶习惯。偶尔也会改变一下喝法,蛋茶是最温馨的一种。前不久,妻子生日,等我记起时,晚餐已经过半。我建议找一家餐馆
期刊
民间有这么一道猜日用品的谜语:“颈长嘴小肚子大,水深火热受煎熬。咸酸苦咸全尝到,病魔见了拔腿跑。”这道妙趣横生谜语的谜底,便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药锅。每个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头热肚疼的,对中医药特别有感情的家庭几乎都置备有陶瓷药锅。  提起药锅的历史,离不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再者就是与古今的服中药习惯有关。在中草药发明之初,先人们服用中草药是放在口中咬嚼吞咽的,这种服药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口感不
期刊
时序进入三月,南高的枳实花就开了,十里春风,花香浮動,那树上宛若苍穹撒下的鹅毛雪般的花瓣,密密匝匝,重重叠叠,堆银砌玉,宛若一幅“雪海嵌蓝天”的自然风景画,给人浓浓的诗意。  向往中的南高,在青翠山谷中,可爱的小鸟和清澈的山涧不停地鸣叫,细雨迷雾,那份神秘,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走进我的心田。  清晨,阳光闪闪烁烁,满目的五彩缤纷,我沿着山间蜿蜒的小路,去探访这个神往已久的革命老区村。来到村口,远
期刊
对龙海人来讲一般把白水镇说成“白水营”。境内的玳瑁山虽然海拔不及千米,但由于位置特殊,下半县的沿海乡镇民众一抬头便可望见高耸的玳瑁山。更有人把玳瑁山与梁山、皂山、太武山并为闽南沿海的“四大名山”。  白水营的来历有说是古代屯兵的兵营驻军的说法,有如镇海卫的文字提法。但遍查史料,却没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为此找出片字的注脚。另有一波爱好探寻文史民间人士,却对本地方言中“营”字与“赢”通音的现象,进
期刊
螃蟹乃食中珍味,素有“一盘蟹,顶桌菜”的民谚。云霄东厦镇红树林锯缘青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特别是雌蟹,被我们南方人视作“膏蟹”,有“海上人参”的美称。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上苍对东厦镇百姓的慷慨馈赠。云霄县地处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常春,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境内水系发达,淡水充沛,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东厦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单孢藻类
期刊
说起“宝丰”,大家下意识就会把它与“盐鸡”联系了起来。  这几年“宝丰盐鸡”叫得响,那微微泛黄的外皮沁着油珠,袅袅升起的热气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在眼前极具诱惑力地晃动,隐约可以听见撕拉的声音,细皮与嫩肉轻轻地分离,然后再轻轻地咀嚼,轻轻地挑逗着你的味蕾……  走进宝丰,并非只为那让人垂涎三尺的盐鸡,而是那一座座独具特色的红砖青瓦、青砖红瓦的院落。  一  宝丰塔尾,一马平川,地势开阔,潺潺的花山溪水
期刊
花木兰的忠孝节义,巾帼英雄史自古被颂至今,一样是红颜武装,我忍不住要赞颂解放初期我国海防前哨里一群藉藉无名的女民兵,她们的年龄在16至22岁之间不等,在这花样年华里,她们没有故作弱柳扶风,而是肩负双重责任,在不误大队生产工作的情况下练就一身好本领,随时准备参与国共对立的战斗。地上滚,泥里爬,扛枪打炮,没有一样能难得倒她们。事过多年,如今我所知晓的只是过程中的凤毛麟角,即便如此,我仍然竖起大拇指:“
期刊
终于来到月港,关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登嘉楼和福建漳州的渊源,是否就真相大白?  “下南洋”三个字,写起来轻松,读起来简单,但真正的下南洋故事,并非想象那样“上一条船,过一个海”,抵达据说“遍地黄金”的南洋地,轻而易举弯个腰,爱捡多少由得你。一回出席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化研究会议,有作家学者说“到金山应该要比下南洋辛苦吧。”口气非常肯定。  当年祖辈们千般不舍万般无奈,迫于生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一个完全陌
期刊
1936年1月,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来到福州。2月即被正式委任为福建省政府参政。6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公报室主任。1938年12月18日,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社的电邀,离开福建,前往新加坡。郁达夫在闽南期间,常于工作之余,与友人相约游览榕城名胜古迹,考察福州地域文化,写下了许多诗文。  1936年1月,郁达夫先生由杭州坐车到上海,又坐轮船到福州。先生在《闽游滴沥之一》中说,他这次来福
期刊
桃花是大众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心底、在梦里,在诗词中,桃花处处是。从遥远的先秦时代走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历经千年,相约于春天里,恰如唐代诗人元稹在《桃花》中写道:“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桃花的千年之约就在春光里邂逅,沉淀在心湖里,化作纷飞的愁绪。  短短几年间,缤纷的桃花恍若一夜间躲避了人们的视线。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曾经是荔枝的故乡,桃树随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