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平赤坎小镇,宁静而古朴,以其骑楼建筑和华侨文化而闻名遐迩。赤坎镇及其辖内村落总面积61.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小镇形成于清顺治年间,距今约有350年的历史,然而,赤坎的兴旺繁荣却缘于近代华侨经济的崛起。
赤坎镇的发展源于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他们同居一岛的南北两边,关族居上埠,司徒氏居下埠,两族曾为了土地而争斗了几个世纪,后来却因为华侨思想的影响而改变、而合作,并进行良性竞争,共同促进了古镇的繁荣。
根据清康熙年间《驼驸关氏族谱》记载,关族原籍福建西北部的建宁县,入粤始祖为关景器,宋代定居古冈州(新会县)。到北宋中后期,其六世孙关兴义从新会迁至赤坎驼驸冈大梧村。因此,关族人在赤坎驼驸冈一代繁衍生息已达930多年,至明朝隆庆年间关姓已成当地一大族。民国《开平县志》曾有诗曰:“有乡驼冈,庙水之旁,陇西关氏,族巨且彰。”
至于下埠的司徒族在开平的历史亦有660多年。相传司徒族人粤始祖为司徒宣翁,先是进入广州,转而定居新会水东石坑村。七世孙司徒新唐于元朝后期从新会迁到开平赤坎溜堤洲,成为开平司徒氏之鼻祖。因地势开阔,土地资源丰富,司徒家族在滘堤洲的生息繁衍颇为顺畅。到清道光年间,司徒族在滘堤洲和潭江两岸的开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据道光《司徒福相公祠记》记载:
“开平滘堤洲,四周河流,东西十余里,南北七八里,乡村络绎,皆吾司徒姓族处。南北两岸亦多夹河而居,男妇盖数万计。迄今二百年间,生齿日繁,人文蔚起,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田原茂美,井里雍和,出作入息,相与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者。”
明末清初,随着农耕的发展,商贸流通逐渐频繁。司徒族约于清顺治年间在今赤坎镇东端建立市集,而关族则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左右进入今赤坎镇的西端。于是,赤坎便逐渐成为司徒族和关族的商贸地带。
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大批到他国谋生,司徒氏和关氏的族人也不例外。这些华侨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饱受歧视的同时,也目睹了西方文明的先进。华侨们冀望有朝一日他们的家乡也可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的国家。他们遂回乡投资建设,意欲让家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回乡发展教育,意欲通过教育乡人达到改革乡民思想的目的;他们模仿西方建筑的风格,甚至模仿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图使家乡变化。
早期关族、司徒氏的华工回乡建设家园的时候,相继模仿各式各样的西洋建筑风格,以此表达自己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向往,骑楼建筑就成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时至今日,赤坎镇还完好地保存着由600多座融合中西建筑工艺的骑楼组成的街区,俨然20世纪初期商贸发达的广州十三行的缩影。
1901年镇上出现了中西医诊所;1902年设立邮局;1908年华侨们自觉组成商会处理商贸事务;1914年西医产科诊所开办,并形成著名的“医生街”;同年,小火轮开始航行于赤坎与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使用美国福特牌公共汽车,赤九、驼伏、赤企、东窖龙等七家行车公司陆续建成通车,基本交通网形成;1924年“发明”电灯公司成立,使全镇在20年代中期便可点上电灯;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开设电话总机,并在公路沿途五个车站装有电话机;1928年赤坎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开平的墟、镇连成电话网,连接恩平、阳江、台城、江门、新会等县市;1923年和1929年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相继建成,馆内两座西式大钟楼成为整个赤坎的亮点;1926年起整个镇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建设,标志着古镇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管理的规范。商户们济济一堂,形成了当时粤西地区极具规模的商贸名镇。
赤坎镇的医馆发达,会聚了很多高学历的医学人才:关梓权、关公度毕业于广东光华医学院,司徒珙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张景辉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徐汉雄毕业于广东公医学院,余锡洪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余严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
赤坎的发展甚至涉及私家车和飞机。1930年,国民党陈济棠总部航空处派人来赤坎考察,拟建飞机场;同年,司徒坚在下埠开办“南方机艺汽车学校”,培训驾驶员与修车师傅。
根据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系的司徒黛如回忆说,他们在赤坎镇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那时侯的赤坎很繁华也很有品味,她还记得父亲的好朋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电讯工程系的司徒植楠在镇里开办美国“美孚”汽油贸易公司并当翻译的情景,他们两家人偶尔泛舟潭江边,或者驱车出游,很是写意。
