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不言,万物生焉”,在先民们的眼中,天地间正因为充溢着“让”,方使万物生生不息,运行有序。自然如此,教育亦同。当“生本理念”走入课堂,教师开始意识到唯有“退让”,学生才能在广阔的知识天地间蓬勃生长。
然而,真正走入“生本课堂”,教师才发现进易退难,不得章法的“退让”,使得课堂问题不断。因此,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到既进得去,又退得出,使学生进退自如呢?须当有灵动的“驾驭智慧”,才会有十足的“退让底气”。
一、退在学生思维发散时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利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一位教师执教《窗前的气球》一课,反馈检查生字时,一名学生说:“我学会了写‘病’字,它是‘病’字框,比‘病床’的‘床’的‘广字头’多了一点一提。”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心中一阵惊喜: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来识字了!学生继续说:“以后看到这个一点一提就会想到和‘病’有关系。”我为学生的聪明感到欣慰。原本以为“病”字学习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就是学生此“一点一提”激起千层浪,生2冒出来一句:“一点一提”像生病时流下的眼泪。生3说像生病挂盐水时滴下来的药水;生4说像生病做手术时留下的伤痕;生5说像生病时想要飞出病房的翅膀……学生们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清晰地知道,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成点。此刻,教师如能退得绝妙,就将引得精彩。只见执教教师微微一笑,说:“一个‘病’字让你们想到了泪水、药水、伤痕,还想到了翅膀,看来生病的感觉,真——”学生们说:“难受啊!”教师就势切入:“你从哪里感受到科里亚的难受呢?仔细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问题,使得所有的学生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文里。我不仅为学生的聪明感到欣慰,更为学生能有一位睿智的老师感到庆幸。
二、退在学生矛盾困惑时
师者“解惑”,天经地义。然而生有惑能自解,何不让学习过程自主?我们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食其力。因此,师者也就无须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了,做一位清醒的旁观者,退居其次不也很美。一次我执教《村居》,指名一位学生读诗时,另一位学生指出其错误:“我觉得他读错了,应该是‘草长(cháng)莺飞二月天’。”针对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学生们意见不一。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矛盾引学生深入?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进而争辩。我对学生说:“该读什么呢?争吵没有意义,去找找理由说服对方吧!”片刻,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查过字典,字典里说形容物体长度的时候读‘cháng’,所以这里应该读‘cháng’,如果读‘zhǎng’的话,应该说‘长草’。”我笑着不予评论。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古诗,和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的表达有些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读‘zhǎng’。”学生能够从古诗的角度来思考,的确跃进了一大步。于是,我要求他以领读的形式,朗诵这首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草的茂盛带来了生机。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争论的过程中理解了“草长”对“莺飞”,这是诗句中前后相对的精妙,理解了一“长”一“飞”的动态之美,节奏之美,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学生关于“病”字的认识,关于“长”字读音的争论,都不在教学预设之内。尽管实际课堂与预设完全不同,但正是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最能展示教师的驾驭之智。
三、退在学生萌发探究时
学生是主人,教师要“退让”,但并不是退出,“退让”只为学生更好地“进取”。探究式学习是高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会围绕问题自主寻求答案,发现意义。这种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还真需要密切关注,时刻保护,努力培养。一次我执教《唯一的听众》,引领着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了三句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后,小结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做“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和由衷的欣赏,这眼神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不料,一位学生提出异议:“我觉得作者的成功好像并不仅靠老教授的鼓励啊!”我心中暗喜,这正是文本的另一条线索。学生提出这样的看法,说明其自学能力不错,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鼓励他,我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决定以这个问题统领接下来的学习。于是让学生们自己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成功的句子。学生们逐步找到“拉琴像锯床腿的我依然坚持偷偷在每天清晨上山练琴”“紧闭门窗”“站得很直,两臂又酸又痛”“汗水湿透衬衣”等词句,证明了“我” 的执著,“我”对小提琴演奏的酷爱。在读读、找找、议议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出正因为这份热爱与执著,才尤其需要“耳聋”的老教授平静的目光、真诚的鼓励,它重树了“我”的信心,它对“我”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习也就更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转瞬即逝的意外的思维火花,巧妙退让,顺势引导,这样才能激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唤起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心态。尽管这种探究是浅层次的,但为深层次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退在学生方法习得时
没有任何习得途径比自我领悟更可贵,更令人欣喜,更让人震撼心灵的了。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突然领悟“原来是这样”的概括性、总结性的思维结果,为后续的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蒋军晶老师在教授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时有这样一个设计:文章写法很特别,运用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手法不算特别,有一段话特别的特别,读不懂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觉得很啰嗦,请你们读读找出来。教师轻轻“一点”,学生们自然会找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此时教师说:如果你真的发现写得很特别,读个两三遍就能够背下来了。接着师、生合作读后,又问:为什么我们这样轻松就背下这段话了?一名学生说:有很多个“愿意”重复在里面。学生马上意识到了,文章特别之处在“重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执教者一直没有明确特别在哪里,而是等待再等待,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被动者。“这样的写法作者萧红在《火烧云》一文中也用得很多,如……”“这样的写法文中还有吗?”让学生顺势而学,强化巩固。当然感悟并习得“特别的写法”是为了强调祖孙间“特别的感情”: 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萧红爱园子,爱童年,更爱祖父。这种看似引领的退让,充分表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执行智慧,更为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夯实了基础。
抢占课堂容易,“退让”课堂不容易;做教者容易,做“牧者”不容易。“退耕还林”,退让课堂,是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真实显现,也是我们提升教育教学智慧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只有真正理解并体验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之美,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成为一名简单“牧者”的幸福。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 325000)
