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和丰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是架设在学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感悟,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能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把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重点。
一、营造亲和的阅读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设计的阅读教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如果教师还用高度文学化的课堂语言、极具深度的问题以及极其严肃的表情,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激不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的。所以我们要营造出一种亲和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们觉得学习阅读的过程是体验快乐的过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课本剧等,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翁,创设故事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相关的情境之后,让学生去表现、理解、体验相应的角色,把角色的喜怒哀乐变成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去思维、去阅读。这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
文本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或注释文本,或渲染意境,或彰显情感。但教学实践中,老师对插图往往没有重视,经常一带而过,或者就图讲图。如果能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借助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中,编者设计了一幅《松鼠晾蘑菇》的插图,一看到图片上松鼠的俏皮,谁都忍俊不禁,老师联系文章相关内容来引读,“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学生图文对照后很容易理解“哭笑不得”的意思,松鼠的顽皮、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不仅停留在文本里,表现在图片中,更是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二、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品读、感悟文本的情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语境中去感悟,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名”,选取重点词名,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词句”中明确读法,体会情感。优秀的文章往往都在于其作者用词的独特之处,而小学生却很难自己发现这些关键词句的作用,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对于那些表现作者情感鲜明特点的关键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读,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如何运用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品读”,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林海》是这样描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教学中,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 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大兴安岭这个“岭” 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
三、阅读教学渗入生活体验
阅读教学也要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切入点设计应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如《最可贵的沉默》此文最大的特点是主人翁是老师和学生,而所述之事是生活中最熟悉之事,所传之情是学生最习以为常的亲情。小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不深,但已具备基本的感受爱,回报爱的能力。文章中孩子的反应可能就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缩影,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没有给父母生日祝福。
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从生活实际切入,充当文章中的老师,问学生生日时可否收到父母的礼物或者祝福;自己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有没有送生日祝福和礼物给他们。学生扮演文章中学生的身份,把文章内容演一遍。在这过程中引导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忽视父母而引起的内心自责的情感。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他们的体会定能进一步加深。深深感悟到为什么说孩子们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了。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出发点,为他们营造出亲和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去细细品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培养他们自己感悟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和阅读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仁增.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课程 教材教法.2009.
2.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营造亲和的阅读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设计的阅读教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如果教师还用高度文学化的课堂语言、极具深度的问题以及极其严肃的表情,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激不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的。所以我们要营造出一种亲和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们觉得学习阅读的过程是体验快乐的过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课本剧等,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翁,创设故事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相关的情境之后,让学生去表现、理解、体验相应的角色,把角色的喜怒哀乐变成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去思维、去阅读。这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
文本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或注释文本,或渲染意境,或彰显情感。但教学实践中,老师对插图往往没有重视,经常一带而过,或者就图讲图。如果能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借助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中,编者设计了一幅《松鼠晾蘑菇》的插图,一看到图片上松鼠的俏皮,谁都忍俊不禁,老师联系文章相关内容来引读,“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学生图文对照后很容易理解“哭笑不得”的意思,松鼠的顽皮、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不仅停留在文本里,表现在图片中,更是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二、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品读、感悟文本的情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语境中去感悟,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名”,选取重点词名,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词句”中明确读法,体会情感。优秀的文章往往都在于其作者用词的独特之处,而小学生却很难自己发现这些关键词句的作用,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对于那些表现作者情感鲜明特点的关键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读,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如何运用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品读”,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林海》是这样描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教学中,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 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大兴安岭这个“岭” 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
三、阅读教学渗入生活体验
阅读教学也要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切入点设计应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如《最可贵的沉默》此文最大的特点是主人翁是老师和学生,而所述之事是生活中最熟悉之事,所传之情是学生最习以为常的亲情。小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不深,但已具备基本的感受爱,回报爱的能力。文章中孩子的反应可能就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缩影,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没有给父母生日祝福。
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从生活实际切入,充当文章中的老师,问学生生日时可否收到父母的礼物或者祝福;自己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有没有送生日祝福和礼物给他们。学生扮演文章中学生的身份,把文章内容演一遍。在这过程中引导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忽视父母而引起的内心自责的情感。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他们的体会定能进一步加深。深深感悟到为什么说孩子们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了。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出发点,为他们营造出亲和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去细细品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培养他们自己感悟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和阅读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仁增.以“语言应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课程 教材教法.2009.
2.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