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作文运思规律
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运思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心理学认为,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的不同,可将人的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所谓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所谓扩散思维,是和集中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而创造性思维,则既需要扩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和一切创造性思维一样,一般作文的运思过程,恰恰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
举例来说,要写记叙文《我的老师》,首先,我们要运用扩散思维,在脑海中尽可能地将所有老师回忆出来;接着,我们就要进行集中思维:分析比较,选定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作为描写对象。
虽然,这位老师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可这印象往往是笼统的、概括的,要把它诉诸笔端,就又犯难了。怎么办?必须进行第二次“扩散”。在这阶段,我们须围绕题目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有关信息全部挖掘出来。诸如:1.老师的年龄;2.老师的服饰;3.老师的爱好;4.老师的脾气;5.老师的语言;6.老师带病工作;7.老师的时间表;8.老师与我的第八次谈话;9.老师获奖;10.图书馆里常常见到他……经过这么一“扩散”,我们又会觉得可写的很多了。
但是,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从哪个角度来表现才有可能笔力集中、重点突出、富有教育意义呢?于是乎,我们又得进行第二次“集中”。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已经挖掘出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组合,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索,然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中心、主题确定了,材料的选择是否典型,还有待进一步的审查与比较。于是,我们又得进行第三次的“扩散”:在这方面,该老师是否还有其他事迹?那些事迹是否更感人?也许,该老师这方面的事迹还很多,可文章篇幅有限,且无必要一一罗列,怎么办?于是乎,我们又要进行新的“集中”……
这样,经过多次的“扩散”与“集中”,一篇作文的运思工作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才可能在我们笔下诞生。因此,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作文运思的两只翅膀,而作文运思则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
二、瞄准作文创造契机
作文创造的契机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新意。追求新意,恐怕是一切初具笔头表达能力的习作者的共同心愿。那么,新意从何而来呢?
(一)侧向思维出新意
大凡名言警句、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道理,流传已久,人们便习以为常,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事物的固定看法。我们称用固定看法看待问题和事物、用传统观点分析问题和事物的思维方式为定向思维。评价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定向思维者总是人云亦云,难以出新。而我们如果能从侧面进行发散思维,往往就能提出新颖的见解,写出脱俗的文章来。
比如,一遇有人骄傲轻敌,人们往往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加以劝诫或讽刺。固然,我们不应掩盖兔子的过失,它的故事的确说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但是,如果要我们写篇《从“龟兔赛跑”的故事想到的》,可不可以引申出新的教育意义来呢?我们不妨打破思维定势,运用侧向思维,大胆地设想一番:
1.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制度不合理。
试想,乌龟和兔子赛跑时,能有几只兔子眼看乌龟的匍匐爬行而不睡觉呢?与其说兔子的失败来源于它的骄傲自大,倒不如说,它的睡觉是对不合理的比赛制度的无声的反抗。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比如目前大部分中学里,都要求“兔子”和“乌龟”并肩前进,结果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那些学习较差的则吃不了,所以“兔子”无聊得难以忍受,就很有可能在中途“睡觉”。因而,要想使“兔子”“不睡觉”,就得改变这种“龟兔赛跑”的制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对待“兔子”和“乌龟”。
2.兔子终究是兔子,只要吸取教训,下次先冲过终点线,再睡等乌龟到来,则参赛必胜。
3.故技重演必败。
乌龟的获胜,纯属偶然。无论乌龟是如何地信心十足,是如何地充满恒心,如果不另寻用武之地(例如驮物等)的话,那么,下次参赛必败。
这些议论,或为“兔子”开脱,或替“乌龟”担忧,较之传统看法,是比较独特的。写进文章里,如能配以较好的表达,那么就不失为成功的习作。不唯文章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写作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训练。
(二)逆向思维出新意
逆向思维是和定向思维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作“反向”的思考。它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反过来想一想”,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而开拓新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又因为得出的结论相反,同传统观点形成极大的反差,就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运用到作文上来,往往就能找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
比如,我们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来勉励自己或激励他人。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的确,千百年来,是有许多仁人志士从这句名言中吸取了力量,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但它是绝对真理吗?对此,很少有人寻根究底。而我们不妨运用逆向思维进行一次“反向”的思考:有志者一定会获得成功吗?事实是:未必如此。
环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有志而事未成者不仅大有人在,而且其比例要大大超过“事竟成者”。于是,当生活中有些人的目标确实难以达到,但仍执著一念时,我们就不妨写篇反向立意的文章——《有志者事未必成》,以劝其改弦易辙,调整一下志向。这样的文章,不仅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将更富有魅力。
再如,“开卷有益”,是人们常用来劝告别人多读书的,但开卷未必有益。一则因为在浩瀚的书海里还有观点不正确、内容不健康的书。这样的书,读了不但毫无收获,相反,是有害的。二则时间有限而书海无边,欲想事业有成,岂能“饥不择食”,漫无目的,见书就开卷呢?
