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一门功课的兴趣从何而来呢?除了孩子天性里的兴趣之外,老师运用什么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兴趣呢?那应该是情感。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动力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体力影响,而且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和减力的功能,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用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斯的话说,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所具有的调节作用,那么就有可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犹如探险,藏着无限的乐趣,但对于更多感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奥秘更像是迷宫,让人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运用自身的智慧,运用多种方式,慢慢培养起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感情。在教学中,真诚的赞美、快乐的过程、成功的喜悦、自我探索的幸福感……这些,都能强烈地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愿意通过独立的自学活动,将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是拥有很好的数学自学能力的人。下面,本人结合多年从事教学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以“诱思导学,激发兴趣”促自学意识的提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实际上强调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每一次能够推出新问题的同学,我总是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让他获得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快乐,从而也使其他学生的思考更为踊跃。
例如:在有理数的课堂上,因为有过初步的预习,学生对正数、负数、有理数似乎容易理解,我想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自学效果,于是我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碰到让你尴尬的数?”小朱同学站起来说道:“我在参考书上碰到﹣π,我认为是负有理数,可是错了。”我一听,这位学生的自学有一定的深度,于是我抓住机会大力表扬道:“小朱同学非常勤奋,自学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书本,对课外书还进行了拓展,碰到以后所有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大家都托他的福,可以提前获取一个今后要学的知识点。”于是我按照有理数的定义讲解了﹣π不是有理数,是今后要学习的无理数。因为对小朱的表扬,小朱非常高兴自豪,每天的自学非常认真到位,课堂上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也学着小朱力争自习到位,力争课堂上有新的问题提出,班级里可谓是掀起了自学的热潮。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样一个原则,帮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对问题的认识,教师的重视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认可。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他们就会更踏实、更主动、更勤奋地钻研自学。
二、以“寓教于乐,激发思维”促自学能力的提高
寓教于乐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认知系统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学生快乐的情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他研究的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和学生感到烦恼厌倦,而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寓教于乐发挥情感动力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解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方法时,课上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剩下主要的两部分(如图1、图2),现要你画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你应带哪一块去画?
“画同样大小意味着什么?”“全等”,学生集体回答。我便让学生考虑应带哪一块去画。一会儿,便请代表两种意见的两个同学上黑板画,显然自习充分的同学由图2马上可以画出,再让画出的同学讲述为什么能画,显然他讲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ASA方法,下面做出来的同学也无比兴奋,都感受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这种情绪的调动、思维的激发,让充分自习的同学更加明白如何自习,同时也鞭策了不会自习的同学,久而久之,全体学生的自习欲望、自习能力逐步提高。
三、以“因势利导,巧于点拨”促自学能力的完善
陶行知先生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仅仅靠课堂的一点启发诱导来完善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制定一些自学前的目标要求和自学后的激励评价体系。
1.聚焦自学要求,完善自学能力
自学要求是指学生在自习时要达到的成就和结果,是奋斗的方向,明确且适当的自学要求能够指导学生自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习的效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自学前我会提出一些要求,如:
(1)请学生预习教材,在预习本上提出预习中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疑点,列出自己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课后练习并进行适当拓展。记得有一次课上,我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做一些基本习题学生很顺利,忽然有一学生提出,在预习时,碰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已知,求的值。”刚开始他不会做,后来根据参考书的一些说明,他已经很有数了,就是不能确定,希望课堂上老师同学能给她一个百分百正确的解答。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条件和结论,很快给了这位同学一个满意的答复。趁着这个机会我着重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强调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自学的要求与方向性学生们更明白了。这样,一旦形成“问题意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也是自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3)对碰到的题目要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自习效果。学生学会了自学的技巧,就会事半功倍,增强了对数学这门功课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要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其实就是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变“要我自学”为“我要自学”。
2.聚焦自学效果,完善自学能力
学生一旦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就会有无限的动力。我所任教的班级都有小组竞争和常规考核机制,对于每周常规考核优秀的(或有进步的)同学都有奖励,所以为了考核分学生可以说是“赴汤蹈火”,于是我借机制定了这样的加分考核方式:
(1)学生按照要求做完相应的预习作业,老师批改之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加分,自学作业做到100分的同学加5分,大于或等于90的加3分,超过竞争对手的每一位同学,每人加2分。
(2)能适当进行拓展性自学,能整理出一到两个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题目,每人加3分。
(3)在课堂上能提出新问题(有价值问题)的加2分,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加1分。
基于以上的一些情感激励措施,学生为了挣自己的常规分,会努力地按老师的要求自习,并学习一些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以求达到老师的要求,赢得老师的肯定,从而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习能力。
