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呼唤回归本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落实字句的翻译以外,还应该注重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品读鉴赏。本文以《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朗读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
  【关键词】朗读 精读 品读 情感
  
  长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是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对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缺少品鉴,只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上课恹恹欲睡,长此以往,对学习文言文及其厌恶、反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与大家一起探讨。
  读、背历来是学习文言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只是简单地读几遍就完事,没有把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哀怨、伤痛之气,是作者向侄儿倾诉的口吻写成,更需诵读才能感悟作者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命运之坎坷,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与神明,疑生死之有数的心酸悲恸。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导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才学习了悲恸动人的《陈情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祭文中的千古绝唱”——《祭十二郎文》。(快捷地给课文定下一个感情基调)
  2.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①学生自由读(一读文本,把握内容)
  以同桌为单位,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翻译;教师巡视,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师生共同答疑。通过互动,明确:本文写作者闻丧致哀,追忆往事,叙写与十二郎的深厚感情,抒写了失去亲人的无限哀痛之情。
  ②学生默读(二读文本,理清思路)
  作者按时间先后写了哪些事?找出抒情语句,在书上勾画。
  1.(第1段)祭文格式:交代时间、使仆告灵。
  2.(第2、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3.(第4-9段)十二郎之死。
  4.(第10-12段)抒写失十二郎之悲。
  二、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三读文本,把握情感)
  学生选读,师生共同讨论:
  ①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悲伤感喟。
  ②作者的情感有无变化,如何变化的?
  闻丧致哀——极度悲伤之情;追叙身世——凄苦悲伤、追悔自责;死讯到来——晴天霹雳、惊愕怀疑;问天理、神明、寿年——悲愤不平;叙己衰像——颓丧、痛不欲生;思双方幼子——悲忧之情;追想死因、死期——忏悔之情;吊慰——内疚自责、万念俱灰;结语——无尽哀思、伤痛之情。
  三、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四读文本,走进作者)
  师生共同品鉴:(学生自由挑选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品读)学生发言后并朗读演绎。
  1.祭文是写给死者的,是生者对死者的真情告白,面对亲人去世作者心情怎样?如何读出悲恸来?
  语速缓慢;语气哽咽。学生揣摩,教师示范。
  2.追叙叔侄身世,感情笃厚,家世凄凉,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读出情悲意惨?
  重读“惟……是……”、“既又”、“一日”、“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子的话要读出悲伤、期待、焦急之情。(学生自读揣摩,请一同学范读,点评。)
  3.叔侄“三会三别”,不得会而成永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讨论:既有对宦海沉浮的感喟,又有无穷的自责,抱痛追悔;语调应该多为降调、沉重、沧桑,段末悔恨而愤激。(学生互读、评点)
  4.你认为如何朗读才能表达出作者对侄儿之死的惊愕怀疑、悲愤以致于痛不欲生?
  学生讨论:哭人即哭己,欲哭人,先哭己。写自己病体连用三个“而”,读时要加重语气;末尾的反问倾注了凄苦和失痛之情,对比强烈的反差宜用上扬的语调;问十二郎死因、死讯,语调低缓,但含锥心的痛楚,宜用“抑”的语调。(学生自行揣读,教师个别指导,然后齐读)
  5.遽闻死讯,你认为怎样才能演绎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讨论、交流。
  有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要读出不信死讯,悲痛至极,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痛不欲生之感。从“呜呼!”至“何为而在吾侧也?”宜用怀疑、揣测、不信的语气;第二个“呜呼!”至“而不克蒙其泽矣”宜用痛苦、无奈的语气;然后稍作“顿挫”。向天地、神明发出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问,语气急促:三个“邪”、五个“也”,要用上扬的语调;三个“乎”、五个“矣”要读出不相信而事实俱在不得不信的无奈,宜用低沉语调。(学生揣摩自读后,抽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师生点评。)
  6.抽一名同学朗读第11节至篇末。师生共同点评。
  当你走投无路时,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时,你最亲近的唯一的亲人离你而去,你竟不能亲近他,不知他何时生的病,何时离你而去的。在生时不能与你同处,死后你不能亲临致哀,你有何言,你能何言?
  明确:哀莫大于心死,话到绝处,作者的心几近于死啊!此时,作者最终未能与死者见面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深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字字是泪,字字是血。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蓄势,成啜泣不能言之状;然后镇定一会儿,心开始颤抖,心抖则声抖,一出声便有点哽咽,边读边泣,吞吐呜咽,把握好节奏;“呜呼!”之后,作一“顿挫”,“汝病吾不知时”至“窆不临其穴”三组骈句,每组骈句之间的停顿稍短,语调逐渐上扬;接下来长句短读,语气急促;短句长读,语气缓慢、凝重,故意留下情感空白。(教师范读后,学生揣摩,试读)
  四、小结
  这篇文章的句式、语调随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而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笔至情随。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县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借课本中的典范文本,分析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技巧,并指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形象塑造 性格心理 情节发展    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对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要把他们“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写人物转变的渐进性和艰巨
【摘 要】“而”字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在各种教参与教辅资料中,对“而”的用法及作用都有较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在诸多阐释中,大多忽略了“而”表假设关系的语言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虚词 语言作用 假设关系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主题与背景    对传统篇目特别是名家名著,很多人认为很难教出新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常读常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积极探究,求新求深,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乐趣。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当我宣布第二天上这一课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摘 要】汉字构字法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对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知识,同时获得独特的美学体验与教育。  【关键词】汉字 美育 文化内涵    从接触文字以来,我们记忆它,使用它,却很少深入了解它。原因是我们单纯的以学习、使用为目的,却很少把使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富足,审美的增强。作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摘 要】李商隐有多首以“曲江”为题的诗,孤立看各有奇妙,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记录了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不仅可以帮助考辩义山的诸多情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江 王氏 复辞重言 时空跳跃     李商隐曾有诗曰:“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的确,义山一生情事颇多,情诗也乱,以至后人不断的在考辩和论证。但李商隐有多
【摘 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考生的青睐。考察近年各地公布的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叙议结合、繁简得宜、准确对接等是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关键词】议论性散文 论据选择 论据使用 叙议结合 繁简得宜 准确对接    作为散文的一种体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有近五成是用议论性散文的形式写作的
【摘要】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但在李白浪漫主义的豪迈中透着一种辛酸,而在杜甫现实主义的辛酸中透着一种浪漫,两人都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关键词】浪漫;现实    李白与杜甫的诗是中国诗坛的两座高峰,是群星灿烂的宇宙中的“双子星座”。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诗歌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在唐朝就获得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赞语。两人并列诗坛,一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