司徒植楠是古镇华侨回乡创业的代表之一。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电讯工程系,其弟司徒灼楠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二人回国后,植楠直接回到家乡赤坎,协助父亲管理家族生意——益记米机和其他生意。与此同时,与族兄司徒璧如于1928年合股创建灵通电话公司,自任工程师;他还与美商合营,在赤坎镇东堤开设夏巴洋行,经营福特长途汽车及零配件,当时赤坎还有其他的中外合营商行,如美孚汽油代理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赤坎经济欣欣向荣,时有外商来访,植楠担当本地英文翻译,在引进外资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1930年他主持完成“过船窖桥”的建筑,该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乡民,使司徒族人来往赤坎不必摆渡。可惜1938年日军入侵,当局为防止日军驱车前往赤坎而炸毁了该桥。2003年,笔者在美国采访时,他儿子司徒汉鼎回忆说:“解放后所有的资产和实业没有了,父亲坦然视之,唯一一辈子都觉得痛心遗憾,到去世时仍念念不忘的是被炸掉的桥,因为这个桥对乡民来说作用太大了。父亲做的是便民的基础设施,惦念的是百姓的利益”。
除去经济的发展,赤坎古镇还是开平乃至粤西的教育重镇。在华侨以教育“救国”“强国”的思想的影响下,两大家族于1925年和1931年先后兴建了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它们也是两个家族相互竞争的产物。高高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图书馆大楼,是家族存在的标志,各自装置有自美国波士顿和德国进口的大钟,洪亮的钟声每天都从各自的钟楼发出,几十年如一日,宣示着两大家族的责任和光荣。图书馆建成后,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聚会俱乐部,馆藏的图书面向社会开放,还定期举办英语等各种培训班,为即将出洋谋生的乡党服务。1936年由两族合力兴建的开平第一县立中学,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红楼作为近代华侨文化遗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古镇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弹痕累累的碉楼,叫“南楼”。1945年7月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岭南的惨案。7月16日,从湛江经潭江撤退的日本军队伺机进入赤坎,占据这座古镇。不料遭到坚守南楼的七名司徒姓壮士的有力阻击,日军想尽各种办法进攻,不仅未能拿下南楼,还被击毙了十多人。恼羞成怒的侵略者最后施放毒气,使战斗了七天七夜的七壮士终因弹尽粮绝而被捕。日军将壮士们押解到司徒氏图书馆,捆绑在门前的大树上示众,最后将他们肢解杀害,抛入潭江。司徒七壮士的壮烈牺牲,是岭南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天司徒氏图书馆前面的纪念碑,在向后人传诉着他们的功业!
赤坎有满街的故事。这个洋味与乡土味充斥着的小镇,有着许许多多的记忆。她的每一栋房子,每一个门窗,每一个雕饰,甚至每一束阳光,每一条雨巷,都牵动着游者无限的思绪。
赤坎纯朴的民风,富有特色的小吃——豆腐角、鸭粥和烧饼使游者在领略古镇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品尝着小镇简朴生活的韵味。
赤坎镇的发展源于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他们同居一岛的南北两边,关族居上埠,司徒氏居下埠,两族曾为了土地而争斗了几个世纪,后来却因为华侨思想的影响而改变、而合作,并进行良性竞争,共同促进了古镇的繁荣。
根据清康熙年间《驼驸关氏族谱》记载,关族原籍福建西北部的建宁县,入粤始祖为关景器,宋代定居古冈州(新会县)。到北宋中后期,其六世孙关兴义从新会迁至赤坎驼驸冈大梧村。因此,关族人在赤坎驼驸冈一代繁衍生息已达930多年,至明朝隆庆年间关姓已成当地一大族。民国《开平县志》曾有诗曰:“有乡驼冈,庙水之旁,陇西关氏,族巨且彰。”
至于下埠的司徒族在开平的历史亦有660多年。相传司徒族人粤始祖为司徒宣翁,先是进入广州,转而定居新会水东石坑村。七世孙司徒新唐于元朝后期从新会迁到开平赤坎溜堤洲,成为开平司徒氏之鼻祖。因地势开阔,土地资源丰富,司徒家族在滘堤洲的生息繁衍颇为顺畅。到清道光年间,司徒族在滘堤洲和潭江两岸的开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据道光《司徒福相公祠记》记载:
“开平滘堤洲,四周河流,东西十余里,南北七八里,乡村络绎,皆吾司徒姓族处。南北两岸亦多夹河而居,男妇盖数万计。迄今二百年间,生齿日繁,人文蔚起,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田原茂美,井里雍和,出作入息,相与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者。”
明末清初,随着农耕的发展,商贸流通逐渐频繁。司徒族约于清顺治年间在今赤坎镇东端建立市集,而关族则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左右进入今赤坎镇的西端。于是,赤坎便逐渐成为司徒族和关族的商贸地带。
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大批到他国谋生,司徒氏和关氏的族人也不例外。这些华侨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饱受歧视的同时,也目睹了西方文明的先进。华侨们冀望有朝一日他们的家乡也可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的国家。他们遂回乡投资建设,意欲让家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回乡发展教育,意欲通过教育乡人达到改革乡民思想的目的;他们模仿西方建筑的风格,甚至模仿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图使家乡变化。
早期关族、司徒氏的华工回乡建设家园的时候,相继模仿各式各样的西洋建筑风格,以此表达自己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向往,骑楼建筑就成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时至今日,赤坎镇还完好地保存着由600多座融合中西建筑工艺的骑楼组成的街区,俨然20世纪初期商贸发达的广州十三行的缩影。
