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单元是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举之一。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的传授,强调在阅读中学表达。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为例,从多维融合,确定习作能力目标;多元路径,落实习作能力目标两方面,谈如何聚焦单元要素,引导学生习得习作能力。
【关键词】单元要素 习作单元 精读课文
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举之一,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课文都安排了一个以习作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这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形成整体。
那么,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该怎么教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爬天都峰》为例来谈一谈。
一、多维融合,确定习作能力目标
统编版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说明中指出: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就是说,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教师聚焦单元要素,结合课后练习题,找准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习作的角度审视课文,体悟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习得习作能力。
1.双向定位明要素
研读教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2)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而课文《爬天都峰》课后也有两道习题: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②“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结合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习作的核心任务是“写一件事”,习作评价标准是“写清楚”。
从教材体系来看,“写一件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读过大量以事情来叙说的文章,而“写清楚”的要求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三年级时,学生已做过叙事的相关练笔:三年级上册的“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那次玩得真高兴”,三年级下册的“看图画,写一写”“我做了一项实验”。“写清楚”这一具体指标在逐步渗透,从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线到抓住事情经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
2.立足单篇悟特色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课题,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了“我”和爷爷爬山的事。同时,“我”的心情变化也贯穿了整个事件,从一开始 “我”不敢爬,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登上峰顶,紧紧抓住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这篇文章清晰的写作顺序和对重点部分的描写方法,是学生学习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重点。
3.结合学情定目标
经过三年级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根据习作中的问题引路,基本把事情写清楚。但是,如果不提供习作支架引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篇章架构,段落之间杂乱无序,行文条理不清。由此可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清楚”仍是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多维角度的思考,笔者确定了本课指向习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2)在研读中发现作者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过程写清楚,并创设语境,学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二、多元路径,落实习作能力目标
本课指向习作目标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那到底什么是“写清楚”呢?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将“写清楚”这一抽象要求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有据可依,从而进一步明白:“写清楚”不仅要按顺序来写,而且要把重点内容写清楚。
1.结合图示,厘清习作思路支架
面对学生篇章架构能力弱的问题,我们借助人物关系图、情节梯、思维导图等多种图示,帮助学生厘清习作的逻辑关系,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整个习作的构思与起草过程变得轻松且完整。因此,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笔者就借用情节梯,引领学生梳理写作顺序,为学生厘清习作思路提供了支架。
师:(出示课题)如果让你来写《爬天都峰》,你打算怎么來写?
生1:我会写我是怎么爬山的。
生2:我会写爬山时遇到哪些困难。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写爬天都峰的呢?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写了爸爸带我去爬山,一开始我不敢爬。后来看到一个老爷爷也在爬山,我就跟他一起爬。最后我和老爷爷爬上了天都峰。
师:真能干,把课文读明白了。翻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第三题。
出示两位学生的学习成果,交流。
生1:
生2:
师: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答)
师:是的,作者按爬山前、爬山时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很有条理。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也可以用上图示来梳理。(板书:有顺序)
在本环节中,笔者跳出了阅读教学仅仅是感知内容脉络的框架。读题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作者写爬天都峰有什么不同,在唤醒学生读文兴趣的同时,指向习作选题的内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情节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了图示,作者的构思被具象化、可视化,学生发现作者是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然后,由阅读指向表达,强调我们在写一件事情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还可以借助图示让构思更清晰,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强化写作意识。
2.探寻方法,获得习作策略支架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常常能解决单元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但是,如果对写作知识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收效甚微。因此,在《爬天都峰》的教学中,笔者围绕着“怎么把重要部分写清楚”的目标,引导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探寻方法,获得习作策略支架。 师:“我”开始不敢爬,后来爬上去了。作者又是怎么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呢?默读2~7自然段,想一想。
生1: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很多自己是怎么想的,让我觉得天都峰很難爬。(板书:怎么想)
生2:3~5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老爷爷为什么问“我”,而不问爸爸呢?(板书:怎么说)
生2:在老爷爷看来,天都峰这么难爬,而作者小小年纪都来爬山,很了不起。
生3:第6~7自然段主要写了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师:怎么爬的呢?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板书:怎么做)
