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中,我第三次上《轴对称图形》公开研究课。十年,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我们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设计发生变化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当下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回顾十年前的设计,我的教学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后,就开始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然后就开始用这个方法验证字母、图形、交通标志、各种图案等,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完成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五年前的那次设计,我的教学仍然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加入了一些对对称的事物的欣赏。但重點还是落在轴对称知识的理解上,也是一节课完成任务。
2016年的教学,是不是也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在当下新的教育要求下,能满足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需求吗?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新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3年的反复研讨,终于尘埃落定,新鲜出炉。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出台,是希望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笔者个人非常欣赏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华教授在《人民教育》2016年19期上发表的《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中所表达的观点:核心素养和双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是基于双基而超越双基,走向素养。双基只是路径,而素养才是目的。
《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我认为,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
第一,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而对称这个现象,本身就极具丰富的内涵。它在哲学领域、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非常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能有机渗透哪些思想、哪些眼光呢?
第二,在核心素养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素养就是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我们数学老师也熟知“数学美”,美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那这个数学教学的内容,蕴含了特别明显的“美的因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能有体现吗?
第三,一直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清楚,很少往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推进,笔者认为,教师要主动打破这样的格局,从“整体、综合、整合”的视角进行学科学习的打通(当然,并不是指全部融通,不要分科学习)。例如:对称这个内容在美术学科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在排队中感受对称,三年级专门有一课是对称,四年级的适合纹样也是和对称相关的内容。在美术作品创造中,美术老师也经常用对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表现作品。数学的对称和美术的对称有不同的地方,但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整合融通,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实现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想。
二、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新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根据《轴对称图形》学习内容,设计了《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教学主题,开展了3课时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以达到跳出知识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化的学习与研究,让数学知识裹挟在其中,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或问题中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丰富数学知识学习的背景,让孩子们不觉得知识的僵化、枯燥,也能够让学生不仅仅是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而是获得综合的、丰富的、多样的的学习体验。
三课时的设计,我们分别是数学老师上、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共上、美术老师上。但三课时的设计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设计的,所以,从设计思路上讲,是具有统一性、完整性的。
1.第一课时是数学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引出轴对称图形,会初步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受对称中的轴对称之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呈现天坛、民居、埃菲尔铁塔、现代建筑、罗马建筑5个建筑,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建筑美。从建筑特点中进行分类:对称和不对称。板块二:在对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呈现更为丰富的各个领域的对称物体或图案。这次提供的素材,更侧重于具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受中国之美。适度拓展:学生例举他们所知道的对称物体。板块三:从立体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内化理解:进行一些生活中的图案的轴对称性的判断。板块四:初步学会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创造图案。
2.第二课时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执教,教学目标为:学生用各种艺术创造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幅“秋天的风景”创意画,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互动对话,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板块二:小组交流,如果小组来创造一幅秋天的景色,想选择表现哪里的秋天?可以有哪些东西来表现?教师组织交流,确定四种场景: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果园里。并要求用轴对称图形来表象场景中的每一种东西。板块三: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数学老师负责检查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美术老师负责解决孩子们提出来的造型问题。板块四:分享评价。每一小组上台用语言介绍秋天场景的想法,小组互相进行评价。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分别进行点评。课后小组继续完善。 3.第三课时由美术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丰富对对称物体的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来上一节欣赏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从轴对称图形出发,拓展对对称的认识:平移对称,二方连续,感受有序美、规律美。学生尝试剪出这种平移对称的图案。(联系上一节课,指导孩子们怎么剪出连续的珊瑚草、连续的手拉手同学等。)板块二:从欣赏中引出“中心对称”,感受平衡美、稳定美。学生尝试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剪出对称图案(也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板块三:不用剪的方式,而是用蘸顏料的方式,来体现对称之美。板块四:引出冬天中有许多的对称美,老师剪出雪花,引发学生对美的赞叹,启发学生用这些对称的创作方式来展现“冬天的美景”。
三、新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深度思考
1.进一步厘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初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其特殊性。如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和规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要注意承载概念和规律的物理背景,使得学生的学习是感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设计的对轴对称图形教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对这个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
3.转变课程知识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建课程知识
数学课程必须指向儿童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要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创新、验证探究;要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不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的,而是由核心观念构成。每一门学科都要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核心观念。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过程,即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主题式学习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价值
主题式学习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现实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基础的课程,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可以带来资源的整合化、组织的弹性化、评价的多元化、师生关系的合作化。
目前我们思考的主题来源可以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基于生活真实情境问题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游戏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与文化的主题式学习。无疑,《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我们更愿意放在数学与文化的范畴来讨论。
余文森教授说:核心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高度、深度,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品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现、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化、科学化、情境化。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学数学了!
