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是国内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也是众多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本刊邀请了几位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同大家进行业务交流,挖掘获奖背后的故事,看好新闻是如何出炉的。以期引起同仁的研究兴趣。
2012年12月23日至25日,新华社连续3天对外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组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新闻人物的特稿共7篇,以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配图片向海外播发,被海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权威专家称其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同时,这组稿件还成为一次“传播事件”,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纷纷发表评论,对其在中国高层政治人物报道方面的“破冰”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地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对增加中国政治透明度有重要意义,是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施政新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宣部《新闻阅评》专门刊文指出:“这是一组非常成功的重大题材外宣报道,是对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
可以说,这是一次主动设置议题、打通国内国外舆论场的成功案例,也是一次打通传统舆论场和新兴舆论场并同步对两个舆论场进行有效引导的成功案例,同时还是获得媒体同行高度赞扬、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在新闻报道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
抓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机遇
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一种很特殊的新闻样式,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的一个传统品牌。新华社最早的领导人人物特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介绍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人物特写,就是由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新华社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分别对外播发了新产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组稿,受到外媒高度关注。十六大、十七大时,新华社也提前准备了稿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稿件最终未能发出,留下遗憾。
在全新的传媒格局和舆论环境下,采写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新华社深化十八大对外报道的重要机遇,也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新华社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批准。
事实上,在十八大之前,境外媒体的各种猜测性报道接二连三,如何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诞生之际,通过报道来展示中国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形象,进而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务实、透明的新形象,这既是迫切需要,更是重要使命,而且还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好时机。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采写此类稿件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但新华社领导在会前3个月部署这项报道时就明确提出要精心准备、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可以说,特稿从决策到稿件产生的每一具体步骤,都体现了新华社领导和相关编辑部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是新华社敢于碰硬、敢为人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然,稿件能成功播发,本身就蕴含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明、开放的作风。
“写实、写精、写活、写新”
这组人物特稿的采编时程长达5个多月,新华社有数十人参与,并对稿件进行了数十次修改。其主创团队由新华社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的部门对外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新华社十八大报道领导小组对主创团队提出了“写实、写精、写活、写新”的八字要求。
写实,就是要收集和运用权威、可靠、翔实的素材资料,实事求是地客观陈述,做到事事有依据,句句有出处,处处有考虑。
写精,就是要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参考借鉴国内外人物特写精品的表现手法,以海外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我国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施政风格和个人魅力风采。
写活,就是避免履历式、程式化的写法,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体现感染力的手法、富于人情味的细节进行写作,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写新,就是要在充分借鉴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特别是人物特写报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由于无法采访领导本人或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新华社主创团队进行了广泛而艰难的素材采集工作。关于领导人活动的过往新闻报道,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曾发表过的文章、论文、诗歌和其撰写的书籍,海内外报刊或书籍对领导人所作的报道,都成为主创团队调研关注的重点。领导人曾插队做知青的地方、曾工作过的地方工作人员、曾采访过领导人的记者等等,也都成为主创团队采访的对象。每个成员收集的资料几乎都是厚厚一大摞。更难得和重要的是,在稿件审改过程中,多位领导办公室的同志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素材。