生3:攀着铁链、手脚并用,我感受到爬天都峰真的很难。
师:是的,作者就是抓住了自己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把自己不敢爬到峰顶的过程写清楚了。
这个环节中,笔者紧紧抓住“写清楚”这个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将“写清楚”进一步细化,变为具体的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使学生对于“把重要事情写清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知并积累了“写清楚”的策略,也为落实把事情重点部分写清楚的习作目标提供了支架。
3.由读到写,促进习作能力提升
吴忠豪教授曾说:“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言能力,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遵循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形成的规律。”因此,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除了要发掘文本中具有写作价值的内容,还要立足表达,找准学生习作中的“需求点”,将课文中习得的写作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让学生在强化写作知识的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提升习作能力。
在学完《爬天都峰》后,笔者通过板书小结: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对于重点部分,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帮助我们把事情写清楚。随后,笔者顺势创设情境:在爬山过程中,“我”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请学着课文的样子,把“我”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
笔者先让学生口头说一说,利用手机的音频转文字功能,将学生说话的内容录制下来,当堂呈现:
接着,笔者围绕有没有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遇到困难的过程说清楚,引导学生们展开评价。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怎么说”说得较清楚,但是“怎么想”“怎么做”,还可以说得更清楚些。
有了修改建议之后,让学生们再动笔去写。最后,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呈现如下:
爬着爬着,我汗流浃背,四肢无力,手脚都不听使唤了,就停下来歇歇。老爷爷看见了,擦了擦满是汗珠的额头,说:“小朋友,爬不动了吗?”我真想说太累了,我不爬了。可是一想到之前跟老爷爷的约定,我坚定地摇摇头说:“不,老爷爷,我能行!”老爷爷哈哈大笑道:“好样的!咱们爷俩一起坚持!”说完,老爷爷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我,一步一步向更高的台阶爬去。
从习作片段中,不难看出,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清楚”这一目标已经落地内化为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本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必须聚焦单元要素。紧扣语文要素,探寻精读课文的写作密码,发掘基于学情的习作价值,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真正致力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
【关键词】单元要素 习作单元 精读课文
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举之一,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课文都安排了一个以习作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这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形成整体。
那么,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该怎么教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爬天都峰》为例来谈一谈。
一、多维融合,确定习作能力目标
统编版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说明中指出: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就是说,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教师聚焦单元要素,结合课后练习题,找准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习作的角度审视课文,体悟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习得习作能力。
1.双向定位明要素
研读教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2)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而课文《爬天都峰》课后也有两道习题: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②“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结合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习作的核心任务是“写一件事”,习作评价标准是“写清楚”。
从教材体系来看,“写一件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读过大量以事情来叙说的文章,而“写清楚”的要求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三年级时,学生已做过叙事的相关练笔:三年级上册的“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那次玩得真高兴”,三年级下册的“看图画,写一写”“我做了一项实验”。“写清楚”这一具体指标在逐步渗透,从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线到抓住事情经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
2.立足单篇悟特色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课题,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了“我”和爷爷爬山的事。同时,“我”的心情变化也贯穿了整个事件,从一开始 “我”不敢爬,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登上峰顶,紧紧抓住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这篇文章清晰的写作顺序和对重点部分的描写方法,是学生学习把事情写清楚的学习重点。
3.结合学情定目标
经过三年级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根据习作中的问题引路,基本把事情写清楚。但是,如果不提供习作支架引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篇章架构,段落之间杂乱无序,行文条理不清。由此可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清楚”仍是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多维角度的思考,笔者确定了本课指向习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2)在研读中发现作者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过程写清楚,并创设语境,学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二、多元路径,落实习作能力目标
本课指向习作目标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那到底什么是“写清楚”呢?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将“写清楚”这一抽象要求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有据可依,从而进一步明白:“写清楚”不仅要按顺序来写,而且要把重点内容写清楚。
1.结合图示,厘清习作思路支架
面对学生篇章架构能力弱的问题,我们借助人物关系图、情节梯、思维导图等多种图示,帮助学生厘清习作的逻辑关系,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整个习作的构思与起草过程变得轻松且完整。因此,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笔者就借用情节梯,引领学生梳理写作顺序,为学生厘清习作思路提供了支架。
师:(出示课题)如果让你来写《爬天都峰》,你打算怎么來写?
