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高潮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颠峰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师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教学效率远远高于一般水平。
营造音乐课堂教学高潮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思维得到激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预设课堂高潮
(一)以情带声出高潮
舒伯特的《摇篮曲》歌词朴素、平实,学生在刚开始演唱的时候,情绪始终达不到高点,而深情地演唱这首歌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心中的母爱情绪,我在学者中设计了“说一说我的妈妈”的教学环节。
有的说:“我的妈妈很善良,很热心。”有的说:“我的妈妈是个坚强的妈妈,从小要学会做勇敢的人。”平实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首歌曲情感的基点——母爱。随后,他们的演唱充满了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课堂的高潮也就此而生。
(二)以嬉入理出高潮
我在日本民歌《樱花》的欣赏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的基础之上,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另外,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旋律、和声、织体等音乐表现使而课堂教学中的这个过程往往能形成教学的高潮。
(三)适度拓展出高潮
在“放牧”音乐教学中,我以欣赏表现“放牛”场景的睦剧小戏《牧牛》片段作为拓展内容。剧中王小荣与陶金莲的对唱活泼风趣、生动诙谐,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从而在音乐的表现上自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高潮由此而生。
二、运用多变方法,掀起课堂高潮
(一)常中求“活”,形成高潮
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是难以避免的,创造性地、机智灵活地将教学中的“意外”生成教学的高潮,可以使课堂增添更多的灵动与生机。在这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意外”生成教学的高潮。
(二)外“活”内“实”赢得高潮
“活”不是华而不实的表象,而是为了学生学得“实”而采用的形式或手段。只有将“活”与“实”巧妙结合,外“活”内“实”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有所获得,才能让课堂高潮涌动。童谣《荡秋千》曲调活泼、跳跃、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乐句中休止符的作用,教师请学生用肢体表现荡秋千的动作,随音乐体验荡秋千的感觉,当同学们再一次边唱边用动作表演都能准确地表现出音乐形象。结合歌词的理解、情绪的感受,从而掀起课堂的高潮。
(三)“情”动于衷,唤起高潮
“音乐不是无情物”,音乐中的情感不仅贯穿于音乐始终,让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表,还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雨花石》深情地抒怀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壮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这一情感,更准确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音乐之中,教师将歌曲第一部分概括为“雨花石的心声”,第二部分概括为“雨花石的心愿”,更准确地对比、表达不同的情绪。他们都被歌曲情节与画面所触动。当教师充满感染力的钢琴声响起,在“情”的铺垫与渲染中,同学们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演绎歌曲。
(四)知“美”会意,蕴育高潮
音乐课堂是“美”的课堂,根据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应创设美的音乐情境,将学生带到音乐“美”的意境里,去体味并领略音乐“美”,从面营造课堂教学高潮,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在古筝独奏曲《樱花》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创设美的音乐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激发,主动性被调动,师生一同营造情景美,一同感受意境美,一同回味音乐美,掀起了阵阵高潮。
三、把握恰当时机,诱发课堂高潮
课堂教学高潮并非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出现,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感悟上有所触动,理解上有所突破,把握时机,从而诱发一个个高潮。
(一)高潮源自质疑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高潮,教师要善于点拔,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与解疑中生成课堂教学高潮。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独奏曲,将人们引入了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这节课中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乐曲内涵。
(二)“偶发”制造高潮
课堂上总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巧妙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也能生成课堂的教学高潮。
在聆听巴赫的《小步舞曲》时,教师请学生两两拉手,一起随着音乐绕圈走一走,同学们都一一拉起手来,可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一个男孩子却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肯站起来。教师走到他的身边,大声地对他说:“老师邀请你做我的舞伴,你愿意吗?”说完,对他做出邀请的动作。不一会儿,他就放松地翩翩起舞。教师还对大家说:“老师身边有个小小舞蹈家,谁愿意跟我交换舞伴?”同学们都争相表示愿意跟他牵手一起跳,孩子们跳得特别认真,特别开心,在完整聆听乐曲并跟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都竞相到场地中心表演。
(三)高潮尽在落幕中
精彩的课堂结尾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之效果。在执教《送别》一课时,结尾的设计:“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离开母校,离开老师,离开同学,那一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想说的话,现在,就请你留下你的离别感言吧!”在《送别》音乐的渲染下,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分离的情境中,向同学、向老师、向母校,深情地告别。别再伤感,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相聚!”……当同学们再次唱起《送别》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更加地发自肺腑,把课堂结尾推向了高潮。
教学高潮可能排空而下,但绝不可能凭空而来,“情真潮起方为诗”。组织和把握音乐课堂教学高潮的营造契机非常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地运用。
