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入,体现并实施改革理念的主战场——课堂被赋予丰厚的内涵,其中包括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型走向合作互动型。课堂上的合作互动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强调不同的教师之间及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落实。
一、合作学习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统计”这部分教学,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及随机现象的特点等内容掌握起来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概率的意义,掌握一些事件发生概率的求法,设计游戏:
(1)同桌两人事先分别选定“奇数”和“偶数”;
(2)掷出两个骰子,并依据骰子点数之和的奇偶来决定胜负;
(3)讨论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在七八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游戏的公平性有所体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弄清游戏公平的含义。然后可以两人一组进行互动合作,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对自己的判断作出解释且与同伴交流。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策略。有的学生会实际进行这一游戏,并记录游戏的结果,从而对问题进行探索;有的同学则试图通过对游戏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求解。与此同时,倾听学生的讨论,与他们一起游戏,必要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和理由。
例如甲小组可能说:“这个游戏不公平,和为偶数的可能有六种:2,4,6,8,10,12;和为奇数的可能性只有五种:3,5,7,9,11.因此,这个游戏对选择偶数的人有利。”
显然,这个小组的同学对“公平性”已有了正确的认识,但他们对可能性的认识却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提出“大家同意他们的想法吗”等类似问题让全班讨论。
乙小组发现了甲小组答案的不妥之处:“有两种方法得到3(1和2、2和1),只有一种方法得到2。”此时,我们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加以指导:“得到其它数字的方法有几种?”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也许有的学生会认为1和2与2和1是完全一样的,这确实是理解本问题的一个难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和讨论。可以补充投掷2枚硬币等例子来加深理解,而不是直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的小组可能根据实验的结果作出猜想,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说明,将试验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
最后,在教师的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探索和交流,运用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发现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当然,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办法是不一样的,教师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注重考查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观经验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调整教学。教学时可以在开始进行实验前,请学生猜测实验的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在实验结束并进行理论分析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既能够完成任务又能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合作互动学习在试卷讲评课中的应用
1. 课前预备工作
(1)对学生实施科学分组
①将全班学生自然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好中差兼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②小组长确定每次讨论,要求自定一位小组长,即每次讨论的发言代表,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教师应做的准备工作
①深入研究试题,找出试卷中的难点、重点、疵点与亮点;精心备课,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点拨、诱导和启发。
②同行深入交流,掌握更多的更好的评讲试卷的理念、方法与技巧,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2. 讲评实施过程
(1)引出问题,进行归类。先把试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让学生尝试归因分类,提示学生分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纵向延伸,或横向辐射。最后将分类情况利用投影仪或教学案展示给学生。在引导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动脑思考了问题的类型,同时激发了学生探求每种类型问题错因的兴趣,为学生主动进入“主体地位”而“尝试解决”问题创造了情境。
(2)重点讨论,尝试解决。根据显示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在设疑时教师一定要找准错误的焦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依问题分组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所有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动口、动手、动脑,各抒己见。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力求先让学生主动尝试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巧妙地进行点拨、诱导、启发。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思考、辨析、理解,不断地进步。合作互动教学法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只有把学生推向“前台”,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合作学习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统计”这部分教学,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及随机现象的特点等内容掌握起来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概率的意义,掌握一些事件发生概率的求法,设计游戏:
(1)同桌两人事先分别选定“奇数”和“偶数”;
(2)掷出两个骰子,并依据骰子点数之和的奇偶来决定胜负;
(3)讨论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在七八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游戏的公平性有所体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弄清游戏公平的含义。然后可以两人一组进行互动合作,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对自己的判断作出解释且与同伴交流。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策略。有的学生会实际进行这一游戏,并记录游戏的结果,从而对问题进行探索;有的同学则试图通过对游戏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求解。与此同时,倾听学生的讨论,与他们一起游戏,必要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和理由。
例如甲小组可能说:“这个游戏不公平,和为偶数的可能有六种:2,4,6,8,10,12;和为奇数的可能性只有五种:3,5,7,9,11.因此,这个游戏对选择偶数的人有利。”
显然,这个小组的同学对“公平性”已有了正确的认识,但他们对可能性的认识却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提出“大家同意他们的想法吗”等类似问题让全班讨论。
乙小组发现了甲小组答案的不妥之处:“有两种方法得到3(1和2、2和1),只有一种方法得到2。”此时,我们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加以指导:“得到其它数字的方法有几种?”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也许有的学生会认为1和2与2和1是完全一样的,这确实是理解本问题的一个难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和讨论。可以补充投掷2枚硬币等例子来加深理解,而不是直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的小组可能根据实验的结果作出猜想,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说明,将试验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
最后,在教师的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探索和交流,运用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发现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当然,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办法是不一样的,教师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注重考查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观经验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调整教学。教学时可以在开始进行实验前,请学生猜测实验的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在实验结束并进行理论分析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既能够完成任务又能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合作互动学习在试卷讲评课中的应用
1. 课前预备工作
(1)对学生实施科学分组
①将全班学生自然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好中差兼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②小组长确定每次讨论,要求自定一位小组长,即每次讨论的发言代表,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教师应做的准备工作
①深入研究试题,找出试卷中的难点、重点、疵点与亮点;精心备课,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点拨、诱导和启发。
②同行深入交流,掌握更多的更好的评讲试卷的理念、方法与技巧,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2. 讲评实施过程
(1)引出问题,进行归类。先把试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让学生尝试归因分类,提示学生分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纵向延伸,或横向辐射。最后将分类情况利用投影仪或教学案展示给学生。在引导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动脑思考了问题的类型,同时激发了学生探求每种类型问题错因的兴趣,为学生主动进入“主体地位”而“尝试解决”问题创造了情境。
(2)重点讨论,尝试解决。根据显示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在设疑时教师一定要找准错误的焦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依问题分组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所有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动口、动手、动脑,各抒己见。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力求先让学生主动尝试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巧妙地进行点拨、诱导、启发。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思考、辨析、理解,不断地进步。合作互动教学法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只有把学生推向“前台”,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