在写作上,主创团队也进行了多番创新。一是不再按以往惯用的时间顺序,而是由近及远、由工作及外延、由本人及他人,强化新闻由头,突出最新事项;二是更多地按主题需要来组织材料,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地按履历地域来排序;三是根据外媒关切,巧妙回应,有针对性地做文章,或澄清一些误传误解,或打消一些顾虑担忧;四是与领导人将来可能的分工隐含呼应,使领导人过去的从政经历和未来工作有所“观照”。
突破篇幅让领导人个人信息空前释放
新华社的这组人物特稿,7篇中文稿的总字数近4万字,其中习近平稿15355字,李克强稿7757字,其他5位领导人的稿件都在3000多字。而以前新华社所播发的有关领导人人物特写的字数,一般是2000多字,最长的一篇是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稿,全文约4000字。
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大家曾专门就篇幅问题进行过讨论。不少人认为,像领导人人物特写这样的稿件,篇幅不是问题,关键是内容。习近平稿从4000多字的初稿到6000多字、8000多字、12000多字、13000多字的修改稿,最后到15000多字的播发稿,篇幅虽然不断扩大,但内容也是不断丰富,是领导人个人信息的空前释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家庭生活部分的篇幅,竟达2000多字,这是从来不敢想象的。以前新华社所发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关于家庭生活部分大多只有简单一两句话。这次从媒体和受众广泛关注领导人家庭生活的情况来看,这种操作是成功的。如果没有篇幅的突破,就不会有内容的突破。后来我们在播发时将以前一直沿用的“人物特写”改成“人物特稿”,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还有,这组人物特稿的发稿时间,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第39天。而以前,都是在领导人当选的当天发稿。尽管这个发稿时机,是“好事多磨”磨出来的。但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当天发稿,只能描述任前部分。履新一段时间后再发稿,能更准确、更及时地阐述领导人最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而这更引人关注。像这次稿中首次披露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位一体”的具体阐述,就被不少海内外媒体突出刊用。实际上,一些外媒也曾尝试过在新的领导人执政一段时间后再做人物特稿。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写过上任百日后的奥巴马。
突破刊播范围,“出口转内销”争先恐后
长期以来,新华社所做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只能对海外播发。最近一次是2008年关于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稿,英文稿对外播发,可上网,但中文稿只能对外播发,不能上网。这次,我们虽然也积极争取中文上网,但后来考虑到种种因素,仍维持惯例,中文稿不上网。
不料,“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特区报》,以他们20年前大胆刊发记叙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著名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勇气,突破常规,在全国率先刊用新华社这组仅供海外的稿件,而且是罕见地作为头版头条组合并使用5个内版来刊发全部图文。
《深圳特区报》打响了“第一枪”,推倒了“一堵墙”,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和都市媒体就开始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突出展示。在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经授权,新华网等主流网站也开始刊播展示,从而完全突破了原定的刊播范围,形成重大突破。
针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出口转内销”,有观察家用“再也不能犹豫了”来表述国内媒体采用新华社这组对外稿件时的争先恐后。《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长江日报》《新闻晨报》《齐鲁晚报》《三湘都市报》等报纸还都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环球时报》更是罕见地发出社论。
在传播形态上,这组特稿也有许多突破。新华社经营领导人人物特写稿至今已有20年,但还从来没有一次是图文互动的。这次7篇中文文字稿共配发了88张“家庭相册”式的珍贵资料照片,其中习近平23张,李克强15张,其他领导人每人10张。
这些领导人照片,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赢得了广泛好评,图片报道成为整个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字稿大大地增色添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很有人情味,仅家庭生活照就有5张,被海内外受众大加赞叹。
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从这次开始。人民日报微博、新浪头条新闻微博以及新华视点、中国网事等知名微博,纷纷细致摘录、重点推荐,为扩大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组人物特稿能形成这么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急剧地放大了传播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经中央办公厅批准,新华出版社还结集出版《中共高层新阵容》一书,分中英文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重点推荐图书,引起读者关注,产生良好影响。
4000多家媒体刊载,传播效应集聚放大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后,总计被境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其中习近平稿采用上千家次,这是极其罕见的,而且采用的版面、页面、时段等的容量也都非常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之音、彭博新闻社、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世界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拉美通讯社、非洲国家主流报纸等全球媒体,均第一时间大幅采用这组特稿。境外媒体多从中共高层领导人自身的转变和中国政治层面的变革进行解读,正面解读占了“压倒性”多数,关键词包括“温情”“清新”“亲民”“开明”“开放”“透明”“惊喜”“十分罕见”“耳目一新”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指出,新华社连续3天刊发长篇人物特稿,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新任7位常委的成长经历和从政之路,首次披露他们的家庭生活细节,这种做法实为罕见,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但可以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杜绝各种猜测,而且也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直接地了解中共决策者的基本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专家观点说,这是中国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一个序曲,是一种政治的进步。英国BBC网站的报道说,中国领导人让人民更多地了解自己是对人民的尊重。
