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回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2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由中国音乐
  學院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在音乐会下半场的演出曲目中,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演出的《北京组歌》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是由中国音乐学院策划并申报的北京市地方高校2007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也是学院多年来立足于民族音乐教学、坚持民族音乐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品牌创作项目。
  
  一、创作过程
  
  该作品的创作是借2008奥运契机,以反映北京独特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进一步展现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整个创作排练过程历时一年左右。
  在音乐部分的创作前期,学院组建了以作曲系老、中、青三代,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由施万春教授担任组长的创作团队。歌词部分由我国词作家、学院校友刘麟、宋小明执笔。《北京组歌》曾于2008年 在北京音乐厅由中国交响乐团及合唱团首演,之后经过修改和本院师生重新排练再度公演。整个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古城北京的历史人文内涵与现代都市气质共存的特质。
  该作品总共由六个乐章组成。除第五乐章为无伴奏合唱外,每个乐章均为合唱与乐队的形式。六个乐章分别为:1.天安门——太阳的广场》(领唱与合唱),刘麟、宋小明词,温展力曲;2.《什刹海——心灵的恋歌》(女声独唱与男声合唱),刘麟、宋小明词,禹永一曲;3.《古长城——金色起跑线》(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4.《劳动者——北京的脉搏》(男声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5.《回音壁——天地的回声》(无伴奏合唱),刘麟、宋小明词,施万春曲;6.《不夜天——北京的灯火》(领唱与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
  第一乐章《天安门——太阳的广场》是一曲辉煌而宽广的混声合唱。作为整套组歌的序曲。作曲家在创作中以色彩浓烈的管乐组表现了朝阳从东方渐渐升起,阳光挥洒在天安门广场的动态景象。序奏以小号俏皮而温婉的颤音并引领充满蓬勃朝气的向上五度动机开始,仿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即将升起的朝阳,形成歌曲内在蕴蓄的张力和涌动的力度(例一)。
  木管组积极地与其呼应,以卡农模仿的形式强调上行四度动机。形成了一呼百应,争先恐后的“朝阳”主题,描写北京城渐渐苏醒的景象。
  “晨风唤醒东方,太阳等待起航,心儿默默问候,天安门你好,国旗你好,北京你好”的合唱主题,与乐队的“朝阳”主题交相呼应,表现了天安门广场作为现代北京城市标志.充满了活力,充满希望的精神内涵。而中段的男声领唱,以浪漫抒情的旋律和充满幻想憧憬的歌词表现了生活在现代北京的人们蓬勃朝气与时尚精神。
  带有浓郁京腔京味儿的第二乐章《什刹海——心灵的恋歌》是一曲由女声独唱与男声合唱组成京味歌曲,给人们带来的则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魅力和茶余饭后的怡然。知了、鸟儿的叫声让我们幻想徜徉在什刹海边,和老人们斗鸟、下棋、提着烟袋聊着家常。那份惬意、那份祥和都浸透在每一段旋律中。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京剧素材音调。开头以二黄式的过门引入;男声小合唱俏皮诙谐的“咙格哩格咙”的衬词流露出了漫步什刹海的悠然自得。弦乐组的伴奏音型使用了二黄腔过门尾音的音型及变化,加上独特的中国乐器三弦独奏穿插点缀,使歌曲京味十足,高朗遒劲。当歌声至“船儿水上飘”时,出现的竖琴琶音,轻快流动,犹如浪花飞舞。乐队在最后紧拉慢唱似地将“托起了明月东升”一句推向全曲高点。该曲歌词更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什刹海的四季景色及这一地区所代表的老北京文化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第三乐章混声合唱《古长城——金色起跑线》中,词曲将历史厚重感与社会时代感巧妙地结合,以“长城”比喻人类奔向未来“起跑线”,强调坚强、自信、拼搏、团结的奥运精神和人文情怀。作曲家采用了进行曲风格,并兼有舞曲特点,旋律明快.朗朗上口。乐曲开头旋律的上行自然大调与下行旋律小调的调式交替颇具特色(例四)。在后面的音乐中,自然大调的色彩代表了男性的阳刚,而下行旋律小调则象征了女性的柔美。
  乐曲第一部分为男声齐唱与木管组配合的进行曲风格主题,充满阳刚之气,并运用声部模仿的手段推动音乐发展。第二部分则以抒情性为主,女声的抒情性乐句与男声铿锵有力的乐句形成段落内部的强烈对比。结尾处,男声演唱的大调式旋律与女声演唱的小调式旋律以交替的复调手法,在“长城雄风.回荡在人间”的情绪中结束。
  爵士音乐元素的加入也是本次《北京组歌》创作的大胆尝试之一,第四乐章《劳动者——北京的脉搏》采用了爵士音乐的节奏素材,将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热情融入到富有张力的音乐色彩中,突出了劳动的美、力量的美,它在告诉我们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劳动创造了最美的音乐。为了更好地刻画音乐形象,作曲家采用了八声部混声合唱加男声二重唱的形式,并以爵士音乐风格为基调,带有布鲁斯风格的特性节奏贯穿始终,但在主题音高材料方面又侧重于强调和突出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特色。
