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众多的,渴望得到美妙音乐的孩子当中,将来能成为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的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具有一定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要借音乐之美陶冶自己,去唤起自身的审美情趣,以达到自身的自我完善。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表演,欣赏创作,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创造出美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优美的画面,明静的夜空中有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星星。紧接着放映几幅描写夜景的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实感。对着这宁静的画面,我用轻柔的声音范唱。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重新播放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动作进行律动表演,在美的感受中,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音乐教育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
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中,人的主体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引导学生多思善问,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创新环境,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使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如教《火车开了》一课时,让学生想象正在奔驰中的火车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来表现情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司机、列车员、乘客等角色,使游戏更形象真实。这样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音乐、创造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了我们新课程理念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教育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个倾向性意识。夸美纽斯曾说过:“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音乐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一条重要理念,提倡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兴趣本身不属于音乐能力,而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是兴趣对学生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动力。因此,音乐教学根据内容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恰当运用各种形象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有兴趣的音乐实施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三年级的复习题课,我让学生把本学期所学过的歌名联合来记,编成一个故事,学生从没接触过这种形式,对此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认真摘抄歌名,复习歌曲内容,构思情节。这个方法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迈出创造的步伐。因此,我力争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师生面前唱歌表演,也可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可以大声争论,展示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不能横加指责或粗暴干涉,要允许学生失败,对独到见解应给予表扬,对不完善的地方给予补充,对错误的看法及时引导。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塑造。如教授《小青蛙找家》这首歌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戴上青蛙头饰,扮演小青蛙,一跳一跳在找家;第二部分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的学生边拍手边唱歌。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脚、动口,歌声、笑声、乐器声融为一体,学生兴趣浓浓,心情愉悦。不仅感觉着和谐的音乐,而且还通过愉快的表演加深对歌曲审美情趣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实践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形成个性。
实践证明,创新就是让我们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营造富于创新的环境,提供足够的创新时空,使学生能够摘取丰硕的创新成果。(责任编辑:符 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众多的,渴望得到美妙音乐的孩子当中,将来能成为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的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具有一定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要借音乐之美陶冶自己,去唤起自身的审美情趣,以达到自身的自我完善。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表演,欣赏创作,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创造出美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优美的画面,明静的夜空中有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星星。紧接着放映几幅描写夜景的画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实感。对着这宁静的画面,我用轻柔的声音范唱。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重新播放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动作进行律动表演,在美的感受中,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音乐教育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
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中,人的主体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引导学生多思善问,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创新环境,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使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如教《火车开了》一课时,让学生想象正在奔驰中的火车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来表现情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司机、列车员、乘客等角色,使游戏更形象真实。这样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音乐、创造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了我们新课程理念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教育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个倾向性意识。夸美纽斯曾说过:“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音乐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一条重要理念,提倡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兴趣本身不属于音乐能力,而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是兴趣对学生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动力。因此,音乐教学根据内容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恰当运用各种形象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有兴趣的音乐实施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三年级的复习题课,我让学生把本学期所学过的歌名联合来记,编成一个故事,学生从没接触过这种形式,对此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认真摘抄歌名,复习歌曲内容,构思情节。这个方法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迈出创造的步伐。因此,我力争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师生面前唱歌表演,也可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可以大声争论,展示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不能横加指责或粗暴干涉,要允许学生失败,对独到见解应给予表扬,对不完善的地方给予补充,对错误的看法及时引导。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塑造。如教授《小青蛙找家》这首歌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戴上青蛙头饰,扮演小青蛙,一跳一跳在找家;第二部分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的学生边拍手边唱歌。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脚、动口,歌声、笑声、乐器声融为一体,学生兴趣浓浓,心情愉悦。不仅感觉着和谐的音乐,而且还通过愉快的表演加深对歌曲审美情趣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实践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形成个性。
实践证明,创新就是让我们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营造富于创新的环境,提供足够的创新时空,使学生能够摘取丰硕的创新成果。(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