拉美通讯社消息称,中国不同寻常地公布最高领导人的私生活照片,包括与妻子、女儿和父母的生活照,以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期间的工作照,展现了新领导人倡导的透明化作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是新一届领导人透明化作风的开始。中共领导人将个人和家庭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的必要做法。
港澳台媒体更是大幅刊发报道,并普遍给予积极评价。仅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3家报纸,在圣诞假期的背景下拿出近30个整版进行刊载,这是前所未有的。有的报纸还“搭车上路”,自己添版,以本报记者的所见所闻或补充外围采访,来配合新华社的稿件和图片。一些电视媒体还把新华社所发文字图片制成视频播发。
香港《文汇报》刊文说,中南海这次“史无前例”之举,反映出中共高层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官媒首次披露领导人个人信息,既可正本清源,又可让“政治八卦”不攻自破。香港《成报》文章称,系列特稿打破了以往坚硬的禁忌,将资讯公开的触角延伸到了领导人的个人和家庭,有一种破冰的意义。香港中通社则指出,官方主动公布新一届领导人的经历背景,与一些西方领导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折射出中共高层对西方政治经验的开放心态和学习态度。
专家学者好评如潮称传播模式符合时代需求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以后,也引发国内外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和政治学、传播学专家的广泛好评。评论称,新华社这样的举动,为中共建政以来的第一次。这组特稿是中共新领导层政治新风“立体化”的表现。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效果也很好。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评论说,这是一组很现代和人性化的高层领导的人物报道,细节充满了人情味。“这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表示,领导人信息的公开是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现在社会上对于领导干部的家属存在一些非议,对老百姓来说他们非常神秘,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中,一直要求干部“管住家人,管好身边人”,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公开领导人家庭的相关信息,“这是一种政治进步”。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浦兴祖说:“我对习近平在院子里骑自行车载女儿的照片印象深刻,这说明最高层也在转型。”他坦言他这个年纪的人都没见过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比,反差较大,效果也很好”。他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说,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全球都对中国新的领导层倍加关注,用这种图文并茂的传播形式,境外人士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领导人,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好处。这种传播的改进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表现。
香港时事评论员杜平说,过去很多的信息流到海外以后,然后出口转内销,难免会以讹传讹,对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领导集体,甚至于对整个中国的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次公布了领导人的很多信息,非常值得赞赏。
领导人的外宣意识助推国际传播力
作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主创人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外宣意识和开明作风,就不会有这组稿件的诞生,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舆论反响。领导人的开放和求新意识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这为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大家认为,这组人物特稿能发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直接反映了领导人的开明作风和外宣意识。而且,特稿未能在十八届一中全会这个“第一落点”及时播发,其实是与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有关。这组稿件从2012年10月初基本成稿到12月底最后播发,经历了近3个月的修改过程,有的稿件是多次推倒重来。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内容更加充实准确、细节更加丰富感人、外宣针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对境外媒体来说,这组特稿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无疑是被披露的领导人罕见的家庭信息和生活细节。其实,在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媒体介绍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是家常便饭。奥巴马刚就任时,媒体就热炒过他的童年经历;野田佳彦刚当首相时,“泥鳅首相”的恋爱故事也被详细曝光。奥巴马童年时的私人照片、打篮球、和同事开玩笑等照片,普京钓鱼、骑马、打猎等生活照,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在现代政治中,政治家的魅力和威信不仅源于其政治理念和工作能力,也能从其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个人爱好和性格显现,奥巴马和普京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型。我们的新一届领导人显然也明白,透明化的作风和开放的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现代社会也更接受有血有肉的政治家。