1901年镇上出现了中西医诊所;1902年设立邮局;1908年华侨们自觉组成商会处理商贸事务;1914年西医产科诊所开办,并形成著名的“医生街”;同年,小火轮开始航行于赤坎与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使用美国福特牌公共汽车,赤九、驼伏、赤企、东窖龙等七家行车公司陆续建成通车,基本交通网形成;1924年“发明”电灯公司成立,使全镇在20年代中期便可点上电灯;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开设电话总机,并在公路沿途五个车站装有电话机;1928年赤坎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开平的墟、镇连成电话网,连接恩平、阳江、台城、江门、新会等县市;1923年和1929年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相继建成,馆内两座西式大钟楼成为整个赤坎的亮点;1926年起整个镇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建设,标志着古镇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管理的规范。商户们济济一堂,形成了当时粤西地区极具规模的商贸名镇。
赤坎镇的医馆发达,会聚了很多高学历的医学人才:关梓权、关公度毕业于广东光华医学院,司徒珙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张景辉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徐汉雄毕业于广东公医学院,余锡洪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余严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
赤坎的发展甚至涉及私家车和飞机。1930年,国民党陈济棠总部航空处派人来赤坎考察,拟建飞机场;同年,司徒坚在下埠开办“南方机艺汽车学校”,培训驾驶员与修车师傅。
根据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系的司徒黛如回忆说,他们在赤坎镇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那时侯的赤坎很繁华也很有品味,她还记得父亲的好朋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电讯工程系的司徒植楠在镇里开办美国“美孚”汽油贸易公司并当翻译的情景,他们两家人偶尔泛舟潭江边,或者驱车出游,很是写意。
司徒植楠是古镇华侨回乡创业的代表之一。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电讯工程系,其弟司徒灼楠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二人回国后,植楠直接回到家乡赤坎,协助父亲管理家族生意——益记米机和其他生意。与此同时,与族兄司徒璧如于1928年合股创建灵通电话公司,自任工程师;他还与美商合营,在赤坎镇东堤开设夏巴洋行,经营福特长途汽车及零配件,当时赤坎还有其他的中外合营商行,如美孚汽油代理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赤坎经济欣欣向荣,时有外商来访,植楠担当本地英文翻译,在引进外资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1930年他主持完成“过船窖桥”的建筑,该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乡民,使司徒族人来往赤坎不必摆渡。可惜1938年日军入侵,当局为防止日军驱车前往赤坎而炸毁了该桥。2003年,笔者在美国采访时,他儿子司徒汉鼎回忆说:“解放后所有的资产和实业没有了,父亲坦然视之,唯一一辈子都觉得痛心遗憾,到去世时仍念念不忘的是被炸掉的桥,因为这个桥对乡民来说作用太大了。父亲做的是便民的基础设施,惦念的是百姓的利益”。
除去经济的发展,赤坎古镇还是开平乃至粤西的教育重镇。在华侨以教育“救国”“强国”的思想的影响下,两大家族于1925年和1931年先后兴建了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它们也是两个家族相互竞争的产物。高高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图书馆大楼,是家族存在的标志,各自装置有自美国波士顿和德国进口的大钟,洪亮的钟声每天都从各自的钟楼发出,几十年如一日,宣示着两大家族的责任和光荣。图书馆建成后,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聚会俱乐部,馆藏的图书面向社会开放,还定期举办英语等各种培训班,为即将出洋谋生的乡党服务。1936年由两族合力兴建的开平第一县立中学,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红楼作为近代华侨文化遗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古镇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弹痕累累的碉楼,叫“南楼”。1945年7月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岭南的惨案。7月16日,从湛江经潭江撤退的日本军队伺机进入赤坎,占据这座古镇。不料遭到坚守南楼的七名司徒姓壮士的有力阻击,日军想尽各种办法进攻,不仅未能拿下南楼,还被击毙了十多人。恼羞成怒的侵略者最后施放毒气,使战斗了七天七夜的七壮士终因弹尽粮绝而被捕。日军将壮士们押解到司徒氏图书馆,捆绑在门前的大树上示众,最后将他们肢解杀害,抛入潭江。司徒七壮士的壮烈牺牲,是岭南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天司徒氏图书馆前面的纪念碑,在向后人传诉着他们的功业!
赤坎有满街的故事。这个洋味与乡土味充斥着的小镇,有着许许多多的记忆。她的每一栋房子,每一个门窗,每一个雕饰,甚至每一束阳光,每一条雨巷,都牵动着游者无限的思绪。
赤坎纯朴的民风,富有特色的小吃——豆腐角、鸭粥和烧饼使游者在领略古镇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品尝着小镇简朴生活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