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理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操作;(2)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以及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讨论交流等方面的信息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克服信息化带来的消极影响;(4)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发挥课程特色,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其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选取和内容安排上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面对新技术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让学生成为新技术的主人,而不能让学生为新技术及其环境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新技术。在内容安排上,一般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结论,忽视应用与操作,不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知识来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还应作出努力。
2. 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和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社会越来越开放,各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人们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这些文化信息包含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等各种成分。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文化信息的选择功能。要培养学生面对各种文化信息,能作出正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网络因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而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观念,但也应看到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信息污染”。网络的虚拟性可能造成青少年学生道德感的弱化。要使学生正确地选择各种信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培养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将信息运用能力和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三、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但它的发展速度极快,软硬件更新换代迅速。如果像其他课程一样,对信息技术也采取反复讲解、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一切为了考试的学习方法,那将违背信息技术的教学规律,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1. 要更新观念,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而这些软件的操作中隐含着很多技巧。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对于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正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创新的极佳手段。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目标、指点途径、协助排障、监督完成。
3. 在教学方式上,贯彻“任务驱动”原则,以实践、应用为主,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会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课程之中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4.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不能像计算机课程那样采用考查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方法,而应较多采取面向电子作品的方法,以作品内容、新颖性、技术和内容的协调性、技术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应鼓励别具一格,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对其作品的创意。
(沂南县第一中学)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理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操作;(2)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以及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讨论交流等方面的信息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克服信息化带来的消极影响;(4)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发挥课程特色,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其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选取和内容安排上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面对新技术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让学生成为新技术的主人,而不能让学生为新技术及其环境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新技术。在内容安排上,一般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结论,忽视应用与操作,不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知识来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还应作出努力。
2. 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和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社会越来越开放,各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人们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这些文化信息包含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等各种成分。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文化信息的选择功能。要培养学生面对各种文化信息,能作出正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网络因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而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观念,但也应看到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信息污染”。网络的虚拟性可能造成青少年学生道德感的弱化。要使学生正确地选择各种信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培养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将信息运用能力和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三、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但它的发展速度极快,软硬件更新换代迅速。如果像其他课程一样,对信息技术也采取反复讲解、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一切为了考试的学习方法,那将违背信息技术的教学规律,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1. 要更新观念,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而这些软件的操作中隐含着很多技巧。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对于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正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创新的极佳手段。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目标、指点途径、协助排障、监督完成。
3. 在教学方式上,贯彻“任务驱动”原则,以实践、应用为主,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会知识,增长能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课程之中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4.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不能像计算机课程那样采用考查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方法,而应较多采取面向电子作品的方法,以作品内容、新颖性、技术和内容的协调性、技术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应鼓励别具一格,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对其作品的创意。
(沂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