在习近平同志的人物特稿中,有很多生活细节都是首次披露。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由领导同志本人审定的。尤其是所配的23张照片,除三四张是公开发表过的之外,其他都是领导人主动“放料”,首次曝光。这些照片的选择,本身也显示出领导人强烈的外宣意识。从摄影专业角度看,这些照片构图、色彩不一定很好,但都很朴实亲切,像从普通人的家庭影集中抽出来的,传播效果非常理想。
成功实践后的启示与新篇
在这次人物特稿的采编实践中,我们也有不少缺憾,走过不少曲折,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在国际传播中要打造高端产品。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要坚持高端策划,推出高端产品。在产业链上,只有高端产品才能带来高额回报,树立口碑、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要加强高层人物报道研究和探索。本次报道在报道领域、写作手法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也必须看到,对领导同志报道的研究和跟踪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不应仓促上阵,缺少积累和准备。
(三)要体现对外报道风格。既然人物特稿主要是国际传播,受众主要是海外读者,那么我们稿件的写作文风、叙事方式等,就要尽量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此组稿件,有些语言风格仍有改进空间。
(四)要有长远规划。有外媒议论,新华社这样的人物特稿,是一次性做法还是常态化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如何把领导人的人物特稿报道更推进一步。
从这次采编实践来看,领导人思想解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今后的报道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经过“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成功实践,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又成功推出了领导人人物特稿的新篇——新任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系列人物特稿10篇,成为对我国领导人形象进行国际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特别是在稿件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更多的重视。可喜的还有,2013年两会一改往常领导人人物特稿“无人做”“不敢做”的情形,不少海外中文媒体、国内市场化媒体和主流媒体都各有重点地推出了自己的领导人人物特稿。《瞭望东方周刊》推出长篇特稿《大国新总理成长史》、中新社推出《解读李克强》,凤凰网推出“中国梦之队”人物系列专题,搜狐网推出“领袖与人民”系列特稿,等等,形成一种互相竞争、别开生面的局面。
2013年10月,一则大胆使用领导人卡通形象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又在网上爆红。专家称这是对领导人形象塑造的又一突破,“十八大后中国领导人在应对社会变迁和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应用政治传播的宣传技巧”。
由此可见,领导人的开明推动了我们媒体的报道,给媒体带来了报道领域和报道模式的新变化。而媒体报道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报道的拓展和深化。接下来,创新将是我们加强传播力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施政新风下、在传播新局中,我们媒体不能再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领导人人物报道才能不断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新华社)
编校:董方晓
2012年12月23日至25日,新华社连续3天对外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组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新闻人物的特稿共7篇,以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配图片向海外播发,被海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权威专家称其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同时,这组稿件还成为一次“传播事件”,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纷纷发表评论,对其在中国高层政治人物报道方面的“破冰”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地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对增加中国政治透明度有重要意义,是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施政新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宣部《新闻阅评》专门刊文指出:“这是一组非常成功的重大题材外宣报道,是对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
可以说,这是一次主动设置议题、打通国内国外舆论场的成功案例,也是一次打通传统舆论场和新兴舆论场并同步对两个舆论场进行有效引导的成功案例,同时还是获得媒体同行高度赞扬、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在新闻报道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
抓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机遇
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一种很特殊的新闻样式,也是新华社对外报道的一个传统品牌。新华社最早的领导人人物特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介绍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人物特写,就是由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新华社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分别对外播发了新产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组稿,受到外媒高度关注。十六大、十七大时,新华社也提前准备了稿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稿件最终未能发出,留下遗憾。
在全新的传媒格局和舆论环境下,采写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的人物特写,是新华社深化十八大对外报道的重要机遇,也是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新华社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批准。