总之,数学自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多方面因素,尤其要调动情感因素,让学生愿学、善学,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不仅初中阶段有了良好的开端,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本人的一生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个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我们应该悉心地保护它们,使“学习的愿望”这棵树恒久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也许,只要我们老师足够有心,就可以寻找到种种方式,发挥出情感在提高数学自学能力中更大的“魔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犹如探险,藏着无限的乐趣,但对于更多感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奥秘更像是迷宫,让人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运用自身的智慧,运用多种方式,慢慢培养起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感情。在教学中,真诚的赞美、快乐的过程、成功的喜悦、自我探索的幸福感……这些,都能强烈地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愿意通过独立的自学活动,将外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是拥有很好的数学自学能力的人。下面,本人结合多年从事教学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以“诱思导学,激发兴趣”促自学意识的提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实际上强调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每一次能够推出新问题的同学,我总是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让他获得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快乐,从而也使其他学生的思考更为踊跃。
例如:在有理数的课堂上,因为有过初步的预习,学生对正数、负数、有理数似乎容易理解,我想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自学效果,于是我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碰到让你尴尬的数?”小朱同学站起来说道:“我在参考书上碰到﹣π,我认为是负有理数,可是错了。”我一听,这位学生的自学有一定的深度,于是我抓住机会大力表扬道:“小朱同学非常勤奋,自学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书本,对课外书还进行了拓展,碰到以后所有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今天大家都托他的福,可以提前获取一个今后要学的知识点。”于是我按照有理数的定义讲解了﹣π不是有理数,是今后要学习的无理数。因为对小朱的表扬,小朱非常高兴自豪,每天的自学非常认真到位,课堂上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也学着小朱力争自习到位,力争课堂上有新的问题提出,班级里可谓是掀起了自学的热潮。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样一个原则,帮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对问题的认识,教师的重视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认可。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他们就会更踏实、更主动、更勤奋地钻研自学。
二、以“寓教于乐,激发思维”促自学能力的提高
寓教于乐是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认知系统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学生快乐的情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他研究的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和学生感到烦恼厌倦,而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寓教于乐发挥情感动力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解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方法时,课上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剩下主要的两部分(如图1、图2),现要你画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你应带哪一块去画?
“画同样大小意味着什么?”“全等”,学生集体回答。我便让学生考虑应带哪一块去画。一会儿,便请代表两种意见的两个同学上黑板画,显然自习充分的同学由图2马上可以画出,再让画出的同学讲述为什么能画,显然他讲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ASA方法,下面做出来的同学也无比兴奋,都感受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这种情绪的调动、思维的激发,让充分自习的同学更加明白如何自习,同时也鞭策了不会自习的同学,久而久之,全体学生的自习欲望、自习能力逐步提高。
三、以“因势利导,巧于点拨”促自学能力的完善
陶行知先生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仅仅靠课堂的一点启发诱导来完善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制定一些自学前的目标要求和自学后的激励评价体系。
1.聚焦自学要求,完善自学能力
自学要求是指学生在自习时要达到的成就和结果,是奋斗的方向,明确且适当的自学要求能够指导学生自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习的效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自学前我会提出一些要求,如:
(1)请学生预习教材,在预习本上提出预习中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疑点,列出自己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课后练习并进行适当拓展。记得有一次课上,我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做一些基本习题学生很顺利,忽然有一学生提出,在预习时,碰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已知,求的值。”刚开始他不会做,后来根据参考书的一些说明,他已经很有数了,就是不能确定,希望课堂上老师同学能给她一个百分百正确的解答。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条件和结论,很快给了这位同学一个满意的答复。趁着这个机会我着重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强调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自学的要求与方向性学生们更明白了。这样,一旦形成“问题意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也是自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3)对碰到的题目要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自习效果。学生学会了自学的技巧,就会事半功倍,增强了对数学这门功课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要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其实就是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变“要我自学”为“我要自学”。
2.聚焦自学效果,完善自学能力
学生一旦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就会有无限的动力。我所任教的班级都有小组竞争和常规考核机制,对于每周常规考核优秀的(或有进步的)同学都有奖励,所以为了考核分学生可以说是“赴汤蹈火”,于是我借机制定了这样的加分考核方式:
(1)学生按照要求做完相应的预习作业,老师批改之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加分,自学作业做到100分的同学加5分,大于或等于90的加3分,超过竞争对手的每一位同学,每人加2分。
(2)能适当进行拓展性自学,能整理出一到两个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题目,每人加3分。
(3)在课堂上能提出新问题(有价值问题)的加2分,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加1分。
基于以上的一些情感激励措施,学生为了挣自己的常规分,会努力地按老师的要求自习,并学习一些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以求达到老师的要求,赢得老师的肯定,从而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自习能力。
总之,数学自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多方面因素,尤其要调动情感因素,让学生愿学、善学,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不仅初中阶段有了良好的开端,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本人的一生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个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我们应该悉心地保护它们,使“学习的愿望”这棵树恒久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也许,只要我们老师足够有心,就可以寻找到种种方式,发挥出情感在提高数学自学能力中更大的“魔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