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观下的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场的存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场论的思想在多领域、各学科均有应用且取得一定成果。数学文化教育场形成是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认知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动态生成过程。数学文化教育落实的核心是优质数学文化教育场的形成。
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小学的数学公开课,此课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课题为《数学绘本阅读——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对分数有许多错误的概念理解,如等分概念不足、理解单位1有困难、受到整数运算法则的影响等。分数与整数相比,分数本身的意义、读写方式以及计算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很少,缺乏对分数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识之间难以达到“新平衡”,实现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因此,分数这节课“场”的形成,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场”形成的特点,构建适当的“数学文化教育场”。
分数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对以后的数学学习也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为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继续分数学习的前提。因此,本节课数学文化教育“场”形成的过程对后续持续“场”的生成也有着重要作用。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一类书籍。“数学绘本是给予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式,首先采用“课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和丰富的图画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1.预备阶段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预备阶段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教师演示课件,展示绘本故事《保罗大叔分披萨》,复习学习的分数概念,由分披萨同学们联想到了分蛋糕,分西瓜,并请同学们分享收获和想法。利用绘本故事简单地回顾学过的分数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通过生动的情境,使数学内容以“闪亮”的形式呈现,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开场语,打破学生的“平衡”,激发兴趣,数学文化教育场基本形成。
2.激发阶段
环节二:自主探究,体验分数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保罗大叔开的披萨店非常火爆,他要在这开分店啦,聘请我当店长,那么大家就是我的店员咯。好,今天,如果大家能拿到我手中的披萨卡片就能兑换真正的披萨吃哟。好,我们今天开店咯(呈现手绘的各种口味的披萨图片)。
生:哇(兴趣高涨,鼓掌)。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口味披萨图片,拿好阅读卡、文具,每一组根据人数合作分披萨。
师:那么谁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分的过程、结果,特别是疑惑、困难。
生:我们小组一共有8个人,所以要平均分成8份,也就是每个人得到1/8。
师:你能把你的方法讲一下吗?
生1:(小组成员帮助)先分成1/2,(将披萨卡片对折)再对折就是1/4,所以说再对折就是1/8。
(生集体鼓掌)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小组上来分享?
生2:我们组有4个人,所以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每个人得到1/4(演示这就是1/4),四等份中的一份。
生2:我有一個发现,我们两组的分法很相似,你看,我们组折了两次得到1/4,你们折三次得到1/8。你们组的人数是在我们组的人数的基础上翻了一倍才得到1/8。
师:还有同学分享吗?
生3:我们组是三个人,所以我画了图,我们每个人得到的是三等分中的一份。
师:大家还有没有想问的?
生4:有,他为什么左边的要大一些,这样每个人吃到的不一样多?
师:谁来回答?好,你来说。
生3:因为没有画准确,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准确,有时候也会画错的。
师:到底是不是需要真正的平均分呢?
【评析】在前面第一环节的铺垫,情感“场”的驱动下,学生已经兴趣高涨,再利用绘本故事,学生自己扮演小店员,分披萨,体验分数的意义。
在分数的学习中,小学生对分数等分概念、单位1的理解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同样,在本节课的这个片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质疑另一个同学分的披萨不一样大时,该同学回答“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准确”,说明有的学生对等分的概念理解不清,但是大部分同学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理解不清的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纠正理解。这也体现了数学绘本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之中掌握概念的本质。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让大家惊喜的瞬间,有学生总结出了1/4与1/8的关系,“你看,我们组折了两次得到四分之一,你们折三次得到八分之一。你们组的人数是在我们组的人数基础上翻了一倍才得到八分之一。”学生总结的知识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说明数学绘本是可以在有趣的故事当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当中促进学生思维的迸发、发展的。
数学绘本展示一个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何分配披萨?怎样分配才公平?),在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引下,思考问题。
环节三:突破难点,感受分数的加减。
师:要当合格的店员需要处理店里的突发事件。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机器猫很想吃披萨,但是店长说只有1/2、1/4和1/8的披萨,如果你是店员怎么拿出1/2的披萨?第二个突发事件,时间到了五点钟,大家肚子正饿的时候,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很想吃披萨,他们想吃一样多的披萨,但是店里只剩两块披萨,一块是1/4的,一块是1/8的,那你怎么来给他分?现在拿出你们的卡片,先自己分一分再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几分钟)
生5: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只有1/4和1/8的披萨,把1/4的披萨切一刀,就变成2个1/8了,2加1等于3就有三份了,就可以平均分了
生6:我有一个问题,他们切一刀,在哪儿切?