事实上,在十八大之前,境外媒体的各种猜测性报道接二连三,如何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诞生之际,通过报道来展示中国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形象,进而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务实、透明的新形象,这既是迫切需要,更是重要使命,而且还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好时机。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采写此类稿件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但新华社领导在会前3个月部署这项报道时就明确提出要精心准备、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可以说,特稿从决策到稿件产生的每一具体步骤,都体现了新华社领导和相关编辑部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是新华社敢于碰硬、敢为人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然,稿件能成功播发,本身就蕴含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明、开放的作风。
“写实、写精、写活、写新”
这组人物特稿的采编时程长达5个多月,新华社有数十人参与,并对稿件进行了数十次修改。其主创团队由新华社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的部门对外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新华社十八大报道领导小组对主创团队提出了“写实、写精、写活、写新”的八字要求。
写实,就是要收集和运用权威、可靠、翔实的素材资料,实事求是地客观陈述,做到事事有依据,句句有出处,处处有考虑。
写精,就是要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参考借鉴国内外人物特写精品的表现手法,以海外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我国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施政风格和个人魅力风采。
写活,就是避免履历式、程式化的写法,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体现感染力的手法、富于人情味的细节进行写作,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写新,就是要在充分借鉴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报道特别是人物特写报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由于无法采访领导本人或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新华社主创团队进行了广泛而艰难的素材采集工作。关于领导人活动的过往新闻报道,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曾发表过的文章、论文、诗歌和其撰写的书籍,海内外报刊或书籍对领导人所作的报道,都成为主创团队调研关注的重点。领导人曾插队做知青的地方、曾工作过的地方工作人员、曾采访过领导人的记者等等,也都成为主创团队采访的对象。每个成员收集的资料几乎都是厚厚一大摞。更难得和重要的是,在稿件审改过程中,多位领导办公室的同志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素材。
在写作上,主创团队也进行了多番创新。一是不再按以往惯用的时间顺序,而是由近及远、由工作及外延、由本人及他人,强化新闻由头,突出最新事项;二是更多地按主题需要来组织材料,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地按履历地域来排序;三是根据外媒关切,巧妙回应,有针对性地做文章,或澄清一些误传误解,或打消一些顾虑担忧;四是与领导人将来可能的分工隐含呼应,使领导人过去的从政经历和未来工作有所“观照”。
突破篇幅让领导人个人信息空前释放
新华社的这组人物特稿,7篇中文稿的总字数近4万字,其中习近平稿15355字,李克强稿7757字,其他5位领导人的稿件都在3000多字。而以前新华社所播发的有关领导人人物特写的字数,一般是2000多字,最长的一篇是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稿,全文约4000字。
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大家曾专门就篇幅问题进行过讨论。不少人认为,像领导人人物特写这样的稿件,篇幅不是问题,关键是内容。习近平稿从4000多字的初稿到6000多字、8000多字、12000多字、13000多字的修改稿,最后到15000多字的播发稿,篇幅虽然不断扩大,但内容也是不断丰富,是领导人个人信息的空前释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家庭生活部分的篇幅,竟达2000多字,这是从来不敢想象的。以前新华社所发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关于家庭生活部分大多只有简单一两句话。这次从媒体和受众广泛关注领导人家庭生活的情况来看,这种操作是成功的。如果没有篇幅的突破,就不会有内容的突破。后来我们在播发时将以前一直沿用的“人物特写”改成“人物特稿”,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还有,这组人物特稿的发稿时间,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第39天。而以前,都是在领导人当选的当天发稿。尽管这个发稿时机,是“好事多磨”磨出来的。但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当天发稿,只能描述任前部分。履新一段时间后再发稿,能更准确、更及时地阐述领导人最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而这更引人关注。像这次稿中首次披露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位一体”的具体阐述,就被不少海内外媒体突出刊用。实际上,一些外媒也曾尝试过在新的领导人执政一段时间后再做人物特稿。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写过上任百日后的奥巴马。
突破刊播范围,“出口转内销”争先恐后
长期以来,新华社所做的领导人人物特写稿,只能对海外播发。最近一次是2008年关于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领导人的人物特写稿,英文稿对外播发,可上网,但中文稿只能对外播发,不能上网。这次,我们虽然也积极争取中文上网,但后来考虑到种种因素,仍维持惯例,中文稿不上网。
不料,“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特区报》,以他们20年前大胆刊发记叙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著名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勇气,突破常规,在全国率先刊用新华社这组仅供海外的稿件,而且是罕见地作为头版头条组合并使用5个内版来刊发全部图文。
