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源起:反比例现象——教学效果期望差之痛
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改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理性反思的关键时期。当技术理性进行到一定的高度,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到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实践的真正发展。
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师是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然而,令众多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学生的满意答卷总是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在失望之余又感叹学生在阅读时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些许不足。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二是语言表达与大脑理解思维不一致。
二、内涵诠释:什么是视觉思维
所谓视觉思维,即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在观看、构绘和想象三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里的视觉意象包括直观的知觉形象、记忆意象及想象意象或心理意象。
三、深度思考:怎样强化视觉思维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完整的语文阅读,要经历披文、缘意、学文的过程。教学中,紧密链接“感受——解读——演绎”的思维过程,从语言入手,领悟思想,再回归到语言,真实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转化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大量素材,它们都有同样的特点:学生只需构绘出文字所描述的图景,通过观看、想象,将视知觉的“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感受到视觉思维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妙用时,学生自然养成了视觉思维习惯。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视觉思维促进教学。
(一)平衡意象,刺激内在张力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得出—个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弗洛伊德在解释他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 设计适合学生视觉思维水平的情景或意象,让他们多多体验,提高对内在张力刺激的敏感度,这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提高解题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构绘图像,搭起学生视觉思维的台阶
1、置换比较,诱发视觉冲突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新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领悟力无法抵达新的知识层。这些地方正是教学重点和突破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采取内外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现实意象,进行对应、比较,发现现实中的意象与记忆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之处,从而引发视觉冲突,产生新的“陌生”的视觉意象(心理意象),并伴随着一种直觉顿悟感,赋予眼前的人、事、物更为丰富的内容,而对眼前司空见惯的现实形象产生新的陌生的感觉,获得对语言新的感受。
常见置换比较有换词比较法、换位比较法、填词比较法、省词比较法等,反复经历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陌生的眼光”),在平凡中见新奇,消除“无物”感,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2、类比切入,引发多向联想
其一,让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中呈现,通过不同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多向性联想。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把柳分别呈现在如下场景中:干旱、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灞河边,让学生反复观察着同一株柳,自由地展开联想。学生心里极快地闪现出很多个既清晰又模糊的视觉意象,当“一株柳”与某些情景结合起来,就被附上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眼前的一株柳竟变得如此亲切而富于鲜活的生命色彩。
其二,让不同的事物在同一个背景中呈现。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从安静的学习氛围中,观察同学的表现,写字的姿势与节奏的和谐、思考问题的神态与举动等等,可以抽取出“专注”的视觉意象。又如“友好”意象可以从日常交往行为中提取,“关切”意象可以在互相帮助的举动中归纳。由于背景具有暗示作用,在学生视知觉中,背景似乎被忽略了,与背景氛围协调具有共情性的事物特征就显得异常突出,而与之无关的特征则被无意识地舍弃了,学生的归类意识、提炼话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加强。
(三)交替演绎, 培养视觉思维习惯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视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视觉思维往往以逻辑思维为起点,长期的逻辑思维也往往以直觉思维为起点,直觉地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才会引发逻辑论证的进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培养能力必须借助对知识的学习,而不同的知识对能力要求是不同。这就需要在对某一种视觉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知识能力太多。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意象库,将观看、想象和构绘相互作用的视觉思维训练,灵活、恰当地融入每一节课,最终加强视知觉思维能力,缩短学生的知觉与思维的作用时间,正如霍尔登的警告提醒我们,科学如同艺术一样,只有当它从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将二者作任意转换或保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视觉思维在语文有效教学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有意识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江苏】
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改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理性反思的关键时期。当技术理性进行到一定的高度,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到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实践的真正发展。
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师是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然而,令众多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学生的满意答卷总是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在失望之余又感叹学生在阅读时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些许不足。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二是语言表达与大脑理解思维不一致。
二、内涵诠释:什么是视觉思维
所谓视觉思维,即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在观看、构绘和想象三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里的视觉意象包括直观的知觉形象、记忆意象及想象意象或心理意象。
三、深度思考:怎样强化视觉思维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完整的语文阅读,要经历披文、缘意、学文的过程。教学中,紧密链接“感受——解读——演绎”的思维过程,从语言入手,领悟思想,再回归到语言,真实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转化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大量素材,它们都有同样的特点:学生只需构绘出文字所描述的图景,通过观看、想象,将视知觉的“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感受到视觉思维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妙用时,学生自然养成了视觉思维习惯。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视觉思维促进教学。
(一)平衡意象,刺激内在张力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得出—个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弗洛伊德在解释他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 设计适合学生视觉思维水平的情景或意象,让他们多多体验,提高对内在张力刺激的敏感度,这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提高解题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构绘图像,搭起学生视觉思维的台阶
1、置换比较,诱发视觉冲突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新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领悟力无法抵达新的知识层。这些地方正是教学重点和突破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采取内外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现实意象,进行对应、比较,发现现实中的意象与记忆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之处,从而引发视觉冲突,产生新的“陌生”的视觉意象(心理意象),并伴随着一种直觉顿悟感,赋予眼前的人、事、物更为丰富的内容,而对眼前司空见惯的现实形象产生新的陌生的感觉,获得对语言新的感受。
常见置换比较有换词比较法、换位比较法、填词比较法、省词比较法等,反复经历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陌生的眼光”),在平凡中见新奇,消除“无物”感,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2、类比切入,引发多向联想
其一,让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中呈现,通过不同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多向性联想。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把柳分别呈现在如下场景中:干旱、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灞河边,让学生反复观察着同一株柳,自由地展开联想。学生心里极快地闪现出很多个既清晰又模糊的视觉意象,当“一株柳”与某些情景结合起来,就被附上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眼前的一株柳竟变得如此亲切而富于鲜活的生命色彩。
其二,让不同的事物在同一个背景中呈现。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从安静的学习氛围中,观察同学的表现,写字的姿势与节奏的和谐、思考问题的神态与举动等等,可以抽取出“专注”的视觉意象。又如“友好”意象可以从日常交往行为中提取,“关切”意象可以在互相帮助的举动中归纳。由于背景具有暗示作用,在学生视知觉中,背景似乎被忽略了,与背景氛围协调具有共情性的事物特征就显得异常突出,而与之无关的特征则被无意识地舍弃了,学生的归类意识、提炼话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加强。
(三)交替演绎, 培养视觉思维习惯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视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视觉思维往往以逻辑思维为起点,长期的逻辑思维也往往以直觉思维为起点,直觉地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才会引发逻辑论证的进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培养能力必须借助对知识的学习,而不同的知识对能力要求是不同。这就需要在对某一种视觉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知识能力太多。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意象库,将观看、想象和构绘相互作用的视觉思维训练,灵活、恰当地融入每一节课,最终加强视知觉思维能力,缩短学生的知觉与思维的作用时间,正如霍尔登的警告提醒我们,科学如同艺术一样,只有当它从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将二者作任意转换或保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视觉思维在语文有效教学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有意识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