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建筑管理的基础,接着分析了严格履行施工合同,诚信施工,提升企业信誉﹑城市空间设计与建筑规划管理的关系﹑引导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最后研究了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式, 推动行业发展。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建筑管理;施工合同;建筑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建筑规划
1. 建筑管理的基础
1.1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一一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管理的根本依据。管理实质上是对被管理者的行为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之道,同样也是建筑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安全至上的管理底线
安全至上是建筑工程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如果工程不安全可靠,那么建筑管理中的价值就无法实现。企业管理者要自觉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等措施,施工作业时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强令职工冒险工作,以避免工伤事故。
1.3 创优工程的目标
以创造优质工程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同样也是建筑工程管理者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
1.4 精益求精的施工手段
要使建筑工程安全可靠,质量优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者必须做到对工程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项建筑工程的落成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筑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查,几十个环节上百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出现问题都要涉及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
1.5 廉洁公正的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是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诸多法规和条例的规定开展工作的。根据建筑监督管理的要求,权力管理机构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等监管运作应当规范,自觉按照程序进行,使招投标公正合理;监督人员应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全过程跟踪检查,监督施工现场的每个部位和每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验收人员应尽心尽职、客观公正地按质量标准评价工程的优劣,严格把好质量验收关。
2. 严格履行施工合同,诚信施工,提升企业信誉
施工合同是建设方与承建方关于所建工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所缔结一致的协议。施工合同的签订,确立了建设方与承建方的合同关系。作为承建方,要按照建设方在合同中的要求保质、保量、保期地完成该工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工作;作为建设方要按预先约定的价格及期限,支付给承建方相应的报酬。建筑企业作为承建方,必须做到合同中提出的要求和自己履行的承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工程,不随意拖延工期,不偷工减料。1)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组织员工定期学习和给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提高员工施工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2)严把采购关,禁止弄虚作假,克扣成本,按质按量购买建材。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内容,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员工知道不履行施工合约是违法行为,是损害国家利益的,最终受害者是自己。3)合理计划工期,按时交工。只有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程,才能较好地完成承建工作,减少损失,得到合理的报酬。关键的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企业形象,这是无法低估的潜在效益。
3. 城市空间设计与建筑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安排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一种干预手段,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实行这种干预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又有赖于解决形体形态的城市空间设计。若城市空间规划,只停留在=维空间变化的水平,只考虑容积率和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的特性和空间设计的各要素,不考虑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城市空间设计就无法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和协调的社会环境 这种规划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而建筑规划管理也失去了其空间干预的重要依据,也只能停留在单一建筑上的管理,无法处理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导致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和城市的不协调发展。比如:广州市的海珠广场地段的规划,由于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尺度问题,建筑单体无法从空间环境进行管理,在追求高经济效益驱动下,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随意增加而无法得以有效的控制,导致海珠广场四周高楼林立,海珠广场变成了各高大建筑的前花园,失去了社会活动广场的空间效果,空间环境遭到破坏;而大连市的中山广场,虽然面积比海珠广场小,但能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考虑到建筑风格和人文尺度的问题,即广场周围的建筑有效控制在l6度斜线以下,建筑风格强调欧式建筑的延续,这也是中山广场在建筑管理中的两条重要依据,从而使建筑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因此,城市空间设计的水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干预效果。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已成为规划工作的关键问题。然而,仅靠技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需依靠政策,要有行政部门的配合,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规划才可能付诸实施,因此,城市规划管理者也同样存在观念的转变问题。
4. 引导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 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 使得各类业主对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精确、高效的项目管理, 因此建筑业尤其需要将发展信息化技术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点。建筑业只有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才能满足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三大技术基础都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 然后才转由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当前的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5. 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式, 推动行业发展
英国关于建筑业发展的报告指出, 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发展的“发动机”。政府投资工程可通过新的承发包方式、合约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的探索, 带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投资的城市大型公共项目, 如体育场、文化设施(如国家大剧院)、城市桥梁(要求美观)等以及政府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等, 以带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创新。此外, 政府投资工程还可发挥有效的市场评价手段, 如政府可以以业主身份, 对参与政府工程的承包商设定相关的资格条件, 来表明政府鼓励和引导的方向, 既能最大限度地坚持市场原则, 又能有效地引导结构调整。例如香港工务局作为政府投资工程的业主管理机构, 采取制定分级设置有资格参加政府投资工程的承包商短名单的方式, 间接引导了香港建筑业的行业结构的形成。而政府作为市场监管性质的资质设立则只有单一级别。
6. 总结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创新的成功实践, 已经能够给我们描绘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远景:建设主管部门既要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又要致力于引导市场的发展;既要有效地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又不能成为行业企业的代表从而导致忽视公共利益。通过构筑新的政府部门、公共利益与建筑市场主体的合作关系, 使得政府部门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包括本行业发展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福. 对我国建设工程索赔机制运行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港湾建设, 2006,(05).
[2].董建伟. 浅议承包商的索赔机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02).
[3].刘瑞华,蔡晶. 浅析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胡兮,贾守国. 浅谈公路工程分包管理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5].钟力文. 浅议施工招标策划阶段招标工作的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 2005,(10).
[6].陈鸿. 谈工程造价管理应注重施工合同的审查[J]国外建材科技, 2005,(01).
[7].陈捷,许洪春. 注册造价师在施工监理中的定位及作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04).
[8].张小红. 监理对项目投资控制的现状分析[J]市场论坛, 2006,(01).
[9].张小红. 工程造价管理中索赔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06,(05).
