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文试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问题;实践
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研究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非常多,有人对一节语文名师的一堂公开课做过统计,发现每分钟高达两个问题。这样频繁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轮番轰炸似的提问,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这种频繁的零碎的问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使该探究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针对这一情况,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具有全局作用的主问题。如果一节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直到把主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1.以标题为切入点。我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标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或概括全文中心,或是一个提示线索,或是作者情感主旨的体现。我们可以以此为据来设计主问题,就像是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可以从标题入手,问:这是怎样的鸭蛋?为何要强调是“端午的鸭蛋”?我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设计比按部就班的从家乡端午风俗到家乡鸭蛋特点,继而品析儿时趣事,再概括总结来得要更有整体性,也更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2.从关键词句切入。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句子包括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例如《羚羊木雕》一文,结尾处写到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们只要抓住“全怪”二字,发问:在羚羊木雕事件中,哪些人有怎样的可怪之处?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爸爸妈妈、“我”和万方的形象特点,逐步体会出在今后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和家人、朋友该怎么做了。
3.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性化的发言。以下是部分同学的答案:课文中写了一个对“我”生活上慈祥的母亲,对“我”学习上严格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的母亲,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还有在教《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我”从 (语句)中读到了 (特点)的安塞腰鼓。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4.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我们知道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映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就是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笔者根据它的这个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是简洁明了,可是却可以巧妙的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一一涵盖,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设计的主问题比按部就班地依次提问起到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问题;实践
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研究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非常多,有人对一节语文名师的一堂公开课做过统计,发现每分钟高达两个问题。这样频繁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轮番轰炸似的提问,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这种频繁的零碎的问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使该探究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针对这一情况,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具有全局作用的主问题。如果一节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直到把主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1.以标题为切入点。我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标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或概括全文中心,或是一个提示线索,或是作者情感主旨的体现。我们可以以此为据来设计主问题,就像是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可以从标题入手,问:这是怎样的鸭蛋?为何要强调是“端午的鸭蛋”?我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设计比按部就班的从家乡端午风俗到家乡鸭蛋特点,继而品析儿时趣事,再概括总结来得要更有整体性,也更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个字的,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一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如课文是这样突出标题中的“石”:“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
2.从关键词句切入。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句子包括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例如《羚羊木雕》一文,结尾处写到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们只要抓住“全怪”二字,发问:在羚羊木雕事件中,哪些人有怎样的可怪之处?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爸爸妈妈、“我”和万方的形象特点,逐步体会出在今后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和家人、朋友该怎么做了。
3.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性化的发言。以下是部分同学的答案:课文中写了一个对“我”生活上慈祥的母亲,对“我”学习上严格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的母亲,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还有在教《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我”从 (语句)中读到了 (特点)的安塞腰鼓。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4.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我们知道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映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就是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笔者根据它的这个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是简洁明了,可是却可以巧妙的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一一涵盖,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设计的主问题比按部就班地依次提问起到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