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重视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重视从语篇、语境、语感中挖掘值得玩味的意义。这就是不可少的“语文意识”,这种精气神必将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情趣浓浓、生机盎然。要想让语文在一路高歌的过程中,散发悦耳音响;让语文在七彩缤纷的田园间找到大自然纯正气息,让语文在人文关怀中流淌真情实感,需要教师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让他们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中,快乐学习、自由探知和创意生成。
一、尊重生命价值,学得自由
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起点,给学生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由驰骋和自由觅食的过程中获得所需养料。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生长,也必然使得学生跳出常规下的“圈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竞相迸发的“校场”,给他们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热烈地迎接语文。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定然被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所深深吸引,特别是作者用儿童天真的眼光观察到的景物,更是激起他们的学习认同和好感,像文中提及的“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带着这样的学习用意,我要求学生就自己曾经观察的生活事例予以描述。有的同学从观察到的蚂蚁搬家写起:一个挨着一个,排起了长长的路线,很是壮观,没有一只蚂蚁掉队;有的同学从听到的蝉儿叫声写起:吱吱的声响不绝于耳,一会儿停了下来,刚寂静,忽然又是一只蝉儿鸣叫,进而更多的蝉鸣……在提及这些描述时,学生都说是自己生活中曾经经历的,特别是受到魯迅先生的启发后,有了更多的搜集整理机会。
多么真切的表述!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找出相关的问题与经历,能使得课堂教学在充满神奇与诱惑的过程中散发诱人的味道,更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本质。从学生生命的长河中汲取一小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其耀眼光芒,本身就是对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一种尊重与向往。
二、关注时机,探得自如
语文教学应是阅读质疑与协作探究的阵地,特别在学生“想说又停、欲写又罢”的时候,给他们一点提示,定能“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学生愤懑时,多给他们指引道路,让他们在自觉探寻的过程中找到思维灵感,让他们在感受到语文特有魅力的基础上多潜心研读与热心探知,定会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如,在学习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时,根据词中描述的景物,要求学生从月亮、梧桐、深院中揣想:此时此地,见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和感想?学生都对作者作为一国之君遭受如此待遇深表惋惜,都认为这是作者身不由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用了“锁”字,认为是清秋被梧桐锁住了,果真如此吗?学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同学说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想到了自己悲惨的遭遇。有的同学说是作者借景消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我则要求学生从锁的特征出发,想象作者的表达意图。于是很多同学都能“豁然开朗”,认为作者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出了自己身陷庭院,没有自由的现实,又准确地勾画了作者的寂寞无奈,家破国亡的离别之苦和对以前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描述,不仅符合作者写作时的情境,更是学生在主动探寻求解中一种自然而然的所得。
关注学生疑问,让他们在主动展现自己的困惑中,给他们更多大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正确审视自己的“空白”、“盲点”、“误区”时,能够有更多主动探求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表达空间。尊重学生差异,特别在他们遇到相应的疑难问题时,不妨多给他们适当的关照,多运用追问反思的形式,引导他们有针对性的探求,让他们在探究中有更多的指引,帮助他们深化感悟体验。
三、鼓励创意生成,展得自信
“言意共生”是语文教学最想达到的境界,需要学生在把握文本的过程中找到意象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成为一种常态,能使得学生在自如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激情。
给学生更多的创意生成机会,使得课堂教学更有人文性。如,在《背影》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的背影,建议学生以电影解说词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深刻内涵,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创新的机会。有的同学说道,见过背影无数,唯独父亲的背影震撼人心,让人倍觉爱的伟大;有的同学写道,用自己的后背诠释爱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体味“父爱如山”;有的同学谈道,背影是父亲留给朱自清先生不可忘却的财富,让我们从中读出了永不忘记的真情与实感,值得我们深思和揣摩。
总而言之,语文意识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精气神,对活化教学过程起到“聚神释能”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在学的顺畅、导的自然和生的贴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思与体验。让学生带着语文意识主动探学,使得语文教学在返璞归真的过程中找到真实定位,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世纪学校(224400)
一、尊重生命价值,学得自由
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起点,给学生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由驰骋和自由觅食的过程中获得所需养料。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生长,也必然使得学生跳出常规下的“圈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竞相迸发的“校场”,给他们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热烈地迎接语文。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定然被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所深深吸引,特别是作者用儿童天真的眼光观察到的景物,更是激起他们的学习认同和好感,像文中提及的“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带着这样的学习用意,我要求学生就自己曾经观察的生活事例予以描述。有的同学从观察到的蚂蚁搬家写起:一个挨着一个,排起了长长的路线,很是壮观,没有一只蚂蚁掉队;有的同学从听到的蝉儿叫声写起:吱吱的声响不绝于耳,一会儿停了下来,刚寂静,忽然又是一只蝉儿鸣叫,进而更多的蝉鸣……在提及这些描述时,学生都说是自己生活中曾经经历的,特别是受到魯迅先生的启发后,有了更多的搜集整理机会。
多么真切的表述!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找出相关的问题与经历,能使得课堂教学在充满神奇与诱惑的过程中散发诱人的味道,更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本质。从学生生命的长河中汲取一小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其耀眼光芒,本身就是对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一种尊重与向往。
二、关注时机,探得自如
语文教学应是阅读质疑与协作探究的阵地,特别在学生“想说又停、欲写又罢”的时候,给他们一点提示,定能“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学生愤懑时,多给他们指引道路,让他们在自觉探寻的过程中找到思维灵感,让他们在感受到语文特有魅力的基础上多潜心研读与热心探知,定会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如,在学习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时,根据词中描述的景物,要求学生从月亮、梧桐、深院中揣想:此时此地,见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和感想?学生都对作者作为一国之君遭受如此待遇深表惋惜,都认为这是作者身不由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用了“锁”字,认为是清秋被梧桐锁住了,果真如此吗?学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同学说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想到了自己悲惨的遭遇。有的同学说是作者借景消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我则要求学生从锁的特征出发,想象作者的表达意图。于是很多同学都能“豁然开朗”,认为作者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出了自己身陷庭院,没有自由的现实,又准确地勾画了作者的寂寞无奈,家破国亡的离别之苦和对以前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描述,不仅符合作者写作时的情境,更是学生在主动探寻求解中一种自然而然的所得。
关注学生疑问,让他们在主动展现自己的困惑中,给他们更多大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正确审视自己的“空白”、“盲点”、“误区”时,能够有更多主动探求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表达空间。尊重学生差异,特别在他们遇到相应的疑难问题时,不妨多给他们适当的关照,多运用追问反思的形式,引导他们有针对性的探求,让他们在探究中有更多的指引,帮助他们深化感悟体验。
三、鼓励创意生成,展得自信
“言意共生”是语文教学最想达到的境界,需要学生在把握文本的过程中找到意象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成为一种常态,能使得学生在自如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激情。
给学生更多的创意生成机会,使得课堂教学更有人文性。如,在《背影》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的背影,建议学生以电影解说词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深刻内涵,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创新的机会。有的同学说道,见过背影无数,唯独父亲的背影震撼人心,让人倍觉爱的伟大;有的同学写道,用自己的后背诠释爱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体味“父爱如山”;有的同学谈道,背影是父亲留给朱自清先生不可忘却的财富,让我们从中读出了永不忘记的真情与实感,值得我们深思和揣摩。
总而言之,语文意识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精气神,对活化教学过程起到“聚神释能”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在学的顺畅、导的自然和生的贴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思与体验。让学生带着语文意识主动探学,使得语文教学在返璞归真的过程中找到真实定位,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世纪学校(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