《深圳特区报》打响了“第一枪”,推倒了“一堵墙”,国内主要商业网站和都市媒体就开始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突出展示。在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经授权,新华网等主流网站也开始刊播展示,从而完全突破了原定的刊播范围,形成重大突破。
针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出口转内销”,有观察家用“再也不能犹豫了”来表述国内媒体采用新华社这组对外稿件时的争先恐后。《南方周末》《第一财经日报》《长江日报》《新闻晨报》《齐鲁晚报》《三湘都市报》等报纸还都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环球时报》更是罕见地发出社论。
在传播形态上,这组特稿也有许多突破。新华社经营领导人人物特写稿至今已有20年,但还从来没有一次是图文互动的。这次7篇中文文字稿共配发了88张“家庭相册”式的珍贵资料照片,其中习近平23张,李克强15张,其他领导人每人10张。
这些领导人照片,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赢得了广泛好评,图片报道成为整个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字稿大大地增色添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很有人情味,仅家庭生活照就有5张,被海内外受众大加赞叹。
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从这次开始。人民日报微博、新浪头条新闻微博以及新华视点、中国网事等知名微博,纷纷细致摘录、重点推荐,为扩大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组人物特稿能形成这么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急剧地放大了传播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经中央办公厅批准,新华出版社还结集出版《中共高层新阵容》一书,分中英文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重点推荐图书,引起读者关注,产生良好影响。
4000多家媒体刊载,传播效应集聚放大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后,总计被境内外4000多家次媒体刊载,其中习近平稿采用上千家次,这是极其罕见的,而且采用的版面、页面、时段等的容量也都非常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之音、彭博新闻社、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世界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拉美通讯社、非洲国家主流报纸等全球媒体,均第一时间大幅采用这组特稿。境外媒体多从中共高层领导人自身的转变和中国政治层面的变革进行解读,正面解读占了“压倒性”多数,关键词包括“温情”“清新”“亲民”“开明”“开放”“透明”“惊喜”“十分罕见”“耳目一新”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指出,新华社连续3天刊发长篇人物特稿,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新任7位常委的成长经历和从政之路,首次披露他们的家庭生活细节,这种做法实为罕见,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但可以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杜绝各种猜测,而且也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直接地了解中共决策者的基本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专家观点说,这是中国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一个序曲,是一种政治的进步。英国BBC网站的报道说,中国领导人让人民更多地了解自己是对人民的尊重。
拉美通讯社消息称,中国不同寻常地公布最高领导人的私生活照片,包括与妻子、女儿和父母的生活照,以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期间的工作照,展现了新领导人倡导的透明化作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是新一届领导人透明化作风的开始。中共领导人将个人和家庭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的必要做法。
港澳台媒体更是大幅刊发报道,并普遍给予积极评价。仅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3家报纸,在圣诞假期的背景下拿出近30个整版进行刊载,这是前所未有的。有的报纸还“搭车上路”,自己添版,以本报记者的所见所闻或补充外围采访,来配合新华社的稿件和图片。一些电视媒体还把新华社所发文字图片制成视频播发。
香港《文汇报》刊文说,中南海这次“史无前例”之举,反映出中共高层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官媒首次披露领导人个人信息,既可正本清源,又可让“政治八卦”不攻自破。香港《成报》文章称,系列特稿打破了以往坚硬的禁忌,将资讯公开的触角延伸到了领导人的个人和家庭,有一种破冰的意义。香港中通社则指出,官方主动公布新一届领导人的经历背景,与一些西方领导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折射出中共高层对西方政治经验的开放心态和学习态度。
专家学者好评如潮称传播模式符合时代需求
“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播发以后,也引发国内外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和政治学、传播学专家的广泛好评。评论称,新华社这样的举动,为中共建政以来的第一次。这组特稿是中共新领导层政治新风“立体化”的表现。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效果也很好。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评论说,这是一组很现代和人性化的高层领导的人物报道,细节充满了人情味。“这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表示,领导人信息的公开是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现在社会上对于领导干部的家属存在一些非议,对老百姓来说他们非常神秘,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中,一直要求干部“管住家人,管好身边人”,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公开领导人家庭的相关信息,“这是一种政治进步”。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浦兴祖说:“我对习近平在院子里骑自行车载女儿的照片印象深刻,这说明最高层也在转型。”他坦言他这个年纪的人都没见过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比,反差较大,效果也很好”。他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说,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全球都对中国新的领导层倍加关注,用这种图文并茂的传播形式,境外人士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领导人,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好处。这种传播的改进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表现。
