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书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并且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我认为不能放弃学生的兴趣阅读,那就是怎样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常所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有困难。他们往往还没有理解一个内容,又把另一个内容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采取减轻他们脑力劳动的程度,不许他们读课外书的方法,让他们重读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不利于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智力。他认为,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越需要多阅读各种书籍。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的照耀。当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一、创造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1.营造阅读氛围。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他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将会更开阔,他们的阅读兴趣将出现诸多的偏差。大多数学生爱看童话故事,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极少问津。鲁迅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2、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乐于猜谜,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争相抢看谜语书,还会编几个较简单的谜面。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为解决一个问题,或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2.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造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激励评价,使阅读成为一种需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1.从任何角度看,学生都会各有差异。完成阅读的质量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包括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更多鼓励、奖励和提醒,给予更多具体的语言评价。
2.每学期初,我提出目标,一学期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如期完成的或不能如期完成的,阅读卡片做得好的或做得不够的,都列入期末的评定成绩。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的信息量,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发挥不了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我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读书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句子的理解等,把这些问题记下来再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有时我看完学生的读书记录后,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到读、问、思,常常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学生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我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我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加深阅读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他们得到的不仅是认识的升华,更是心灵的净化,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因此,教师每天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孩子们以书为友,才能在书的世界驰骋、飞翔。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书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并且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我认为不能放弃学生的兴趣阅读,那就是怎样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常所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都有困难。他们往往还没有理解一个内容,又把另一个内容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采取减轻他们脑力劳动的程度,不许他们读课外书的方法,让他们重读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否定了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不利于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智力。他认为,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越需要多阅读各种书籍。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的照耀。当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一、创造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1.营造阅读氛围。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他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将会更开阔,他们的阅读兴趣将出现诸多的偏差。大多数学生爱看童话故事,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极少问津。鲁迅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2、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乐于猜谜,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争相抢看谜语书,还会编几个较简单的谜面。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为解决一个问题,或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2.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造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激励评价,使阅读成为一种需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1.从任何角度看,学生都会各有差异。完成阅读的质量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包括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更多鼓励、奖励和提醒,给予更多具体的语言评价。
2.每学期初,我提出目标,一学期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如期完成的或不能如期完成的,阅读卡片做得好的或做得不够的,都列入期末的评定成绩。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的信息量,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发挥不了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我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读书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句子的理解等,把这些问题记下来再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有时我看完学生的读书记录后,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到读、问、思,常常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学生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我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我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加深阅读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他们得到的不仅是认识的升华,更是心灵的净化,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因此,教师每天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孩子们以书为友,才能在书的世界驰骋、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