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小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创设情境、指导审题、引导反思、拓展延伸等。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以提高,数学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3
我是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从教三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亲身经历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深刻体会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到“三维”再到“四维”的发展与变化,领悟到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再到“问题解决”目标的变化与提高,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使命之艰巨。小学教学中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该如何解决小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呢?下面我肤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把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了“折扣”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套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12本,每本单价相同,共112元。六一节到了,甲、乙两个书店采取了不同的优惠办法搞促销:甲书店每套打八折出售。乙书店买3本赠1本。王鹏同学要买这套书,到哪个书店买合算?请你帮他算一算。”这个题目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优惠、打折的现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指导审题,提高分析能力
不理解题意,不会审题,是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始终把学生感知题意的本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首次读题感知不确定时,要再次读题,该圈的圈,该画的画,剔除与问题无关的情境和条件,准确地从情境、题目中分离出必要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对提炼出来的题目的主要部分进行再次感知,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把思维的对象集中到与问题有关的条件上,思考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去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点读法、缩句法、画线段图法等。
三、引导反思,养成检查习惯
在教学问题解决时,一定要让学生按程序走:(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问题,找准数量关系;(3)确定方法,列式计算;(4)检查反思,写出答案。当然,这些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尽量按这四步走,避免东拼西凑,拿起数字就开算的情况发生,特别是第四步——检查反思,它是防止错误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学生一定要认真检查。检查反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顺向检查法,按照解题的顺序检查,看两次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一样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就要再慎重检查;另一种是逆向检查法,从问题入手,把问题当条件,把条件当问题,倒推出题中的一个条件,如果求出的答案和题中的条件一样,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说明有问题,要重新检查。比如,对于像“小丽每分钟走50千米”“学校运来26.5张桌子”“出勤率是113%”等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错误,教师要经常以事实为例,现身说法,培养学生以明显错误为信号,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策略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强化应用意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大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一亿有多大,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100粒黄豆大约25克,一亿粒黄豆有多少千克?如果每50千克黄豆装一包,可以装几包?”学生先用100000000÷100=1000000(个),求出一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再用25×1000000=25000000(克)=25000(千克),求出一亿粒黄豆的质量,然后用25000÷50=500(袋),求出一亿粒黄豆可以装500袋。通过这一道题,教师不仅教会学生遇到特大数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普通解决问题一样,消除学生对大数的恐惧,而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亿究竟有多大。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让学生仿照上例,根据身边的事例仿编一道题。张瀚铎同学这样编道:“100张纸摞起来大约1厘米,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少米?”黄若涵同学编道:“100粒绿豆大约20克,一亿粒绿豆有多少千克?如果每10千克绿豆装一包,可以装几包?”当我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00张纸大约1厘米?100粒绿豆大约20克?”学生说是自己量出来的、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提高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潜心研究,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一定会改变。
(责编 钟伟芳)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3
我是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从教三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亲身经历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深刻体会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到“三维”再到“四维”的发展与变化,领悟到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再到“问题解决”目标的变化与提高,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使命之艰巨。小学教学中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该如何解决小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呢?下面我肤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从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把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了“折扣”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套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12本,每本单价相同,共112元。六一节到了,甲、乙两个书店采取了不同的优惠办法搞促销:甲书店每套打八折出售。乙书店买3本赠1本。王鹏同学要买这套书,到哪个书店买合算?请你帮他算一算。”这个题目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优惠、打折的现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指导审题,提高分析能力
不理解题意,不会审题,是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始终把学生感知题意的本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首次读题感知不确定时,要再次读题,该圈的圈,该画的画,剔除与问题无关的情境和条件,准确地从情境、题目中分离出必要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对提炼出来的题目的主要部分进行再次感知,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把思维的对象集中到与问题有关的条件上,思考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去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点读法、缩句法、画线段图法等。
三、引导反思,养成检查习惯
在教学问题解决时,一定要让学生按程序走:(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问题,找准数量关系;(3)确定方法,列式计算;(4)检查反思,写出答案。当然,这些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尽量按这四步走,避免东拼西凑,拿起数字就开算的情况发生,特别是第四步——检查反思,它是防止错误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学生一定要认真检查。检查反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顺向检查法,按照解题的顺序检查,看两次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一样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就要再慎重检查;另一种是逆向检查法,从问题入手,把问题当条件,把条件当问题,倒推出题中的一个条件,如果求出的答案和题中的条件一样,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说明有问题,要重新检查。比如,对于像“小丽每分钟走50千米”“学校运来26.5张桌子”“出勤率是113%”等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错误,教师要经常以事实为例,现身说法,培养学生以明显错误为信号,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策略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强化应用意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大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一亿有多大,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100粒黄豆大约25克,一亿粒黄豆有多少千克?如果每50千克黄豆装一包,可以装几包?”学生先用100000000÷100=1000000(个),求出一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再用25×1000000=25000000(克)=25000(千克),求出一亿粒黄豆的质量,然后用25000÷50=500(袋),求出一亿粒黄豆可以装500袋。通过这一道题,教师不仅教会学生遇到特大数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普通解决问题一样,消除学生对大数的恐惧,而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亿究竟有多大。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让学生仿照上例,根据身边的事例仿编一道题。张瀚铎同学这样编道:“100张纸摞起来大约1厘米,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少米?”黄若涵同学编道:“100粒绿豆大约20克,一亿粒绿豆有多少千克?如果每10千克绿豆装一包,可以装几包?”当我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00张纸大约1厘米?100粒绿豆大约20克?”学生说是自己量出来的、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提高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潜心研究,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一定会改变。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