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研究如何为提高初中生的创新素养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每月一事;初中生;创新素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秉承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发展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认为,“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以“事”为抓手,力求做到“知情意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激励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表率、示范的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一、创新素养与“每月一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把创新放在了核心地位,以此贯穿和融通其他核心素养,用创新引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可以说,创新是一种现代人所要求具备的素养。根据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关于创新素养的讲述,创新素养应该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总和。可见,创新素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方面,加强初中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既要有浓厚的宣传氛围,也要有持续性、丰富新颖的实践活动。
学校是培養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2012年,学校借鉴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紧紧结合“守规则、担责任、求真知、能创新”的育人目标,以习惯养成为核心,根据每月主题,通过不同年级的实践研究,创新活动形式、深入挖掘活动内涵,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素养。
“每月一事”主要内容与教育内涵是: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饮食健康与习惯;用餐礼仪与素养;珍惜粮食、勤俭节约。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从不闯红灯开始,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慎独。
3月让我们一起去植树: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为形式,拥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
4月让我们去踏青: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缅怀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更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6月学唱一首校园歌:学唱校园歌,懂得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尊重艺术,充盈精神生活;尝试填词、创编歌曲。
7月让我们玩球去:运动习惯与运动兴趣;感受运动之美,弘扬体育精神!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急救,学会自我保护。
8月笑着和别人打招呼:投身社会,学会交往与接人待物;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把微笑带给他人!走进社区,走出国门,弘扬中华文化。
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读书明智,洗涤心灵,培养和保持阅读兴趣;邀请文化名人、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阅读活动、读书成果会、评选阅读之星,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10月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学会感恩与表达爱;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祖国、感激自然!
11月做一回演讲者:愿说、敢说、会说,善于沟通表达,增强自信心!
12月每天记录生活:记录生活、自省自悟;学会书写,增进交流;静心练字、欣赏书法,让中国书法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多年的“每月一事”实践研究中,我们从落实习惯养成到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形式多样、能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以“每月一事”为载体,提高初中生创新素养的做法
1.构建课程,让“每月一事”落到实处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课堂教学活动是实践的主要渠道,把“每月一事”形成课程,保障了每月的主题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并落到实处。
创建德育校本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在学校构建“旭日教育”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校本课程《阳光活动,成就人生——“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校本教材》,为各年级有系列、连贯地进行核心素养以及学生习惯养成提供了范本。
“每月一事”课程化,课程进课表,学校统一安排每天2:15—2:35为“每月一事”展示时间,每天一节课,每节课20分钟,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各班级开展每月一主题的各类活动。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展示搭建更大的平台,例如,还会安排年级的分享会、校级的展演、比赛等等。
此外,还有学科参与“每月一事”,在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的主题中,语文科带领着学生进行名著鉴赏、阅读分享;在6月“学唱一首校园歌”的主题中,音乐、美术、体育舞蹈课就成为艺术培养的主要力量;还有英语演讲、玩转数学、物理实验探究等等,都有机融入其中,有老师的引领和帮助,让“每月一事”得到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推进。
这样的课程设置,让“每月一事”形成主体化、系列化、自主化、活动化、常态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培养实践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保障。
2.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与实践的全过程
活动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体验,而参与活动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每月活动的安排,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设计,通常每月成立该月活动的学生领导小组,根据当月主题进行活动进行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每月月底会进行上月的小结以及下个月的活动分工,以四人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然后每天轮流在班级进行汇报和展示。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活动,而是自主、自动地参与组织、筹划、主持、幕后等工作,这无疑是初中生很大的考验和锻炼。
3.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阶梯式推进“每月一事”
初中阶段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期,三个年级各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学情、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同时,在每月相同的主题下,学生不能重复一样的活动内容,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组织不一样的活动,以六月“学唱一首校园歌”为例:
初一级侧重点:欣赏健康、阳光的校园歌曲;学习一名演唱家的故事;学会欣赏艺术、尊重艺术。
初二级侧重点:尝试改编歌词、填词、创编歌曲;班歌创作;举行班级演唱会。
初三级侧重点:自选说唱等多种形式来演绎古诗词;以励志、感恩等歌曲鼓励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子。
