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政治主观题一直以来在考生的眼里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考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主观题的出题意图,就会无从下手。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把握主观题主旨,考生必须把握好审题这个环节。文章主要探究审题的重要性及方法,以期循着设问指向,找出教材理论逻辑与材料逻辑的“知识结合点”,最后通过演绎归纳,构建答题要点,生成最佳答案。
[关键词]政治主观题;审题方法;答案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44-02
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审题,不能理解政治主观题的出题意图,就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全等现象,因此掌握政治主观题的出题意图非常重要。高考政治主观题由材料和设问组成,因此审题也就是要审材料和设问。审清设问,准确把握答题范围,是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关键;审清材料,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取与设问相关联的有效信息,是答案生成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审设问、审材料、夯实基础、生成答案等方面着手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进行分析。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设问是找准答题方向的前提。对于高考主观题,不同设问,答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1.明确知识限定
通过审设问的知识限定,弄清知识指向和答题要求,以增强答题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答题。设问会指出用某一模块中的某一具体知识点作答,答案指向的知识点明确。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就有明确的知识指向。
(2)设问没有明确的知识指向,但其中已经“隐含”了具体知识,需要考生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主旨,领会出题意图,准确提取设问主题。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8题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这里考查消费变化对生产的反作用。
2.审题型
要准确生成答案,就必须明确题型是什么。对于反映、说明类题型,考生可以直接指出材料中的现象及其本质;对于原因、依据、意义类题型,则要从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等方面组织答案,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引领的句型表达;对于措施类题型,应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要……”句式去答题。
3.审试题情境
高考主观题一般依托一定的时政情境来考查考生的分析研判能力。考生需了解时政情境,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答题时运用恰当的时政语言。
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9题,该题的设问为“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四会管村’实现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考查的知识为党的领导、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村有机结合;属于说明类、意义类题型;试题情境为村民自治。
二、植根材料,突显契合性
试题答案从哪里来,这是大家都想弄清楚的问题。试题答案一方面要基于教材理论逻辑,另一方面要贴合试题材料。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有序展开的,考生可根据试题材料的逻辑关系、层次、关键句生成答案要点。解读材料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材料的主旨、主要观点,不漏掉知识点。这就需要理顺材料属于何种逻辑关系,是总分、并列、递进还是因果等。
第二步,划分材料层次。材料层次的划分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逻辑关系和标点符号进行分层归纳,从而确定答题层次。
第三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以其作为语言表达的中心。通过关键词索引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这是解读材料的关键。
第四步,找出材料逻辑与教材理论逻辑的“知识结合点”,生成答题要点。这是形成答案的关键。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结构,能对答案生成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材料本身的逻辑结构对答案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39题为例,分步解读材料。
第一步,了解材料结构。试题材料总体上属于总分结构。第一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了解到,“村民自治”是整个材料的主旨。第二段介绍某地对创新村民自治机制的探索,形成了“四会管村”模式。
第二步,划分材料层次。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有一个句号,自成一段,第二段共有七个句号、材料为总分结构。第二段第一句“四会管村”模式为第一层,剩余几句可分为四层。
第三步,找关键词句。本题的关键词句有: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形成“四会管村”模式、村党支部委员会提出、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村民委员会精心组织实施。
第四步,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结合作答。从“村党支部委员会提出要求”反映出坚持党的领导。从“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反映出一方面坚持民主管理,另一方面坚持依法办事。从“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反映出民主决策。从“四会管村”可以体会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优势。从“不到两个半月,378户、10万平方米的旧房全部顺利拆迁完毕”可以分析出村委会办事效率高。整段材料体现出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
透彻分析设问和材料,理清答题思路,是考生主观题获得高分的关键,而这一切都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夯实基础,直面高考
高考试题答案扎根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也不是试题材料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突顯复合能力,即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考查的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生要达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考查的要求就需要扎根教材,夯实基础,提高复合能力。 1.扎根教材,夯实基础
第一步,基础性。采用“八面受敌法”,多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知识,把握知识细节,把书读“厚”。这一方面要深入掌握教材,同一层面知识横向交互融合,不同层面知识纵向融会贯通,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积累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及重大方针政策,形成全面扎实细化的“知识库”。
第二步,综合性。采用“纲举目张法”,建构大单元结构化体系。牢记每课的知识要点,构建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建立各模块的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知识链。
第三步,应用性。检索“知识库”,将从“知识库”中甄选出的相关知识与题目信息相结合,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步,创新性。拓寬视野,关注现实,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2.演绎归纳,生成答案
为什么选用演绎归纳法?
政治试题的答案要点都是理论知识与具体材料的结合(理论逻辑加材料逻辑的结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关系,采用演绎归纳法便于生成答案。
如何演绎?