“班门弄斧”,人们常用以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却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能者为师,有机会就学。”“弄斧到班门”,一能看清自己的不足,知道天外有天;二能得到经验丰富的“鲁班”们的教诲和指导,增加学习的机会,加快知识更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班门弄斧”恰恰是虚心好学的表现。
诸如此类的格言、警句或成语,其正确性往往受到时间、空间、角度等条件的限制,而人们习惯于把它当作绝对真理来使用。写作中,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使用逆向思维,找出其主观片面因素,就能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扩散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后两者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简要地讲授一点思维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运思规律,并引导学生经常地、有步骤地进行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训练,养成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迅速地确立新颖的立意,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运思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心理学认为,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的不同,可将人的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所谓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所谓扩散思维,是和集中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思考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而创造性思维,则既需要扩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和一切创造性思维一样,一般作文的运思过程,恰恰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
举例来说,要写记叙文《我的老师》,首先,我们要运用扩散思维,在脑海中尽可能地将所有老师回忆出来;接着,我们就要进行集中思维:分析比较,选定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作为描写对象。
虽然,这位老师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可这印象往往是笼统的、概括的,要把它诉诸笔端,就又犯难了。怎么办?必须进行第二次“扩散”。在这阶段,我们须围绕题目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有关信息全部挖掘出来。诸如:1.老师的年龄;2.老师的服饰;3.老师的爱好;4.老师的脾气;5.老师的语言;6.老师带病工作;7.老师的时间表;8.老师与我的第八次谈话;9.老师获奖;10.图书馆里常常见到他……经过这么一“扩散”,我们又会觉得可写的很多了。
但是,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从哪个角度来表现才有可能笔力集中、重点突出、富有教育意义呢?于是乎,我们又得进行第二次“集中”。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已经挖掘出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组合,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索,然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中心、主题确定了,材料的选择是否典型,还有待进一步的审查与比较。于是,我们又得进行第三次的“扩散”:在这方面,该老师是否还有其他事迹?那些事迹是否更感人?也许,该老师这方面的事迹还很多,可文章篇幅有限,且无必要一一罗列,怎么办?于是乎,我们又要进行新的“集中”……
这样,经过多次的“扩散”与“集中”,一篇作文的运思工作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才可能在我们笔下诞生。因此,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作文运思的两只翅膀,而作文运思则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
二、瞄准作文创造契机
作文创造的契机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新意。追求新意,恐怕是一切初具笔头表达能力的习作者的共同心愿。那么,新意从何而来呢?
(一)侧向思维出新意
大凡名言警句、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道理,流传已久,人们便习以为常,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事物的固定看法。我们称用固定看法看待问题和事物、用传统观点分析问题和事物的思维方式为定向思维。评价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定向思维者总是人云亦云,难以出新。而我们如果能从侧面进行发散思维,往往就能提出新颖的见解,写出脱俗的文章来。
比如,一遇有人骄傲轻敌,人们往往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加以劝诫或讽刺。固然,我们不应掩盖兔子的过失,它的故事的确说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但是,如果要我们写篇《从“龟兔赛跑”的故事想到的》,可不可以引申出新的教育意义来呢?我们不妨打破思维定势,运用侧向思维,大胆地设想一番:
1.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制度不合理。
试想,乌龟和兔子赛跑时,能有几只兔子眼看乌龟的匍匐爬行而不睡觉呢?与其说兔子的失败来源于它的骄傲自大,倒不如说,它的睡觉是对不合理的比赛制度的无声的反抗。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比如目前大部分中学里,都要求“兔子”和“乌龟”并肩前进,结果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那些学习较差的则吃不了,所以“兔子”无聊得难以忍受,就很有可能在中途“睡觉”。因而,要想使“兔子”“不睡觉”,就得改变这种“龟兔赛跑”的制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对待“兔子”和“乌龟”。
2.兔子终究是兔子,只要吸取教训,下次先冲过终点线,再睡等乌龟到来,则参赛必胜。
3.故技重演必败。
乌龟的获胜,纯属偶然。无论乌龟是如何地信心十足,是如何地充满恒心,如果不另寻用武之地(例如驮物等)的话,那么,下次参赛必败。
这些议论,或为“兔子”开脱,或替“乌龟”担忧,较之传统看法,是比较独特的。写进文章里,如能配以较好的表达,那么就不失为成功的习作。不唯文章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写作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训练。
(二)逆向思维出新意
逆向思维是和定向思维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作“反向”的思考。它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反过来想一想”,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而开拓新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又因为得出的结论相反,同传统观点形成极大的反差,就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运用到作文上来,往往就能找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
比如,我们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来勉励自己或激励他人。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的确,千百年来,是有许多仁人志士从这句名言中吸取了力量,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但它是绝对真理吗?对此,很少有人寻根究底。而我们不妨运用逆向思维进行一次“反向”的思考:有志者一定会获得成功吗?事实是:未必如此。
环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有志而事未成者不仅大有人在,而且其比例要大大超过“事竟成者”。于是,当生活中有些人的目标确实难以达到,但仍执著一念时,我们就不妨写篇反向立意的文章——《有志者事未必成》,以劝其改弦易辙,调整一下志向。这样的文章,不仅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将更富有魅力。
再如,“开卷有益”,是人们常用来劝告别人多读书的,但开卷未必有益。一则因为在浩瀚的书海里还有观点不正确、内容不健康的书。这样的书,读了不但毫无收获,相反,是有害的。二则时间有限而书海无边,欲想事业有成,岂能“饥不择食”,漫无目的,见书就开卷呢?
“班门弄斧”,人们常用以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却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能者为师,有机会就学。”“弄斧到班门”,一能看清自己的不足,知道天外有天;二能得到经验丰富的“鲁班”们的教诲和指导,增加学习的机会,加快知识更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班门弄斧”恰恰是虚心好学的表现。
诸如此类的格言、警句或成语,其正确性往往受到时间、空间、角度等条件的限制,而人们习惯于把它当作绝对真理来使用。写作中,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使用逆向思维,找出其主观片面因素,就能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扩散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后两者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简要地讲授一点思维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运思规律,并引导学生经常地、有步骤地进行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训练,养成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迅速地确立新颖的立意,写出更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