  在这六首音乐作品里,创作技巧和演唱难度最大的当属第五乐章《回音壁——天地的回声》。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作品以天坛回音壁作为主体形象。从回音壁的物理特征入手,合情合理地引入无伴奏合唱回声的特殊演唱技法,铺展开一个既浪漫空灵又充满真情实感的篇章。乐曲使用了两个各具有八个声部的合唱团与一个独唱女高音,借“回音壁”来表现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结构为两段体,由“引子、A 段、B 段、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引子通过两个合唱队16个声部的交接,表现了天地回声的背境,不禁让人联想起16世纪著名的合唱作品,拉索创作的《回声》。相同的手法,放在《回音壁》一曲中,可谓巧妙至极。A 段为女高音独唱,两个合唱队以分解和弦式的流动音型交替出现,并为独唱衬托。以表现天地和谐、人人相知的理想境界。B 段主要以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北京城过去屈辱奋争的历史。作曲家借赋格形式,将音乐主题通过多声部的交替与发展。唱词中“圆明园沉重的叹息、卢沟桥悲怆的回忆” 叙述和强调了人们对历史的回顾,而回音壁也正是这些血与火的历史的直接见证。而随后,又以“新世纪飘扬的红旗”、“花朵绽放的消息”、“人与人和谐的心声”等意象跳跃的诗句,形象地把人们今天对北京的情感升华为对“和谐社会”的衷心赞美。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渴望与憧憬。尾声再现了引子的抒情意境,音乐情绪逐渐发展,将“天地人和”这一核心思想推向高潮。
  
  第六乐章《不夜天——北京的灯火》带有热烈欢腾的舞曲节奏,并使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舞曲性的段落突破了传统创作形式,以不规则的节拍更有律动地再现了北京古城的灯火辉煌,同时也预示着北京乃至整个中国会有着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乐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回旋结构特征的圆舞曲体裁,运用以5/8拍为主,与6/8、7/8相交替的结合方式,营造出不断向前的动感,表达“不夜城”的壮丽景象以及对“北京灯火”的赞美之情。第二部分则带有庄严的“圣咏”特性。在乐队华彩织体的衬托下,合唱与领唱声部此起彼伏,情感跌宕。乐队在最后的齐奏中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描绘了一幅欢腾、喜庆、祥和的盛世画卷。
  这部作品的排练与修改,得到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指挥系、管弦系、声歌系的同学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试奏和排练作品。在排练过程中,作品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指挥系主任杨又青教授,声歌系丁毅、刘珊、马金泉等教授,还有青年教师金野、马蕾、李琳、张英席等参加了演出;还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的全体同学和合唱团,他们为这部作品的排演工作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心血和汗水。
  演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作品的某些段落在配器方面过于饱满而显得少许混沌,合唱团的同学由于主要由声歌系二年级本科生构成,舞台经验与合唱经验明显不足。在音色上欠缺统一性与融合性。此次演出之后,《北京组歌》将继续作为学院推出的重要作品,在今后的音乐活动中亮相,而作品的修改工作也将继续。
  (本文照片均为唐锐摄)
  
  
  边中 中国音乐学院2006级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王竞雄 中国音乐学院2007级艺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自从19世纪西风东渐,有关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就不绝于史,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擅胜场,这些比较与争论也发生在音乐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思想碰撞,音乐理论界开始出现了一些较为清醒的分析与学术对话的声音,对于中西音乐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中,管建华教授的著作(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包含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部分论文,作者从中西方各自文化的整体维度论述了中西方音乐的一系列问题,从多学
2004年7月,法国指挥家佛朗索瓦—格扎维尔·霍恩和音乐指导埃曼纽·奥利维尔来到中央歌剧院,开始为法中文化年做闭幕式公演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挑选演员。经多次筛选,我有幸在来自全国的众多参选者中被选中。同年9月,剧院通知我参加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的排练公演,饰演剧中人托尼奥及希尔维奥。  很多人都喜爱《丑角》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如《开场白》《小鸟之歌》《穿上戏装》,但真正了解这部歌