生1:我会写我是怎么爬山的。
生2:我会写爬山时遇到哪些困难。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写爬天都峰的呢?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写了爸爸带我去爬山,一开始我不敢爬。后来看到一个老爷爷也在爬山,我就跟他一起爬。最后我和老爷爷爬上了天都峰。
师:真能干,把课文读明白了。翻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第三题。
出示两位学生的学习成果,交流。
生1:
生2:
师: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答)
师:是的,作者按爬山前、爬山时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很有条理。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也可以用上图示来梳理。(板书:有顺序)
在本环节中,笔者跳出了阅读教学仅仅是感知内容脉络的框架。读题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作者写爬天都峰有什么不同,在唤醒学生读文兴趣的同时,指向习作选题的内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情节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了图示,作者的构思被具象化、可视化,学生发现作者是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然后,由阅读指向表达,强调我们在写一件事情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还可以借助图示让构思更清晰,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强化写作意识。
2.探寻方法,获得习作策略支架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常常能解决单元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但是,如果对写作知识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收效甚微。因此,在《爬天都峰》的教学中,笔者围绕着“怎么把重要部分写清楚”的目标,引导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探寻方法,获得习作策略支架。 师:“我”开始不敢爬,后来爬上去了。作者又是怎么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呢?默读2~7自然段,想一想。
生1: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很多自己是怎么想的,让我觉得天都峰很難爬。(板书:怎么想)
生2:3~5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老爷爷为什么问“我”,而不问爸爸呢?(板书:怎么说)
生2:在老爷爷看来,天都峰这么难爬,而作者小小年纪都来爬山,很了不起。
生3:第6~7自然段主要写了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师:怎么爬的呢?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板书:怎么做)
生3:攀着铁链、手脚并用,我感受到爬天都峰真的很难。
师:是的,作者就是抓住了自己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把自己不敢爬到峰顶的过程写清楚了。
这个环节中,笔者紧紧抓住“写清楚”这个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将“写清楚”进一步细化,变为具体的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使学生对于“把重要事情写清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知并积累了“写清楚”的策略,也为落实把事情重点部分写清楚的习作目标提供了支架。
3.由读到写,促进习作能力提升
吴忠豪教授曾说:“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言能力,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遵循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形成的规律。”因此,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除了要发掘文本中具有写作价值的内容,还要立足表达,找准学生习作中的“需求点”,将课文中习得的写作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让学生在强化写作知识的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提升习作能力。
在学完《爬天都峰》后,笔者通过板书小结: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对于重点部分,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帮助我们把事情写清楚。随后,笔者顺势创设情境:在爬山过程中,“我”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请学着课文的样子,把“我”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
笔者先让学生口头说一说,利用手机的音频转文字功能,将学生说话的内容录制下来,当堂呈现:
接着,笔者围绕有没有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遇到困难的过程说清楚,引导学生们展开评价。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怎么说”说得较清楚,但是“怎么想”“怎么做”,还可以说得更清楚些。
有了修改建议之后,让学生们再动笔去写。最后,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呈现如下:
爬着爬着,我汗流浃背,四肢无力,手脚都不听使唤了,就停下来歇歇。老爷爷看见了,擦了擦满是汗珠的额头,说:“小朋友,爬不动了吗?”我真想说太累了,我不爬了。可是一想到之前跟老爷爷的约定,我坚定地摇摇头说:“不,老爷爷,我能行!”老爷爷哈哈大笑道:“好样的!咱们爷俩一起坚持!”说完,老爷爷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我,一步一步向更高的台阶爬去。
从习作片段中,不难看出,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清楚”这一目标已经落地内化为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本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必须聚焦单元要素。紧扣语文要素,探寻精读课文的写作密码,发掘基于学情的习作价值,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真正致力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