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办学系统中包含有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形象系统,理念系统处在学校办学思想的统领位置,操作系统是理念的支撑和落地,具体到德育开展、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管理举措等实践,形象系统通过学校文化的环境建设来体现,是外显的识别系统。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有基本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因而课程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一所学校需要文化引领的办学思考和实践,需要有价值的、有凝聚力的理念设计,而课程就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支撑,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一、绿色教育的提出
  绿地小学因校名在建校之初就与绿色教育结缘,我们从绿地联想到绿色,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联系到环境和人的绿色发展,明确要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因而学校提出了基本理念:綠色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和人的绿色发展,学校的办学实践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优化校园绿色环境,涵养学生的文明言行,构建有生长力的活力课堂,开发多元发展的校本综合课程,尊重学生生命主体,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生长和发展的绿色育人空间,以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绿色呈现为生命,表现为成长,体现为生活。绿色的基础教育就是珍爱学生生命、呵护学生成长、丰富学生生活的教育。绿色,给人无限的遐想:绿叶成荫、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自然生态……绿色孕育着生命、生态、成长……绿色代表着自然、自由、和谐……绿色包含着文明、健康、希望……让绿色渲染、浸润我们的课程和课堂,会赋予教育生动而深刻的内涵。
  我们始终在思考,立足于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喜欢怎样的课程?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课程?如何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绿色课堂和多彩课程?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生命完整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老师、亲近课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试图找到一张“地图”,上面有明确的目的地,有通往目的地的多条路径,它能引发教师通往某条路径前往这一目标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多元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绿色教育 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充满活力和生长力的绿色校本课程,我们认为,真正的优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天性出发,从学生成长及发展规律进行深度审视,“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以“张扬个性,让生命的色彩更亮丽”为理念的绿色课程应运而生。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提出了“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力图通过扬弃、超越和突破传统教学认识论框架,从更高层次——生命的层次,重构课程体系,让课程富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生活中一种积极意义的体验与经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
  二、绿色校本课程目标
  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探索更具个性的校本课程建设“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绿色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需求,还要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等多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的共性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满足每个个体个性张扬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此,我校绿色课程目标制定如下:
  1.以“张扬个性,让生命的色彩更亮丽”为理念,对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和背景、学校课程管理状况和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对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做出客观判断与分析。
  2.在继承课程传统中进行创新,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系统规划学校课程,进一步加强课程统整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培育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4.从贴近生活角度融入时代的、生活的、趣味的元素,构建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都能在“课程群”中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长和兴趣喜好的“课程表”。
  三、“种子的梦”绿色校本课程系列
  刚入小学的孩子犹如一颗种子,等待着成长的时机和适当的环境条件,适合的条件当然包括适合的课程,因而我们把课程设计称为种子计划,把我们的课程称为种子课程,每颗种子都有发芽的机会、茁壮生长的状态,因而种子课程同时也是一个生长的故事、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有关梦想和信念的故事。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叶圣陶的《一粒种子》、柯岩的《种子的梦》、夏衍的《种子的力》、诗歌《我寄给你一粒种子》《种子的梦》、散文《信念,引领我成长》等有关自然、人文、科学、励志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生长的过程、理解信念的力量,从小有梦想、有志向、有生长的勇气。
  我们举行了“播种绿色种子,收获彩色梦想”种子课程启动仪式主题晨会,带领学生亲身培育种子,体验生命历程、成长乐趣,在种子课程实践的伴随下,激励自身的学习、成长、进步。
  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亟待生长的种子,每颗种子都有发芽的机会。每颗种子都有多彩的梦想、向上生长的力量。赋予阳光,滋润雨露,它们会生根、发芽,会破土而出,会抽枝、长叶,会开花、结果,展现出生命的姿态,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绿地小学“种子的梦”群课程建设讲述理念与表达、生成与创新、坚持与梦想的故事,为童年设计,为快乐护航,为成长助力!
  种子课程的设计基于“尊重生命主体,营造绿色生态的育人场,实现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的教育宗旨,即让教育回归生活和本源,回归主体和个性,回归多元和自主。每一项课程设计都指向学生的个性成长、能力素养。课程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思路和方法、交流和表达、能力和收获,体现“平等对话,关注成长,饱含激情,充满智慧”的特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园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的游戏方案设计研究课题大方向内,我班选择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竹制物品,运用到幼儿的体育锻炼中去,运用观察记录、个案研究等方法,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幼儿体能的培养,引导幼儿潜在能力的发挥,促进体力的提升,学习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体验团队生活,增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  【关键词】  情景 团队合作 兴趣 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的点点滴滴。爱心能让文明更有份量,文明可以让爱心传播得更远更广。所以幼儿文明的种子应是通过成人长期、不懈地引导与教育,根植于幼儿心灵深处的一种习惯。它需要从幼儿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一、背景呈现  罗阿姨是一位保育老师,本就爱干净的她总是比较重视幼儿所处的班级环境卫生。她认为,整洁舒服、清新愉悦的环境氛围能让幼儿尽情
师生角色互动活动是发挥学生主导地位的有效方法。“小老师”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表达能力。本文阐述了师生角色互换活动的具体内涵,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说明师生角色互换活动的具体运用。  1.师生角色互换活动的内涵  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是指在教学课堂上选择内容简单、易学易懂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表达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
新课标曾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300万字。为此,很多出版社都在编辑教材的同时,也编辑了读本,方便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然而现实却是,很多教师高度重视教本,充分挖掘教本内涵,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本,甚至还处于一种放羊状态,随意让学生处置读本。自然而然,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或者作样不大,从而真正把读本抛至一边。其实,很多教师让学生广泛阅读,却忽略了身边的“宝库”,要让学生真正领略语文的诗意,最好的办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衡器零点自动跟踪功能的定义并通过实验展现电子衡器零点自动跟踪功能的功能,以及在检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ADS8509拥有高达250KHz的采样速率,FPGA具备高速的逻辑处理能力,本文介绍了它们在高速预检仪表中的使用并深入分析电路实现原理和软件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