围绕每月主题师生共同设计具有层次、递进式的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编歌曲等实践活动中,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融入学科内涵,发挥德育和学科的功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实施者和挖掘者是教师。“每月一事”是德育主题活动,我们大胆创新,融入学科内涵,更好地发挥德育和学科的功能。以道德与法治科为例,在“每月一事”活动中,该学科开展了新聞频道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了近期国内外发生的时政大事,然后在班级里进行播报,通过对某一时政大事的介绍、分析、评论,以及与台下同学的互动分享,能够对时政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讨。这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时政大事的热议,这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具有良好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的表现。
学生通过参与“每月一事”的新闻频道活动,视野变得开阔,知识面愈加扩展,在他们身上真正能体现出新世纪中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风采。学生在对国家的大事关心、分析、探讨和评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增强,这是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另外,每个负责展示新闻的小组,他们对多个新闻的筛选、提炼出新闻的概要,到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对新闻进行分析和评论,再到提出能吸引台下学生关注且有讨论欲望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还要表现出自然大方、生动有趣的展示风格,这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考验。
5.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素养和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所反复。因此,制定全面、客观的评价是落实“每月一事”、培养创新素养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和肯定,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关键,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评价,才能促成教育工作迈向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上。
①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每次展示活动后,组长会对今天的活动进行小结,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补互促;台下的同学也会对发言的同学和小组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②重视活动过程与展示成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并记录到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中,对表现突出、成果突出的小组和同学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在年级和校级的汇演中,还会根据内容进行评选活动,例如,“最佳演绎奖”“最佳活动设计奖”等。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每月一事”优秀小组的评选和表彰。
客观的评价、积极的肯定,一定能让学生精神振奋,劲头十足,更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并逐渐形成一种自发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每月一事”作为学校校本特色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和养成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紧紧围绕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针对传统德育教学的改革,旨在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教师专项课题“‘每月一事’活动提高初中生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编号:2016C051]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01).
[2朱永新.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岳维鹏.创新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学理阐释[J].宁夏教育,2019(01).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关键词】每月一事;初中生;创新素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秉承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发展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认为,“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以“事”为抓手,力求做到“知情意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激励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表率、示范的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一、创新素养与“每月一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把创新放在了核心地位,以此贯穿和融通其他核心素养,用创新引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可以说,创新是一种现代人所要求具备的素养。根据上海教科院吴增强教授关于创新素养的讲述,创新素养应该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总和。可见,创新素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方面,加强初中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既要有浓厚的宣传氛围,也要有持续性、丰富新颖的实践活动。
学校是培養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2012年,学校借鉴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紧紧结合“守规则、担责任、求真知、能创新”的育人目标,以习惯养成为核心,根据每月主题,通过不同年级的实践研究,创新活动形式、深入挖掘活动内涵,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素养。
“每月一事”主要内容与教育内涵是: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饮食健康与习惯;用餐礼仪与素养;珍惜粮食、勤俭节约。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从不闯红灯开始,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慎独。
3月让我们一起去植树: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为形式,拥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
4月让我们去踏青: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缅怀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更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6月学唱一首校园歌:学唱校园歌,懂得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尊重艺术,充盈精神生活;尝试填词、创编歌曲。
7月让我们玩球去:运动习惯与运动兴趣;感受运动之美,弘扬体育精神!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急救,学会自我保护。
8月笑着和别人打招呼:投身社会,学会交往与接人待物;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把微笑带给他人!走进社区,走出国门,弘扬中华文化。
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读书明智,洗涤心灵,培养和保持阅读兴趣;邀请文化名人、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阅读活动、读书成果会、评选阅读之星,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10月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学会感恩与表达爱;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祖国、感激自然!
11月做一回演讲者:愿说、敢说、会说,善于沟通表达,增强自信心!