[10].谷达伟. 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J]科技创业月刊, 2007,(10).
【关键词】建筑管理;施工合同;建筑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建筑规划
1. 建筑管理的基础
1.1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一一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管理的根本依据。管理实质上是对被管理者的行为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之道,同样也是建筑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安全至上的管理底线
安全至上是建筑工程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如果工程不安全可靠,那么建筑管理中的价值就无法实现。企业管理者要自觉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等措施,施工作业时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强令职工冒险工作,以避免工伤事故。
1.3 创优工程的目标
以创造优质工程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同样也是建筑工程管理者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
1.4 精益求精的施工手段
要使建筑工程安全可靠,质量优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者必须做到对工程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项建筑工程的落成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筑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查,几十个环节上百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出现问题都要涉及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
1.5 廉洁公正的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是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诸多法规和条例的规定开展工作的。根据建筑监督管理的要求,权力管理机构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等监管运作应当规范,自觉按照程序进行,使招投标公正合理;监督人员应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全过程跟踪检查,监督施工现场的每个部位和每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验收人员应尽心尽职、客观公正地按质量标准评价工程的优劣,严格把好质量验收关。
2. 严格履行施工合同,诚信施工,提升企业信誉
施工合同是建设方与承建方关于所建工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所缔结一致的协议。施工合同的签订,确立了建设方与承建方的合同关系。作为承建方,要按照建设方在合同中的要求保质、保量、保期地完成该工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工作;作为建设方要按预先约定的价格及期限,支付给承建方相应的报酬。建筑企业作为承建方,必须做到合同中提出的要求和自己履行的承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工程,不随意拖延工期,不偷工减料。1)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组织员工定期学习和给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提高员工施工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2)严把采购关,禁止弄虚作假,克扣成本,按质按量购买建材。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内容,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员工知道不履行施工合约是违法行为,是损害国家利益的,最终受害者是自己。3)合理计划工期,按时交工。只有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程,才能较好地完成承建工作,减少损失,得到合理的报酬。关键的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企业形象,这是无法低估的潜在效益。
3. 城市空间设计与建筑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安排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一种干预手段,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实行这种干预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又有赖于解决形体形态的城市空间设计。若城市空间规划,只停留在=维空间变化的水平,只考虑容积率和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的特性和空间设计的各要素,不考虑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城市空间设计就无法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和协调的社会环境 这种规划就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而建筑规划管理也失去了其空间干预的重要依据,也只能停留在单一建筑上的管理,无法处理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导致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和城市的不协调发展。比如:广州市的海珠广场地段的规划,由于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尺度问题,建筑单体无法从空间环境进行管理,在追求高经济效益驱动下,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随意增加而无法得以有效的控制,导致海珠广场四周高楼林立,海珠广场变成了各高大建筑的前花园,失去了社会活动广场的空间效果,空间环境遭到破坏;而大连市的中山广场,虽然面积比海珠广场小,但能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考虑到建筑风格和人文尺度的问题,即广场周围的建筑有效控制在l6度斜线以下,建筑风格强调欧式建筑的延续,这也是中山广场在建筑管理中的两条重要依据,从而使建筑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因此,城市空间设计的水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干预效果。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已成为规划工作的关键问题。然而,仅靠技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需依靠政策,要有行政部门的配合,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规划才可能付诸实施,因此,城市规划管理者也同样存在观念的转变问题。
4. 引导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 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 使得各类业主对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精确、高效的项目管理, 因此建筑业尤其需要将发展信息化技术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点。建筑业只有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才能满足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三大技术基础都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 然后才转由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当前的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5. 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式, 推动行业发展
英国关于建筑业发展的报告指出, 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发展的“发动机”。政府投资工程可通过新的承发包方式、合约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的探索, 带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投资的城市大型公共项目, 如体育场、文化设施(如国家大剧院)、城市桥梁(要求美观)等以及政府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等, 以带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创新。此外, 政府投资工程还可发挥有效的市场评价手段, 如政府可以以业主身份, 对参与政府工程的承包商设定相关的资格条件, 来表明政府鼓励和引导的方向, 既能最大限度地坚持市场原则, 又能有效地引导结构调整。例如香港工务局作为政府投资工程的业主管理机构, 采取制定分级设置有资格参加政府投资工程的承包商短名单的方式, 间接引导了香港建筑业的行业结构的形成。而政府作为市场监管性质的资质设立则只有单一级别。
6. 总结
建筑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创新的成功实践, 已经能够给我们描绘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远景:建设主管部门既要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又要致力于引导市场的发展;既要有效地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又不能成为行业企业的代表从而导致忽视公共利益。通过构筑新的政府部门、公共利益与建筑市场主体的合作关系, 使得政府部门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包括本行业发展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福. 对我国建设工程索赔机制运行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港湾建设, 2006,(05).
[2].董建伟. 浅议承包商的索赔机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02).
[3].刘瑞华,蔡晶. 浅析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胡兮,贾守国. 浅谈公路工程分包管理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5].钟力文. 浅议施工招标策划阶段招标工作的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 2005,(10).
[6].陈鸿. 谈工程造价管理应注重施工合同的审查[J]国外建材科技, 2005,(01).
[7].陈捷,许洪春. 注册造价师在施工监理中的定位及作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04).
[8].张小红. 监理对项目投资控制的现状分析[J]市场论坛, 2006,(01).
[9].张小红. 工程造价管理中索赔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06,(05).
[10].谷达伟. 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J]科技创业月刊,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