总之,音乐的课堂教学高潮是建立在充分的审美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是师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随着情感的发展自然而至的,教师必须遵循课堂高潮艺术美的原则,把握时机,把握分寸,巧妙引导。
营造音乐课堂教学高潮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思维得到激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预设课堂高潮
(一)以情带声出高潮
舒伯特的《摇篮曲》歌词朴素、平实,学生在刚开始演唱的时候,情绪始终达不到高点,而深情地演唱这首歌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心中的母爱情绪,我在学者中设计了“说一说我的妈妈”的教学环节。
有的说:“我的妈妈很善良,很热心。”有的说:“我的妈妈是个坚强的妈妈,从小要学会做勇敢的人。”平实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首歌曲情感的基点——母爱。随后,他们的演唱充满了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课堂的高潮也就此而生。
(二)以嬉入理出高潮
我在日本民歌《樱花》的欣赏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的基础之上,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另外,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旋律、和声、织体等音乐表现使而课堂教学中的这个过程往往能形成教学的高潮。
(三)适度拓展出高潮
在“放牧”音乐教学中,我以欣赏表现“放牛”场景的睦剧小戏《牧牛》片段作为拓展内容。剧中王小荣与陶金莲的对唱活泼风趣、生动诙谐,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从而在音乐的表现上自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高潮由此而生。
二、运用多变方法,掀起课堂高潮
(一)常中求“活”,形成高潮
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是难以避免的,创造性地、机智灵活地将教学中的“意外”生成教学的高潮,可以使课堂增添更多的灵动与生机。在这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意外”生成教学的高潮。
(二)外“活”内“实”赢得高潮
“活”不是华而不实的表象,而是为了学生学得“实”而采用的形式或手段。只有将“活”与“实”巧妙结合,外“活”内“实”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有所获得,才能让课堂高潮涌动。童谣《荡秋千》曲调活泼、跳跃、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乐句中休止符的作用,教师请学生用肢体表现荡秋千的动作,随音乐体验荡秋千的感觉,当同学们再一次边唱边用动作表演都能准确地表现出音乐形象。结合歌词的理解、情绪的感受,从而掀起课堂的高潮。
(三)“情”动于衷,唤起高潮
“音乐不是无情物”,音乐中的情感不仅贯穿于音乐始终,让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表,还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雨花石》深情地抒怀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壮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这一情感,更准确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音乐之中,教师将歌曲第一部分概括为“雨花石的心声”,第二部分概括为“雨花石的心愿”,更准确地对比、表达不同的情绪。他们都被歌曲情节与画面所触动。当教师充满感染力的钢琴声响起,在“情”的铺垫与渲染中,同学们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演绎歌曲。
(四)知“美”会意,蕴育高潮
音乐课堂是“美”的课堂,根据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应创设美的音乐情境,将学生带到音乐“美”的意境里,去体味并领略音乐“美”,从面营造课堂教学高潮,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在古筝独奏曲《樱花》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创设美的音乐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激发,主动性被调动,师生一同营造情景美,一同感受意境美,一同回味音乐美,掀起了阵阵高潮。
三、把握恰当时机,诱发课堂高潮
课堂教学高潮并非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出现,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感悟上有所触动,理解上有所突破,把握时机,从而诱发一个个高潮。
(一)高潮源自质疑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高潮,教师要善于点拔,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与解疑中生成课堂教学高潮。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独奏曲,将人们引入了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这节课中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乐曲内涵。
(二)“偶发”制造高潮
课堂上总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巧妙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也能生成课堂的教学高潮。
在聆听巴赫的《小步舞曲》时,教师请学生两两拉手,一起随着音乐绕圈走一走,同学们都一一拉起手来,可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一个男孩子却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肯站起来。教师走到他的身边,大声地对他说:“老师邀请你做我的舞伴,你愿意吗?”说完,对他做出邀请的动作。不一会儿,他就放松地翩翩起舞。教师还对大家说:“老师身边有个小小舞蹈家,谁愿意跟我交换舞伴?”同学们都争相表示愿意跟他牵手一起跳,孩子们跳得特别认真,特别开心,在完整聆听乐曲并跟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都竞相到场地中心表演。
(三)高潮尽在落幕中
精彩的课堂结尾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之效果。在执教《送别》一课时,结尾的设计:“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离开母校,离开老师,离开同学,那一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想说的话,现在,就请你留下你的离别感言吧!”在《送别》音乐的渲染下,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分离的情境中,向同学、向老师、向母校,深情地告别。别再伤感,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相聚!”……当同学们再次唱起《送别》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更加地发自肺腑,把课堂结尾推向了高潮。
教学高潮可能排空而下,但绝不可能凭空而来,“情真潮起方为诗”。组织和把握音乐课堂教学高潮的营造契机非常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地运用。
总之,音乐的课堂教学高潮是建立在充分的审美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是师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随着情感的发展自然而至的,教师必须遵循课堂高潮艺术美的原则,把握时机,把握分寸,巧妙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