除了哲学试题需要表述理论逻辑要点再演绎分析,其他试题基本以直接演绎为主。直接演绎就是以具体信息置换抽象理论概念。
演绎的基本方法:概念置换+保留关键词(代入法)。
(1)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38题第二小问为例说明“代入法”
理论逻辑(教材知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材料逻辑:材料第一句“从进博会参展国、成交额可知我国消费的强劲势头”。
运用“代入法”演绎答案要点:把材料中“消费的强劲势头”代入教材知识即可生成答案,即消费的强劲势头,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为例具体说明“保留关键词法”
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为“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认识论知识构建理论逻辑,再结合材料逻辑对各要点进行演绎归纳,才能生成答案。这就需要考生既能完整灵活地提取教材理论知识,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和有用信息,结合材料对选定的理论逻辑要点进行取舍。
理论逻辑(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材料逻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第1版方案较为简单”“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药治疗方案”“第7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
运用“保留关键词法”演绎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类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考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责任编辑 柳 紫)
[关键词]政治主观题;审题方法;答案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44-02
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审题,不能理解政治主观题的出题意图,就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全等现象,因此掌握政治主观题的出题意图非常重要。高考政治主观题由材料和设问组成,因此审题也就是要审材料和设问。审清设问,准确把握答题范围,是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关键;审清材料,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取与设问相关联的有效信息,是答案生成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审设问、审材料、夯实基础、生成答案等方面着手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进行分析。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设问是找准答题方向的前提。对于高考主观题,不同设问,答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1.明确知识限定
通过审设问的知识限定,弄清知识指向和答题要求,以增强答题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答题。设问会指出用某一模块中的某一具体知识点作答,答案指向的知识点明确。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就有明确的知识指向。
(2)设问没有明确的知识指向,但其中已经“隐含”了具体知识,需要考生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主旨,领会出题意图,准确提取设问主题。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8题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这里考查消费变化对生产的反作用。
2.审题型
要准确生成答案,就必须明确题型是什么。对于反映、说明类题型,考生可以直接指出材料中的现象及其本质;对于原因、依据、意义类题型,则要从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等方面组织答案,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引领的句型表达;对于措施类题型,应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要……”句式去答题。
3.审试题情境
高考主观题一般依托一定的时政情境来考查考生的分析研判能力。考生需了解时政情境,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答题时运用恰当的时政语言。
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39题,该题的设问为“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四会管村’实现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考查的知识为党的领导、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村有机结合;属于说明类、意义类题型;试题情境为村民自治。
二、植根材料,突显契合性
试题答案从哪里来,这是大家都想弄清楚的问题。试题答案一方面要基于教材理论逻辑,另一方面要贴合试题材料。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有序展开的,考生可根据试题材料的逻辑关系、层次、关键句生成答案要点。解读材料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材料的主旨、主要观点,不漏掉知识点。这就需要理顺材料属于何种逻辑关系,是总分、并列、递进还是因果等。
第二步,划分材料层次。材料层次的划分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逻辑关系和标点符号进行分层归纳,从而确定答题层次。
第三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以其作为语言表达的中心。通过关键词索引所要考查的知识点,这是解读材料的关键。
第四步,找出材料逻辑与教材理论逻辑的“知识结合点”,生成答题要点。这是形成答案的关键。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结构,能对答案生成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材料本身的逻辑结构对答案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39题为例,分步解读材料。
第一步,了解材料结构。试题材料总体上属于总分结构。第一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了解到,“村民自治”是整个材料的主旨。第二段介绍某地对创新村民自治机制的探索,形成了“四会管村”模式。
第二步,划分材料层次。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有一个句号,自成一段,第二段共有七个句号、材料为总分结构。第二段第一句“四会管村”模式为第一层,剩余几句可分为四层。
第三步,找关键词句。本题的关键词句有: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形成“四会管村”模式、村党支部委员会提出、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村民委员会精心组织实施。
第四步,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结合作答。从“村党支部委员会提出要求”反映出坚持党的领导。从“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反映出一方面坚持民主管理,另一方面坚持依法办事。从“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反映出民主决策。从“四会管村”可以体会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优势。从“不到两个半月,378户、10万平方米的旧房全部顺利拆迁完毕”可以分析出村委会办事效率高。整段材料体现出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
透彻分析设问和材料,理清答题思路,是考生主观题获得高分的关键,而这一切都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夯实基础,直面高考
高考试题答案扎根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也不是试题材料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突顯复合能力,即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考查的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生要达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考查的要求就需要扎根教材,夯实基础,提高复合能力。 1.扎根教材,夯实基础
第一步,基础性。采用“八面受敌法”,多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知识,把握知识细节,把书读“厚”。这一方面要深入掌握教材,同一层面知识横向交互融合,不同层面知识纵向融会贯通,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积累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及重大方针政策,形成全面扎实细化的“知识库”。
第二步,综合性。采用“纲举目张法”,建构大单元结构化体系。牢记每课的知识要点,构建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建立各模块的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知识链。
第三步,应用性。检索“知识库”,将从“知识库”中甄选出的相关知识与题目信息相结合,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步,创新性。拓寬视野,关注现实,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2.演绎归纳,生成答案
为什么选用演绎归纳法?
政治试题的答案要点都是理论知识与具体材料的结合(理论逻辑加材料逻辑的结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关系,采用演绎归纳法便于生成答案。
如何演绎?
除了哲学试题需要表述理论逻辑要点再演绎分析,其他试题基本以直接演绎为主。直接演绎就是以具体信息置换抽象理论概念。
演绎的基本方法:概念置换+保留关键词(代入法)。
(1)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38题第二小问为例说明“代入法”
理论逻辑(教材知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材料逻辑:材料第一句“从进博会参展国、成交额可知我国消费的强劲势头”。
运用“代入法”演绎答案要点:把材料中“消费的强劲势头”代入教材知识即可生成答案,即消费的强劲势头,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现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为例具体说明“保留关键词法”
全国Ⅰ卷第40题第一小问为“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认识论知识构建理论逻辑,再结合材料逻辑对各要点进行演绎归纳,才能生成答案。这就需要考生既能完整灵活地提取教材理论知识,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和有用信息,结合材料对选定的理论逻辑要点进行取舍。
理论逻辑(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材料逻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第1版方案较为简单”“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药治疗方案”“第7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
运用“保留关键词法”演绎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类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考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