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发现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由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研究的方法路径,对收集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最终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初中化学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根据多年的教学教学实战和反思,笔者认为探究学习的实施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究,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被动,疲于应付,学习的效果就没有任何的保证。例如:初中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怎样测定铁在氧气中燃烧前后质量是否变化”?在“空气的成分”教学时,教师提出“怎么才能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可探究性。一般而言,可探究的问题如果难度适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而言,应当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深入考虑应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难度有多大,提出此问题后学生的反应是什么,教师应当如何处理等。
二、给学生的探究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误区: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指导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程序,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不容许丝毫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兴趣,创造性思考,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完全被忽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全为教师的既定思考和设计所控制。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参与的意识与热情,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一方面手忙脚乱甚至气急败坏的的打压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激发学生产生“教师认为的应当产生的所謂学习兴趣”;而学生则垂头丧气,疲于应付,不得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景根本不容许出现。甚至在有的教师看来,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而是在“添乱”,丝毫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整个的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不给学生探究学习的任何空间和时间。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很少设问,不敢让学生自主提问,更不敢让学生动手操作,担心出了问题没法收场,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如何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何时才能实现?
三、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设计
当前初中化学的另一个极端,有的年轻教师,接受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空前激发,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由于经验或能力限制,不敢指导或没有能力指导,最终使教学过程放任自流,完全放弃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毫无学习效率可言。
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应当有个大概的前提,即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发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已经远离了课堂任务或者即将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外,此时,教师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回到课堂主题上来。引导还是要采取柔性的措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归较好,一般情况下不要“批评或者责备”。这样的引导可以是随机进行的,更应该事先有准备;哪些问题应当讨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哪些问题以后讨论,哪些问题不属于初中化学的研究范畴,教师应当心中有数,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引导能力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这些能力需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磨练中才能获得。
四、探究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实际教学中,对于探究学习的引导和控制,并非只能由教师来完成。部分喜爱化学,化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也完全可以部分担当起这个重任。教学一般有预习的环节,而这部分学生是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预习的。通过对新授知识的预习,这些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环节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把这些学生自然地分散到各小组中,一般而言,每个小组有两到三名这样的同学为好,通过同学的建议、操作和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可以在自然和谐流畅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进程和效率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初中化学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深刻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并用以切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更好的调控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通过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究,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被动,疲于应付,学习的效果就没有任何的保证。例如:初中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怎样测定铁在氧气中燃烧前后质量是否变化”?在“空气的成分”教学时,教师提出“怎么才能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可探究性。一般而言,可探究的问题如果难度适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而言,应当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深入考虑应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难度有多大,提出此问题后学生的反应是什么,教师应当如何处理等。
二、给学生的探究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误区: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指导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程序,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不容许丝毫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兴趣,创造性思考,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完全被忽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全为教师的既定思考和设计所控制。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参与的意识与热情,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一方面手忙脚乱甚至气急败坏的的打压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激发学生产生“教师认为的应当产生的所謂学习兴趣”;而学生则垂头丧气,疲于应付,不得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景根本不容许出现。甚至在有的教师看来,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根本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而是在“添乱”,丝毫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整个的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不给学生探究学习的任何空间和时间。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很少设问,不敢让学生自主提问,更不敢让学生动手操作,担心出了问题没法收场,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如何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何时才能实现?
三、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设计
当前初中化学的另一个极端,有的年轻教师,接受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空前激发,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由于经验或能力限制,不敢指导或没有能力指导,最终使教学过程放任自流,完全放弃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毫无学习效率可言。
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应当有个大概的前提,即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发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已经远离了课堂任务或者即将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外,此时,教师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回到课堂主题上来。引导还是要采取柔性的措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归较好,一般情况下不要“批评或者责备”。这样的引导可以是随机进行的,更应该事先有准备;哪些问题应当讨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哪些问题以后讨论,哪些问题不属于初中化学的研究范畴,教师应当心中有数,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引导能力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这些能力需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磨练中才能获得。
四、探究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实际教学中,对于探究学习的引导和控制,并非只能由教师来完成。部分喜爱化学,化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也完全可以部分担当起这个重任。教学一般有预习的环节,而这部分学生是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预习的。通过对新授知识的预习,这些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环节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把这些学生自然地分散到各小组中,一般而言,每个小组有两到三名这样的同学为好,通过同学的建议、操作和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可以在自然和谐流畅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进程和效率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可能性。初中化学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深刻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并用以切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更好的调控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