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虽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但多年来一直兼教初中历史,因此,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感触颇深。其实,无论是初中历史教学,还是高中历史教学,目前都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高中历史教学由于高考模式的变化,近几年的地位是一落千丈,说是“选修”其实是“副科”,处于一种“爹不疼,娘不爱”的地位。相反,有些地方由于中考模式的变化(历史开始作为中考科目),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仍不太理想。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部分家长认为人文学科无非是死记硬背,历史更是。因此,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在其他科任教师的影响下,把对历史的兴趣浓缩为死记硬背。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单纯地去学习这些已发生过的人和事是很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初中学生有其阶段性特征,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带有故事情节的课外知识,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在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可补充下列内容: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总统胡佛曾向选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坐上小汽车”,而经济危机正是在胡佛的总统任期内发生的,美国人民嘲讽他为“饥饿总统”。可见增加课外知识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趣是很有好处的。
二、变抽象为具体,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在历史教材中,很多东西是较抽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使较抽象的东西变为较具体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非常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影视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或直观教具,其目的是让教学内容动起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历史的跳动,积极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有些地方还创建了“历史专用教室”或将原有的教室改变为“活动课堂”,让师生在新的情况下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一课中,教师可将演讲式变为表演式,让参加表演的学生穿上代表人物的服饰叙述自己的观点,或将争论的焦点集中起来,通过争辩,讲清各家的学术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直接感受历史的情境。这种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与手段上的创新,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并有可能达到最佳设计的标准。
三、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与高中历史教材的联系颇为紧密,着重于历史史实的再现、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理论基础的培养。有些地方为了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把初中历史由会考科目升级为中考科目,由开卷升级为闭卷。因此初中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有意识地为高中历史的传授作准备,切实抓好初中历史教学。李铁映同志指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不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能不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初中起始科目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像给高中、大学学生那样照本宣科,更不能把历史知识当作故事传授给学生,必须要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史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初中历史长期处于“边远”学科地位,因此,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往往是语文教师兼职,英语教师兼职,班主任兼职,又或者是音乐、美术教师改教的,从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初中历史课形同虚设。平时,历史课基本被挪作他用,考试前再下帖猛药——画重点,死记硬背,于是就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而且还应掌握并熟练运用灵活多变的讲课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不能以为自己是“搭头老师”、“临时老师”、“改造老师”而自暴自弃。“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满满“一桶水”。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挖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把历史教学当作教育战线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境遇。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部分家长认为人文学科无非是死记硬背,历史更是。因此,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在其他科任教师的影响下,把对历史的兴趣浓缩为死记硬背。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单纯地去学习这些已发生过的人和事是很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初中学生有其阶段性特征,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带有故事情节的课外知识,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在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可补充下列内容: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总统胡佛曾向选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坐上小汽车”,而经济危机正是在胡佛的总统任期内发生的,美国人民嘲讽他为“饥饿总统”。可见增加课外知识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趣是很有好处的。
二、变抽象为具体,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在历史教材中,很多东西是较抽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使较抽象的东西变为较具体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非常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影视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或直观教具,其目的是让教学内容动起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历史的跳动,积极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有些地方还创建了“历史专用教室”或将原有的教室改变为“活动课堂”,让师生在新的情况下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一课中,教师可将演讲式变为表演式,让参加表演的学生穿上代表人物的服饰叙述自己的观点,或将争论的焦点集中起来,通过争辩,讲清各家的学术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直接感受历史的情境。这种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与手段上的创新,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并有可能达到最佳设计的标准。
三、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与高中历史教材的联系颇为紧密,着重于历史史实的再现、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理论基础的培养。有些地方为了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把初中历史由会考科目升级为中考科目,由开卷升级为闭卷。因此初中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有意识地为高中历史的传授作准备,切实抓好初中历史教学。李铁映同志指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不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能不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初中起始科目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像给高中、大学学生那样照本宣科,更不能把历史知识当作故事传授给学生,必须要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史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初中历史长期处于“边远”学科地位,因此,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往往是语文教师兼职,英语教师兼职,班主任兼职,又或者是音乐、美术教师改教的,从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初中历史课形同虚设。平时,历史课基本被挪作他用,考试前再下帖猛药——画重点,死记硬背,于是就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而且还应掌握并熟练运用灵活多变的讲课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不能以为自己是“搭头老师”、“临时老师”、“改造老师”而自暴自弃。“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满满“一桶水”。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挖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把历史教学当作教育战线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境遇。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