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医药学院利用军队院校转隶地方独立办学契机,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下,积极推进医学实验教学的实质性革新。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医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验和病理实验教学体会,从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对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实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升,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现代化的进步,对医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科医学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病理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既是基础的重点,也是临床的关键,最终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病变与其临床表现间的关系,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病理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本文结合医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验,阐述以下几个方面对病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一、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1.组建医学实验中心
学院于2004年8月由军队院校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利用转隶契机,积极推进医学实验教学实质性改革。于2005年8月成立医学实验中心,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校(院)、院(系)、教研室等三级管理改革为校(院)、院(系)两级或一级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彻底打破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或专业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格局,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彻底改变了“以课程实验室为主,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管理”的模式,解决了实验室管理分散、建设重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
2.改善病理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落实硬件投入的经费保障,设立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硬件投入,确保实验室建设经费能够按期足额到位,避免仪器设备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改善病理实验教学条件,先后组建了生命科学展厅—包括生命起源区、组织胚胎区、人体解剖区、病理变化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了“生老病死”的真正含义;新建显微数码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在每个实验室内陈列出各系统的典型标本,并配有相应的镜下结构及文字说明;在走廊墙上安装图框,分系统编写重点、难点并配有显微照片,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病理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1.编写实验指导,优化实验内容
病理实验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获取知识的关键,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病理学知识点多面广,抽象难记,我们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及学生层次等实际情况,在参考新版病理学教材和病理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写了《病理学实验指导》和《病理学练习报告》,优化了实验内容。该指导对各个系统典型疾病的病变特点作了详略得当,形象生动的描述,并在每个章节后附有病例讨论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或课堂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用心指导
教案和讲稿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教务处对教案、讲稿的质量管理标准,每位教师针对所任教专业学时不同,必须有不同的教案和讲稿,这也是学校督导组专家和处以上领导听、查课时必查的内容之一。课前,任课教师在指定的实验室内准备实验内容,挑选出病变明显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和相关正常组织切片,方便对照讲解,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中认真讲解,细心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和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严谨的作风。
3.增加病理实验课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目前,医学院校病理本科实验占病理总课时的32%,病理专科实验占病理总课时仅为22%,实验课所占比例较少,根据教学经验,如果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病理实验应占到病理总课时的40%~50%左右为宜。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如显微镜、包埋机、切片机等多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应加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的观察大体标本、切片,却不知道大体标本、切片是怎么制作的。所以,我们应在病理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制作病理大体标本及切片,从而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科类高等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将有利于医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和发展。实验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并了解最新研究方法与手段,并尽快将其引入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组织申报大学生科研科课、查阅文献撰写综述(部分学生已发表并见刊)等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科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5.尝试多种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病理实验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灵活采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问题式教学法(PBL)。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围绕“问题”讨论,通过实验应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式教学法(CBL)”。在2012级护理本科专业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CBL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前教师给出一个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该病例,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在上实验课时先由教师对该病例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该病例,鼓励学生的自我发挥,给出最终该病例讨论结果。由于首次在病理教学中引用了案例式教学法(CBL),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将病理与临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分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时间较充足时,可以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自己来讲,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实验。如在上“炎症”实验课时,先向同学们提问炎症的基本病变特点。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最后教师总结为变质、渗出、增生的病变特点,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看切片时找出相应的病变特点。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的效果。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6.课后定时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行课外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的全面开放,保证学生除课堂时间外也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理论课堂师生沟通时间有限,病理学知识点多,抽象难记,特别是对病理切片的观察,课上难以“消化”。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每周固定日期对学生开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和巩固实验内容,既缓减了实验课时间紧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另外,指导教师集中对病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向其介绍有关新知识,如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等,为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便利,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病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现代化的进步,对医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科医学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病理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既是基础的重点,也是临床的关键,最终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病变与其临床表现间的关系,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病理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本文结合医学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验,阐述以下几个方面对病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一、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1.组建医学实验中心
学院于2004年8月由军队院校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利用转隶契机,积极推进医学实验教学实质性改革。于2005年8月成立医学实验中心,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校(院)、院(系)、教研室等三级管理改革为校(院)、院(系)两级或一级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彻底打破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或专业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格局,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彻底改变了“以课程实验室为主,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管理”的模式,解决了实验室管理分散、建设重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
2.改善病理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落实硬件投入的经费保障,设立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硬件投入,确保实验室建设经费能够按期足额到位,避免仪器设备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改善病理实验教学条件,先后组建了生命科学展厅—包括生命起源区、组织胚胎区、人体解剖区、病理变化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了“生老病死”的真正含义;新建显微数码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在每个实验室内陈列出各系统的典型标本,并配有相应的镜下结构及文字说明;在走廊墙上安装图框,分系统编写重点、难点并配有显微照片,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病理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1.编写实验指导,优化实验内容
病理实验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获取知识的关键,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病理学知识点多面广,抽象难记,我们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及学生层次等实际情况,在参考新版病理学教材和病理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写了《病理学实验指导》和《病理学练习报告》,优化了实验内容。该指导对各个系统典型疾病的病变特点作了详略得当,形象生动的描述,并在每个章节后附有病例讨论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或课堂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用心指导
教案和讲稿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教务处对教案、讲稿的质量管理标准,每位教师针对所任教专业学时不同,必须有不同的教案和讲稿,这也是学校督导组专家和处以上领导听、查课时必查的内容之一。课前,任课教师在指定的实验室内准备实验内容,挑选出病变明显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和相关正常组织切片,方便对照讲解,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中认真讲解,细心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和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严谨的作风。
3.增加病理实验课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目前,医学院校病理本科实验占病理总课时的32%,病理专科实验占病理总课时仅为22%,实验课所占比例较少,根据教学经验,如果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病理实验应占到病理总课时的40%~50%左右为宜。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如显微镜、包埋机、切片机等多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应加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的观察大体标本、切片,却不知道大体标本、切片是怎么制作的。所以,我们应在病理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制作病理大体标本及切片,从而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科类高等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将有利于医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和发展。实验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并了解最新研究方法与手段,并尽快将其引入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组织申报大学生科研科课、查阅文献撰写综述(部分学生已发表并见刊)等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科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5.尝试多种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病理实验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灵活采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问题式教学法(PBL)。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围绕“问题”讨论,通过实验应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式教学法(CBL)”。在2012级护理本科专业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CBL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前教师给出一个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该病例,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在上实验课时先由教师对该病例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该病例,鼓励学生的自我发挥,给出最终该病例讨论结果。由于首次在病理教学中引用了案例式教学法(CBL),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将病理与临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分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时间较充足时,可以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自己来讲,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实验。如在上“炎症”实验课时,先向同学们提问炎症的基本病变特点。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最后教师总结为变质、渗出、增生的病变特点,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看切片时找出相应的病变特点。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的效果。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6.课后定时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行课外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的全面开放,保证学生除课堂时间外也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理论课堂师生沟通时间有限,病理学知识点多,抽象难记,特别是对病理切片的观察,课上难以“消化”。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每周固定日期对学生开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和巩固实验内容,既缓减了实验课时间紧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另外,指导教师集中对病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向其介绍有关新知识,如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等,为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便利,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