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情境。语文教学要得以成功及优化,需要语文教师依据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审美因素,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在特定的语文审美情境中,我们的课堂会充满活力。师生若获得充分的审美情感体验,情感将发生共振,性情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升华。
【关键词】活力课堂;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创设审美情境形式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做到因材施教:
一、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阅读的起点就是朗读,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一篇好文章,读才能明其言,读才能晓其义,读才能感其情,读才能悟其道。因此,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将朗读贯穿始终,由读引情,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例如在《指南录后序》中:“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句法骈散结合、灵活多变。“死”字重复出现了22次,唯有读,方能感受到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同情其遭遇困厄的苦况。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生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自会得到美的享受。
二、巧用歌词,由趣入境
中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有些甚至还很狂热。一些风格鲜明、新颖,魅力独特的流行歌曲很容易唤起中学生的情感共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们若将流行音乐与语文文本进行巧妙的结合,定会点燃课堂活力的爆点。例如研习《荷塘月色》的第四、五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时轻轻地吟唱出凤凰传奇的“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名篇与名曲,相映成趣。又如“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情未央”,电视剧《说书人》的主题曲余音绕梁,让人不禁要追随师陀,走近说书人,去聆听他说古道今。
三、改编文本,由新入境
固式化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厌倦、学生厌烦。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灵活多样的改编,以新颖的方式,创设独特的审美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一个注入新鲜元素的课堂,必然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这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以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讓学生玩一把古代人物角色扮演,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六月,我们看海去》,它的节奏轻松明快,和现在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曲风相似,可以配上说唱曲调,把它改成一首流行歌曲来表现诗句中那种天然的韵律感,定会耳目一新。
四、模拟假设,身临其境
对文本内容的审美探究,首先要了解创作者的心境。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在她87年的生涯中,有86年都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对于这样的作家,她的思想、她的生活,学生们都很陌生,要做到产生共鸣有所触动,很难。只有身临其境去体验才能达到好的审美效果,可以用假设模拟手法创设审美情境。假如你失去了光明:用毛巾扎住眼睛从教室最后走到讲台,在黑板上盲写下一段文字。当学生再将眼睛睁开的时候,他自然就理解“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假如你失去了听觉:在黑板上写下一组字,如媵、瘿等,教师读但不发出声音。学生发现只有通过声音才能将这些字弄清楚时,他自然就理解“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你明天将遭到耳聋的厄运”。假设情境会让学生体验到海伦·凯勒的勇敢、坚强,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审美情境,打造活力课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因为“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景胜,廉霞.寓教于乐 轻松学习[J].中华少年,2017(28).
[2]靳国银.妙趣横生的情景创设[J].语文学刊,2013(9).
[3]胡黎明.巧用课文插图 架设说写桥梁——利用插图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4(16).
[5]周建华.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9).
(编辑:郭恒)
【关键词】活力课堂;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创设审美情境形式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做到因材施教:
一、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阅读的起点就是朗读,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一篇好文章,读才能明其言,读才能晓其义,读才能感其情,读才能悟其道。因此,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将朗读贯穿始终,由读引情,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例如在《指南录后序》中:“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句法骈散结合、灵活多变。“死”字重复出现了22次,唯有读,方能感受到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同情其遭遇困厄的苦况。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生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自会得到美的享受。
二、巧用歌词,由趣入境
中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有些甚至还很狂热。一些风格鲜明、新颖,魅力独特的流行歌曲很容易唤起中学生的情感共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们若将流行音乐与语文文本进行巧妙的结合,定会点燃课堂活力的爆点。例如研习《荷塘月色》的第四、五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时轻轻地吟唱出凤凰传奇的“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名篇与名曲,相映成趣。又如“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情未央”,电视剧《说书人》的主题曲余音绕梁,让人不禁要追随师陀,走近说书人,去聆听他说古道今。
三、改编文本,由新入境
固式化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厌倦、学生厌烦。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灵活多样的改编,以新颖的方式,创设独特的审美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一个注入新鲜元素的课堂,必然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这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以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讓学生玩一把古代人物角色扮演,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六月,我们看海去》,它的节奏轻松明快,和现在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曲风相似,可以配上说唱曲调,把它改成一首流行歌曲来表现诗句中那种天然的韵律感,定会耳目一新。
四、模拟假设,身临其境
对文本内容的审美探究,首先要了解创作者的心境。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在她87年的生涯中,有86年都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对于这样的作家,她的思想、她的生活,学生们都很陌生,要做到产生共鸣有所触动,很难。只有身临其境去体验才能达到好的审美效果,可以用假设模拟手法创设审美情境。假如你失去了光明:用毛巾扎住眼睛从教室最后走到讲台,在黑板上盲写下一段文字。当学生再将眼睛睁开的时候,他自然就理解“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假如你失去了听觉:在黑板上写下一组字,如媵、瘿等,教师读但不发出声音。学生发现只有通过声音才能将这些字弄清楚时,他自然就理解“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你明天将遭到耳聋的厄运”。假设情境会让学生体验到海伦·凯勒的勇敢、坚强,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审美情境,打造活力课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因为“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景胜,廉霞.寓教于乐 轻松学习[J].中华少年,2017(28).
[2]靳国银.妙趣横生的情景创设[J].语文学刊,2013(9).
[3]胡黎明.巧用课文插图 架设说写桥梁——利用插图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4(16).
[5]周建华.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9).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