香港时事评论员杜平说,过去很多的信息流到海外以后,然后出口转内销,难免会以讹传讹,对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领导集体,甚至于对整个中国的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次公布了领导人的很多信息,非常值得赞赏。
领导人的外宣意识助推国际传播力
作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主创人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外宣意识和开明作风,就不会有这组稿件的诞生,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舆论反响。领导人的开放和求新意识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这为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大家认为,这组人物特稿能发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直接反映了领导人的开明作风和外宣意识。而且,特稿未能在十八届一中全会这个“第一落点”及时播发,其实是与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有关。这组稿件从2012年10月初基本成稿到12月底最后播发,经历了近3个月的修改过程,有的稿件是多次推倒重来。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内容更加充实准确、细节更加丰富感人、外宣针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对境外媒体来说,这组特稿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无疑是被披露的领导人罕见的家庭信息和生活细节。其实,在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媒体介绍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是家常便饭。奥巴马刚就任时,媒体就热炒过他的童年经历;野田佳彦刚当首相时,“泥鳅首相”的恋爱故事也被详细曝光。奥巴马童年时的私人照片、打篮球、和同事开玩笑等照片,普京钓鱼、骑马、打猎等生活照,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在现代政治中,政治家的魅力和威信不仅源于其政治理念和工作能力,也能从其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个人爱好和性格显现,奥巴马和普京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型。我们的新一届领导人显然也明白,透明化的作风和开放的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现代社会也更接受有血有肉的政治家。
在习近平同志的人物特稿中,有很多生活细节都是首次披露。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由领导同志本人审定的。尤其是所配的23张照片,除三四张是公开发表过的之外,其他都是领导人主动“放料”,首次曝光。这些照片的选择,本身也显示出领导人强烈的外宣意识。从摄影专业角度看,这些照片构图、色彩不一定很好,但都很朴实亲切,像从普通人的家庭影集中抽出来的,传播效果非常理想。
成功实践后的启示与新篇
在这次人物特稿的采编实践中,我们也有不少缺憾,走过不少曲折,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在国际传播中要打造高端产品。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要坚持高端策划,推出高端产品。在产业链上,只有高端产品才能带来高额回报,树立口碑、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要加强高层人物报道研究和探索。本次报道在报道领域、写作手法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也必须看到,对领导同志报道的研究和跟踪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不应仓促上阵,缺少积累和准备。
(三)要体现对外报道风格。既然人物特稿主要是国际传播,受众主要是海外读者,那么我们稿件的写作文风、叙事方式等,就要尽量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此组稿件,有些语言风格仍有改进空间。
(四)要有长远规划。有外媒议论,新华社这样的人物特稿,是一次性做法还是常态化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如何把领导人的人物特稿报道更推进一步。
从这次采编实践来看,领导人思想解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今后的报道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经过“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的成功实践,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又成功推出了领导人人物特稿的新篇——新任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系列人物特稿10篇,成为对我国领导人形象进行国际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特别是在稿件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更多的重视。可喜的还有,2013年两会一改往常领导人人物特稿“无人做”“不敢做”的情形,不少海外中文媒体、国内市场化媒体和主流媒体都各有重点地推出了自己的领导人人物特稿。《瞭望东方周刊》推出长篇特稿《大国新总理成长史》、中新社推出《解读李克强》,凤凰网推出“中国梦之队”人物系列专题,搜狐网推出“领袖与人民”系列特稿,等等,形成一种互相竞争、别开生面的局面。
2013年10月,一则大胆使用领导人卡通形象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又在网上爆红。专家称这是对领导人形象塑造的又一突破,“十八大后中国领导人在应对社会变迁和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应用政治传播的宣传技巧”。
由此可见,领导人的开明推动了我们媒体的报道,给媒体带来了报道领域和报道模式的新变化。而媒体报道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报道的拓展和深化。接下来,创新将是我们加强传播力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施政新风下、在传播新局中,我们媒体不能再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领导人人物报道才能不断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新华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