生5:在中心切。
生6:哪个中心?哪一块的中心?
生5:1/4块的中心。
生7:我来帮他解释,就是先有一块1/4和1/8的披萨,他把1/4块的披萨切成两半,就又变成两个1/8块的披萨,这样每一个人就分到1/8块的披萨。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谁来解决一下机器猫的问题?
生8:我来,直接给他一个1/2的披萨。
生9:可以把4个1/8放在一起就是1/2。
生10:我的方法是可以用两个1/4,组成一个大的1/2。
生11:一个1/4和两个1/8合起来就是1/2。
师:很好!看来呀,数学故事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蕴含在我们的数学故事里,数学绘本中。
【评析】在激发阶段的重要目标是,在数学文化资源的熏陶、数学教育者的引导、环境的感染下,促进学生认知场的形成。在前面平均分配的基础上,问题层层递进,通过处理披萨店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在分披萨的基础上,探索1/2、1/4、1/8的披萨怎么样拿出1/2的披萨,1/4和1/8的披萨怎样平均分给3个人这样的问题。对于刚接触分数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分数的加减是5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绘本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摆、拼的体验过程,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并且有多种思维方式,虽然没有讲授分数运算,但是分数加法呼之欲出,这些运算已经蕴含在学生的思想当中,这就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生长点,为学生五年级的分数运算的学习进行对接,为持续“场”的形成做铺垫。
3.再创造阶段
环节四:续写数学绘本,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在课堂的结尾,学生分享收获,得出了原来数学蕴含在生活当中的感悟。老师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个续集,你会怎么写?
【评析】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通过让学生写续集激起学生的多向理解,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再创造”、自我反思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瞬时场向持续场过渡和转化。
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小学的数学公开课,此课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课题为《数学绘本阅读——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对分数有许多错误的概念理解,如等分概念不足、理解单位1有困难、受到整数运算法则的影响等。分数与整数相比,分数本身的意义、读写方式以及计算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很少,缺乏对分数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识之间难以达到“新平衡”,实现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因此,分数这节课“场”的形成,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场”形成的特点,构建适当的“数学文化教育场”。
分数是在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对以后的数学学习也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为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继续分数学习的前提。因此,本节课数学文化教育“场”形成的过程对后续持续“场”的生成也有着重要作用。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一类书籍。“数学绘本是给予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式,首先采用“课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和丰富的图画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1.预备阶段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预备阶段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教师演示课件,展示绘本故事《保罗大叔分披萨》,复习学习的分数概念,由分披萨同学们联想到了分蛋糕,分西瓜,并请同学们分享收获和想法。利用绘本故事简单地回顾学过的分数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通过生动的情境,使数学内容以“闪亮”的形式呈现,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开场语,打破学生的“平衡”,激发兴趣,数学文化教育场基本形成。
2.激发阶段
环节二:自主探究,体验分数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保罗大叔开的披萨店非常火爆,他要在这开分店啦,聘请我当店长,那么大家就是我的店员咯。好,今天,如果大家能拿到我手中的披萨卡片就能兑换真正的披萨吃哟。好,我们今天开店咯(呈现手绘的各种口味的披萨图片)。
生:哇(兴趣高涨,鼓掌)。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口味披萨图片,拿好阅读卡、文具,每一组根据人数合作分披萨。
师:那么谁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分的过程、结果,特别是疑惑、困难。
生:我们小组一共有8个人,所以要平均分成8份,也就是每个人得到1/8。
师:你能把你的方法讲一下吗?
生1:(小组成员帮助)先分成1/2,(将披萨卡片对折)再对折就是1/4,所以说再对折就是1/8。
(生集体鼓掌)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小组上来分享?
