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数学;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49-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1 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分层次教学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对全班进行分层之后,建成不同的小组也是很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筆者曾经做过一个教学实验:对于小组成员的构成,我在实验中是这样选择的,每一个小组由一名A层学生、两名B层学生、一到两名C层学生来构成,每个小组的成员大致在4-5名之间,我的实验班上一共有49名学生,一共分成了11个组,6组l-2-l式(1A,2B,1C),5组l-2-2式(1A,2B,2C)。这样的分组方式,主要是为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在一个学期当中,小组中的成员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过于频繁的成员变换会造成小组的动荡,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还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因为简单的分组并不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他们之间才会相互合作的更加紧密。关于构建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比较头疼的,因为1-2-1式和1-2-2式小组的人员构成不同(分别是4人和5人)和小组数不同(分别是7组和5组),单是论考试的分数,不容易比较,如果再加上关于学习态度的考评,因为小组人数较多,就更加难以统评。因此,我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将11个小组按组员人数分为两部分,分别起名叫“小组”和“大组”,于是我的班里有6个“小组”和5个“大组”。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两个组别之间的竞争都会造成学生们的相互协作与创新。
2 创设适宜情境,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必需具备什么条件。接着,让学生根据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猜测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什么样的条件呢?并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证明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即三条边对应相等即可,用拼一拼的方法就能得到结论。”
……
问题提出后,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创设猜测情境,每个学生很容易参与到教学内容上来。最后,再用几何画板的测量方式,让学生用动画方式验证两个三角形重合的结论。此时,教师要把学生猜测的结论及时命名为“×××同学的×××定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像上述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设置猜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创新学习,能逼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这样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
3 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中心对称图形”这节课当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养成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后来被学生成为神奇的教学课。
A.上课伊始,我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画了一个40cm×40cm的网状格子,将里面用线条等分成16份。每一个小格子10cm×10cm。并对每一个小格子进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编号。——此举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然后对编号为2、4、5、12、13、15的小格子,用黑板擦予以擦掉,与其他格子公用的线条,并不擦掉。其实只是去掉了6个10公分的小边,但是图形变成了学生们都比较陌生的不规则多边形。——此举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C.对剩下的不规则多边形,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我,这也在我预料之中,尽管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心对称图形”。他们依然还是不明白他们的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接着我有用蓝色粉笔将不规则多边形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线条涂成蓝色(其实原本就可以用蓝色粉笔来做整个图形,只是我本人在课堂下面试过几次,纯粹的蓝色黑板上显现的十分不清楚,而先用白色粉笔再用蓝色粉笔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此举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对中心对称图形的引入,关键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作为讲解的对象,一来学生会感到亲切,二来学生会感到新奇,作图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以阐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 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7).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数学;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49-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1 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分层次教学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对全班进行分层之后,建成不同的小组也是很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筆者曾经做过一个教学实验:对于小组成员的构成,我在实验中是这样选择的,每一个小组由一名A层学生、两名B层学生、一到两名C层学生来构成,每个小组的成员大致在4-5名之间,我的实验班上一共有49名学生,一共分成了11个组,6组l-2-l式(1A,2B,1C),5组l-2-2式(1A,2B,2C)。这样的分组方式,主要是为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在一个学期当中,小组中的成员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过于频繁的成员变换会造成小组的动荡,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还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因为简单的分组并不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他们之间才会相互合作的更加紧密。关于构建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比较头疼的,因为1-2-1式和1-2-2式小组的人员构成不同(分别是4人和5人)和小组数不同(分别是7组和5组),单是论考试的分数,不容易比较,如果再加上关于学习态度的考评,因为小组人数较多,就更加难以统评。因此,我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将11个小组按组员人数分为两部分,分别起名叫“小组”和“大组”,于是我的班里有6个“小组”和5个“大组”。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两个组别之间的竞争都会造成学生们的相互协作与创新。
2 创设适宜情境,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必需具备什么条件。接着,让学生根据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猜测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什么样的条件呢?并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证明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即三条边对应相等即可,用拼一拼的方法就能得到结论。”
……
问题提出后,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创设猜测情境,每个学生很容易参与到教学内容上来。最后,再用几何画板的测量方式,让学生用动画方式验证两个三角形重合的结论。此时,教师要把学生猜测的结论及时命名为“×××同学的×××定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像上述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设置猜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创新学习,能逼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这样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
3 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中心对称图形”这节课当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养成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后来被学生成为神奇的教学课。
A.上课伊始,我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画了一个40cm×40cm的网状格子,将里面用线条等分成16份。每一个小格子10cm×10cm。并对每一个小格子进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编号。——此举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然后对编号为2、4、5、12、13、15的小格子,用黑板擦予以擦掉,与其他格子公用的线条,并不擦掉。其实只是去掉了6个10公分的小边,但是图形变成了学生们都比较陌生的不规则多边形。——此举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C.对剩下的不规则多边形,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我,这也在我预料之中,尽管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心对称图形”。他们依然还是不明白他们的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接着我有用蓝色粉笔将不规则多边形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线条涂成蓝色(其实原本就可以用蓝色粉笔来做整个图形,只是我本人在课堂下面试过几次,纯粹的蓝色黑板上显现的十分不清楚,而先用白色粉笔再用蓝色粉笔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此举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对中心对称图形的引入,关键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作为讲解的对象,一来学生会感到亲切,二来学生会感到新奇,作图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以阐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 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