12月每天记录生活:记录生活、自省自悟;学会书写,增进交流;静心练字、欣赏书法,让中国书法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多年的“每月一事”实践研究中,我们从落实习惯养成到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形式多样、能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以“每月一事”为载体,提高初中生创新素养的做法
1.构建课程,让“每月一事”落到实处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课堂教学活动是实践的主要渠道,把“每月一事”形成课程,保障了每月的主题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并落到实处。
创建德育校本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在学校构建“旭日教育”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校本课程《阳光活动,成就人生——“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校本教材》,为各年级有系列、连贯地进行核心素养以及学生习惯养成提供了范本。
“每月一事”课程化,课程进课表,学校统一安排每天2:15—2:35为“每月一事”展示时间,每天一节课,每节课20分钟,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各班级开展每月一主题的各类活动。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展示搭建更大的平台,例如,还会安排年级的分享会、校级的展演、比赛等等。
此外,还有学科参与“每月一事”,在9月“每天阅读十分钟”的主题中,语文科带领着学生进行名著鉴赏、阅读分享;在6月“学唱一首校园歌”的主题中,音乐、美术、体育舞蹈课就成为艺术培养的主要力量;还有英语演讲、玩转数学、物理实验探究等等,都有机融入其中,有老师的引领和帮助,让“每月一事”得到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推进。
这样的课程设置,让“每月一事”形成主体化、系列化、自主化、活动化、常态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培养实践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保障。
2.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与实践的全过程
活动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体验,而参与活动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每月活动的安排,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设计,通常每月成立该月活动的学生领导小组,根据当月主题进行活动进行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每月月底会进行上月的小结以及下个月的活动分工,以四人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然后每天轮流在班级进行汇报和展示。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活动,而是自主、自动地参与组织、筹划、主持、幕后等工作,这无疑是初中生很大的考验和锻炼。
3.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阶梯式推进“每月一事”
初中阶段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转折期,三个年级各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学情、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同时,在每月相同的主题下,学生不能重复一样的活动内容,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组织不一样的活动,以六月“学唱一首校园歌”为例:
初一级侧重点:欣赏健康、阳光的校园歌曲;学习一名演唱家的故事;学会欣赏艺术、尊重艺术。
初二级侧重点:尝试改编歌词、填词、创编歌曲;班歌创作;举行班级演唱会。
初三级侧重点:自选说唱等多种形式来演绎古诗词;以励志、感恩等歌曲鼓励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子。
围绕每月主题师生共同设计具有层次、递进式的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编歌曲等实践活动中,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融入学科内涵,发挥德育和学科的功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实施者和挖掘者是教师。“每月一事”是德育主题活动,我们大胆创新,融入学科内涵,更好地发挥德育和学科的功能。以道德与法治科为例,在“每月一事”活动中,该学科开展了新聞频道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了近期国内外发生的时政大事,然后在班级里进行播报,通过对某一时政大事的介绍、分析、评论,以及与台下同学的互动分享,能够对时政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讨。这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时政大事的热议,这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具有良好学习素养和创新素养的表现。
学生通过参与“每月一事”的新闻频道活动,视野变得开阔,知识面愈加扩展,在他们身上真正能体现出新世纪中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风采。学生在对国家的大事关心、分析、探讨和评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增强,这是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另外,每个负责展示新闻的小组,他们对多个新闻的筛选、提炼出新闻的概要,到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对新闻进行分析和评论,再到提出能吸引台下学生关注且有讨论欲望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还要表现出自然大方、生动有趣的展示风格,这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考验。
5.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素养和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所反复。因此,制定全面、客观的评价是落实“每月一事”、培养创新素养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和肯定,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关键,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评价,才能促成教育工作迈向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上。
①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每次展示活动后,组长会对今天的活动进行小结,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补互促;台下的同学也会对发言的同学和小组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②重视活动过程与展示成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并记录到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中,对表现突出、成果突出的小组和同学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在年级和校级的汇演中,还会根据内容进行评选活动,例如,“最佳演绎奖”“最佳活动设计奖”等。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每月一事”优秀小组的评选和表彰。
客观的评价、积极的肯定,一定能让学生精神振奋,劲头十足,更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并逐渐形成一种自发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每月一事”作为学校校本特色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和养成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紧紧围绕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针对传统德育教学的改革,旨在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教师专项课题“‘每月一事’活动提高初中生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编号:2016C051]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01).
[2朱永新.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岳维鹏.创新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学理阐释[J].宁夏教育,2019(01).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