生2:我们组有4个人,所以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每个人得到1/4(演示这就是1/4),四等份中的一份。
生2:我有一個发现,我们两组的分法很相似,你看,我们组折了两次得到1/4,你们折三次得到1/8。你们组的人数是在我们组的人数的基础上翻了一倍才得到1/8。
师:还有同学分享吗?
生3:我们组是三个人,所以我画了图,我们每个人得到的是三等分中的一份。
师:大家还有没有想问的?
生4:有,他为什么左边的要大一些,这样每个人吃到的不一样多?
师:谁来回答?好,你来说。
生3:因为没有画准确,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准确,有时候也会画错的。
师:到底是不是需要真正的平均分呢?
【评析】在前面第一环节的铺垫,情感“场”的驱动下,学生已经兴趣高涨,再利用绘本故事,学生自己扮演小店员,分披萨,体验分数的意义。
在分数的学习中,小学生对分数等分概念、单位1的理解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同样,在本节课的这个片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质疑另一个同学分的披萨不一样大时,该同学回答“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准确”,说明有的学生对等分的概念理解不清,但是大部分同学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理解不清的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纠正理解。这也体现了数学绘本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之中掌握概念的本质。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让大家惊喜的瞬间,有学生总结出了1/4与1/8的关系,“你看,我们组折了两次得到四分之一,你们折三次得到八分之一。你们组的人数是在我们组的人数基础上翻了一倍才得到八分之一。”学生总结的知识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说明数学绘本是可以在有趣的故事当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当中促进学生思维的迸发、发展的。
数学绘本展示一个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何分配披萨?怎样分配才公平?),在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引下,思考问题。
环节三:突破难点,感受分数的加减。
师:要当合格的店员需要处理店里的突发事件。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机器猫很想吃披萨,但是店长说只有1/2、1/4和1/8的披萨,如果你是店员怎么拿出1/2的披萨?第二个突发事件,时间到了五点钟,大家肚子正饿的时候,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很想吃披萨,他们想吃一样多的披萨,但是店里只剩两块披萨,一块是1/4的,一块是1/8的,那你怎么来给他分?现在拿出你们的卡片,先自己分一分再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几分钟)
生5:店里来了三个小朋友,只有1/4和1/8的披萨,把1/4的披萨切一刀,就变成2个1/8了,2加1等于3就有三份了,就可以平均分了
生6:我有一个问题,他们切一刀,在哪儿切?
生5:在中心切。
生6:哪个中心?哪一块的中心?
生5:1/4块的中心。
生7:我来帮他解释,就是先有一块1/4和1/8的披萨,他把1/4块的披萨切成两半,就又变成两个1/8块的披萨,这样每一个人就分到1/8块的披萨。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谁来解决一下机器猫的问题?
生8:我来,直接给他一个1/2的披萨。
生9:可以把4个1/8放在一起就是1/2。
生10:我的方法是可以用两个1/4,组成一个大的1/2。
生11:一个1/4和两个1/8合起来就是1/2。
师:很好!看来呀,数学故事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蕴含在我们的数学故事里,数学绘本中。
【评析】在激发阶段的重要目标是,在数学文化资源的熏陶、数学教育者的引导、环境的感染下,促进学生认知场的形成。在前面平均分配的基础上,问题层层递进,通过处理披萨店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在分披萨的基础上,探索1/2、1/4、1/8的披萨怎么样拿出1/2的披萨,1/4和1/8的披萨怎样平均分给3个人这样的问题。对于刚接触分数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分数的加减是5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绘本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摆、拼的体验过程,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并且有多种思维方式,虽然没有讲授分数运算,但是分数加法呼之欲出,这些运算已经蕴含在学生的思想当中,这就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生长点,为学生五年级的分数运算的学习进行对接,为持续“场”的形成做铺垫。
3.再创造阶段
环节四:续写数学绘本,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在课堂的结尾,学生分享收获,得出了原来数学蕴含在生活当中的感悟。老师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个续集,你会怎么写?
【评析】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通过让学生写续集激起学生的多向理解,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再创造”、自我反思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瞬时场向持续场过渡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