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于2007年5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联盟及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赵易山主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本次大会的主旨。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以及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专家、教授与研究生共120余人。会议特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Joa
2008年5月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开幕音乐会隆重奏响。由指挥家谭利华执棒,中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辉煌的开幕音乐会,曲目有《春节序曲》、《森吉德玛》、《台湾舞曲》等中国交响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同时,我十分高兴地听到了杜鸣心先生的新作——交响诗《对阳光的忆念》,这是这首新作的世界首演,因而值得庆贺。  大型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
12月11日,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随着斯图加特打击乐团奏响的最后一个音符,第四届马林巴比赛暨上海国际打击乐周完满结束。  在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器是作为色彩性乐器或者节奏乐器出现的,而大多数人对打击乐的认识也就局限于此了。20世纪60年代,第一场打击乐音乐会在瑞士举行。这标志着打击乐器开始独立于乐队,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认同的一体化音乐。然而我们对打击乐的认识并没有前进多少,或许直到今天打击乐在大
在大提琴演奏中,要对音乐恰到好处的把握和淋漓尽致的表现,演奏者需要具有相当的演奏技能,而对这种技能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提琴演奏的教学过程一般以纠正学生演奏姿势,校订解释谱例,阐述音乐等为主要内容。教师通过对学生演奏姿势的纠正、基本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演奏技能,从而最终实现对音乐很好的诠释。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尽量准确、清晰的指导,使学生可以获取正确的演奏姿势从而为下面的进步
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州市政府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联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于12月13日至20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金钟奖”广州赛区是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战略目标指引下举行的,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加强“金钟奖”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中国音乐事业发展、提升城市文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与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课堂革命的故事。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收藏着一副珍贵的牌匾。牌匾上镌刻着两行字,“育才三自奇葩开,德宏教师闻香来”,这幅牌匾饱含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教育界同仁对我校最真挚的情感。  自2014年10月以来,四年间德宏州先后派出辖区五个县市14批次教育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取经,不少校长在长期的跟岗学习中,与我校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学校坚持探索近十年的
一    21世纪,“全球化”这个概念日渐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中十分醒目的关键词之一。它以一种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与迅猛的发展速度,构成当今生活的一个基本生存背景,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到全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的基本观念与生活方式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样,全球化的趋势也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并感受到其价值和影响
恩施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57所,在校学生(幼儿)112651人。其中民族学校17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61959人,占全市学生总数55%。近年来,恩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教育发展始终秉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  创新机制,塑造队伍,筑牢根基  “6 1 N”机制强载体。恩施市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