然而,真正走入“生本课堂”,教师才发现进易退难,不得章法的“退让”,使得课堂问题不断。因此,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到既进得去,又退得出,使学生进退自如呢?须当有灵动的“驾驭智慧”,才会有十足的“退让底气”。
一、退在学生思维发散时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利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一位教师执教《窗前的气球》一课,反馈检查生字时,一名学生说:“我学会了写‘病’字,它是‘病’字框,比‘病床’的‘床’的‘广字头’多了一点一提。”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心中一阵惊喜: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来识字了!学生继续说:“以后看到这个一点一提就会想到和‘病’有关系。”我为学生的聪明感到欣慰。原本以为“病”字学习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就是学生此“一点一提”激起千层浪,生2冒出来一句:“一点一提”像生病时流下的眼泪。生3说像生病挂盐水时滴下来的药水;生4说像生病做手术时留下的伤痕;生5说像生病时想要飞出病房的翅膀……学生们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清晰地知道,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成点。此刻,教师如能退得绝妙,就将引得精彩。只见执教教师微微一笑,说:“一个‘病’字让你们想到了泪水、药水、伤痕,还想到了翅膀,看来生病的感觉,真——”学生们说:“难受啊!”教师就势切入:“你从哪里感受到科里亚的难受呢?仔细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问题,使得所有的学生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文里。我不仅为学生的聪明感到欣慰,更为学生能有一位睿智的老师感到庆幸。
二、退在学生矛盾困惑时
师者“解惑”,天经地义。然而生有惑能自解,何不让学习过程自主?我们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食其力。因此,师者也就无须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了,做一位清醒的旁观者,退居其次不也很美。一次我执教《村居》,指名一位学生读诗时,另一位学生指出其错误:“我觉得他读错了,应该是‘草长(cháng)莺飞二月天’。”针对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学生们意见不一。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矛盾引学生深入?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进而争辩。我对学生说:“该读什么呢?争吵没有意义,去找找理由说服对方吧!”片刻,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查过字典,字典里说形容物体长度的时候读‘cháng’,所以这里应该读‘cháng’,如果读‘zhǎng’的话,应该说‘长草’。”我笑着不予评论。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古诗,和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的表达有些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读‘zhǎng’。”学生能够从古诗的角度来思考,的确跃进了一大步。于是,我要求他以领读的形式,朗诵这首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草的茂盛带来了生机。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争论的过程中理解了“草长”对“莺飞”,这是诗句中前后相对的精妙,理解了一“长”一“飞”的动态之美,节奏之美,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学生关于“病”字的认识,关于“长”字读音的争论,都不在教学预设之内。尽管实际课堂与预设完全不同,但正是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最能展示教师的驾驭之智。
三、退在学生萌发探究时
学生是主人,教师要“退让”,但并不是退出,“退让”只为学生更好地“进取”。探究式学习是高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会围绕问题自主寻求答案,发现意义。这种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还真需要密切关注,时刻保护,努力培养。一次我执教《唯一的听众》,引领着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了三句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后,小结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做“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和由衷的欣赏,这眼神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不料,一位学生提出异议:“我觉得作者的成功好像并不仅靠老教授的鼓励啊!”我心中暗喜,这正是文本的另一条线索。学生提出这样的看法,说明其自学能力不错,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鼓励他,我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决定以这个问题统领接下来的学习。于是让学生们自己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成功的句子。学生们逐步找到“拉琴像锯床腿的我依然坚持偷偷在每天清晨上山练琴”“紧闭门窗”“站得很直,两臂又酸又痛”“汗水湿透衬衣”等词句,证明了“我” 的执著,“我”对小提琴演奏的酷爱。在读读、找找、议议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出正因为这份热爱与执著,才尤其需要“耳聋”的老教授平静的目光、真诚的鼓励,它重树了“我”的信心,它对“我”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习也就更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转瞬即逝的意外的思维火花,巧妙退让,顺势引导,这样才能激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唤起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心态。尽管这种探究是浅层次的,但为深层次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退在学生方法习得时
没有任何习得途径比自我领悟更可贵,更令人欣喜,更让人震撼心灵的了。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突然领悟“原来是这样”的概括性、总结性的思维结果,为后续的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蒋军晶老师在教授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时有这样一个设计:文章写法很特别,运用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手法不算特别,有一段话特别的特别,读不懂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觉得很啰嗦,请你们读读找出来。教师轻轻“一点”,学生们自然会找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此时教师说:如果你真的发现写得很特别,读个两三遍就能够背下来了。接着师、生合作读后,又问:为什么我们这样轻松就背下这段话了?一名学生说:有很多个“愿意”重复在里面。学生马上意识到了,文章特别之处在“重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执教者一直没有明确特别在哪里,而是等待再等待,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被动者。“这样的写法作者萧红在《火烧云》一文中也用得很多,如……”“这样的写法文中还有吗?”让学生顺势而学,强化巩固。当然感悟并习得“特别的写法”是为了强调祖孙间“特别的感情”: 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萧红爱园子,爱童年,更爱祖父。这种看似引领的退让,充分表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执行智慧,更为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夯实了基础。
抢占课堂容易,“退让”课堂不容易;做教者容易,做“牧者”不容易。“退耕还林”,退让课堂,是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真实显现,也是我们提升教育教学智慧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只有真正理解并体验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之美,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成为一名简单“牧者”的幸福。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