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手车平台并没有隐瞒车况的动力
过去的淘宝,甚至现在的拼多多比谁都不希望平台出现假货,它们靠流量来收取服务费,卖家卖假货平台得不到任何好处,平台没有动力去售卖假货。但这并不影响大众在发现假货问题时,首要责备的是平台。
二手车也是如此,价格虚高,或者故意隐瞒车况问题,最大的受益者是卖家。二手车平台提供的只是撮合交易的中介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一旦购买的车辆出现车况问题,将面临大额的赔偿,还要被各种舆论大肆宣传,二手车平台无论在经济利益还是品牌形象上都没有故意隐瞒车况的动力。
不过,现行监管对卖家行为极少有约束,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宰到买家了,卖家等于“赚到了”,却不承担什么责任,更谈不上欺诈。
在二手车这个复杂的“柠檬市场”,平台与买家一样都是不良卖家的受害者。
“过度维权”侵害平台利益
由于行业快速发展而相关政策法规却相对滞后,责任界定模糊,有不良卖家“悄摸摸”发财,也有不良买家凭借维权漫天要价。
在“弱者有理”的舆论时代,“平台VS个人”,原本买家就占据绝对的舆论优势,拥有事先被约定的“道德制高点”。
一旦出现没有法律、法规作为统一可执行与参照标准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确实能看到不少买家维权难,毕竟因为缺乏标准,平台天然要做出对自身有利的条款解释,这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过度维权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有房闹层出不穷,就有买家在模糊规则的前提下“把事情闹大”,平台为息事宁人赔钱了事。
维权,对消费者与平台都造成了困扰。
行业亟待“监督机制 评价标准 惩罚机制”三位一体
结合前文,权威的监督惩罚机制、标准不完善成为阻碍二手车行业发展的直接问题,一些层面国外已有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事前:买卖信用监督机制。交易发生前,尽量全面了解信息,不让有风险的交易提上日程。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几大行业协会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检测体系和交易制度,保證二手车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例如,车辆的车检和修理历史记录都必须有据可查,且卖家在转让汽车时必须如实填写车辆基本信息和里程数,事故车必须特别注明,一旦车主或二手车商改里程数,或者隐瞒,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而美国甚至有专门供消费者查询汽车历史信息的专业服务公司,行驶里程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信息都能与车辆唯一对应(来自主机厂、交通、消防和金融等各种部门),消费者支付费用即可获得历史报告。
美国和日本的做法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家通过隐瞒车辆实情来获取不当利益的问题,而当前中国市场上缺乏这样的监督机制,重要信息都没有获取渠道,难以做到公开透明。
事中:权威、统一的评价标准。即汽车的好坏评价需要公认的、统一的标准,而不是人为随意定性。
以常见出现纠纷的泡水车为例,什么是泡水车、涉水车、进水车和水淹车,目前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二手车行业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指导标准,大多数依靠人员主观判断。
用于交易的二手车评价,与用于维保、保险的标准也不统一,现行的2005年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对泡水车、火烧车以及严重事故车的交易也没有明确的说明。
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各自表达自己诉求很难达成赔偿与处理意见的统一,消费者维权与企业责任确立,需要明确可执行的标准。
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卖家隐瞒二手车车况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隐瞒车况某种程度上视同欺诈行为。
这原本合情合理,但在中国市场上,由于二手车非标品但也非假货的特征,隐瞒车况的结果,往往只当买家买了个价格不匹配质量的车而已,法律、法规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责任的界定处于模糊之中。
加上现行政策、技术等条件无法做到车况完全透明,责任追究变得更加困难。
对爆发期的二手车市场而言,完善并升级行业制度,加大政策驱动,是促进二手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夹心饼干”二手车平台比谁都更迫切希望这些制度层面的内容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