(金松武,常州市西新桥小学,213003)
责任编辑:颜莹
回顾十年前的设计,我的教学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后,就开始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然后就开始用这个方法验证字母、图形、交通标志、各种图案等,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完成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五年前的那次设计,我的教学仍然侧重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的寻找和内化上,加入了一些对对称的事物的欣赏。但重點还是落在轴对称知识的理解上,也是一节课完成任务。
2016年的教学,是不是也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在当下新的教育要求下,能满足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需求吗?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新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3年的反复研讨,终于尘埃落定,新鲜出炉。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出台,是希望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笔者个人非常欣赏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华教授在《人民教育》2016年19期上发表的《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中所表达的观点:核心素养和双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是基于双基而超越双基,走向素养。双基只是路径,而素养才是目的。
《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我认为,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
第一,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而对称这个现象,本身就极具丰富的内涵。它在哲学领域、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非常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能有机渗透哪些思想、哪些眼光呢?
第二,在核心素养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素养就是人文底蕴中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我们数学老师也熟知“数学美”,美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那这个数学教学的内容,蕴含了特别明显的“美的因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能有体现吗?
第三,一直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清楚,很少往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推进,笔者认为,教师要主动打破这样的格局,从“整体、综合、整合”的视角进行学科学习的打通(当然,并不是指全部融通,不要分科学习)。例如:对称这个内容在美术学科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在排队中感受对称,三年级专门有一课是对称,四年级的适合纹样也是和对称相关的内容。在美术作品创造中,美术老师也经常用对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表现作品。数学的对称和美术的对称有不同的地方,但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整合融通,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实现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想。
二、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新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根据《轴对称图形》学习内容,设计了《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教学主题,开展了3课时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以达到跳出知识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化的学习与研究,让数学知识裹挟在其中,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或问题中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丰富数学知识学习的背景,让孩子们不觉得知识的僵化、枯燥,也能够让学生不仅仅是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而是获得综合的、丰富的、多样的的学习体验。
三课时的设计,我们分别是数学老师上、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共上、美术老师上。但三课时的设计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设计的,所以,从设计思路上讲,是具有统一性、完整性的。
1.第一课时是数学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引出轴对称图形,会初步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受对称中的轴对称之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呈现天坛、民居、埃菲尔铁塔、现代建筑、罗马建筑5个建筑,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建筑美。从建筑特点中进行分类:对称和不对称。板块二:在对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呈现更为丰富的各个领域的对称物体或图案。这次提供的素材,更侧重于具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受中国之美。适度拓展:学生例举他们所知道的对称物体。板块三:从立体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内化理解:进行一些生活中的图案的轴对称性的判断。板块四:初步学会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创造图案。
2.第二课时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执教,教学目标为:学生用各种艺术创造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幅“秋天的风景”创意画,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互动对话,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板块二:小组交流,如果小组来创造一幅秋天的景色,想选择表现哪里的秋天?可以有哪些东西来表现?教师组织交流,确定四种场景:田野里、树林中、大海边、果园里。并要求用轴对称图形来表象场景中的每一种东西。板块三: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数学老师负责检查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美术老师负责解决孩子们提出来的造型问题。板块四:分享评价。每一小组上台用语言介绍秋天场景的想法,小组互相进行评价。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分别进行点评。课后小组继续完善。 3.第三课时由美术老师执教,教学目标为:丰富对对称物体的认识,从美学的角度来上一节欣赏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从轴对称图形出发,拓展对对称的认识:平移对称,二方连续,感受有序美、规律美。学生尝试剪出这种平移对称的图案。(联系上一节课,指导孩子们怎么剪出连续的珊瑚草、连续的手拉手同学等。)板块二:从欣赏中引出“中心对称”,感受平衡美、稳定美。学生尝试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剪出对称图案(也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板块三:不用剪的方式,而是用蘸顏料的方式,来体现对称之美。板块四:引出冬天中有许多的对称美,老师剪出雪花,引发学生对美的赞叹,启发学生用这些对称的创作方式来展现“冬天的美景”。
三、新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深度思考
1.进一步厘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初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其特殊性。如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和规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要注意承载概念和规律的物理背景,使得学生的学习是感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设计的对轴对称图形教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对这个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
3.转变课程知识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建课程知识
数学课程必须指向儿童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要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创新、验证探究;要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不再是由零散的“知识点”或孤立的事实构成的,而是由核心观念构成。每一门学科都要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核心观念。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过程,即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主题式学习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价值
主题式学习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现实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基础的课程,促进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可以带来资源的整合化、组织的弹性化、评价的多元化、师生关系的合作化。
目前我们思考的主题来源可以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基于生活真实情境问题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游戏的主题式学习,基于数学与文化的主题式学习。无疑,《走进美的世界——对称》我们更愿意放在数学与文化的范畴来讨论。
余文森教授说:核心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高度、深度,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品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现、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化、科学化、情境化。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学数学了!
(金松武,常州市西新桥小学,213003)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