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有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形象解释。它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同样的意义。父母心情好,话语就动听,语气也温和;孩子听着舒服,情绪就不错,自然愿意合作;孩子愿意合作,父母管教更省心省力,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好。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这样。
正与负,差别在哪
孩子是否愿意合作,关键在于父母输出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强迫教育是最常见的负能量传统做法里,管教孩子无非责骂训斥,甚至暴力管教,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到羞辱、恐惧、失败。因为家长相信,孩子产生这些糟糕的感觉后,就会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可是实际上,这么做常常得不偿失,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中充满了负能量。
比如,孩子早晨赖床不起来,我们板着脸,催促、责骂、威胁,描绘迟到了会有怎样的后果等等,孩子最终虽然起床了,但我们的负能量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会感觉很委屈和受伤害,一早上甚至一整天的心情都被破坏了。
正能量不同,它带来的是快乐孩子不愿意起床?那就算了,干脆跟他玩个游戏。“我看见窗外的树枝跟你招手呢!”你可以这么开始,然后模仿树枝的语调跟孩子对话,跟他开玩笑。孩子会因为好奇,顿时就来了精神,开始跟“树枝”对起话来。等他玩得高兴后,你再来上一句“快起来找树枝玩吧”,基本上所有孩子都会乐颠颠地爬起身来。
我们以前喜欢说“寓教于乐”,认为习惯的培养、行为的改善,一切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寓教于乐。为什么?
因为你越能让孩子感受到乐趣,孩子越愿意合作。抛开“引导”“教育”的念头,始终以好心情面对孩子,孩子更容易被你改变。
由负而正的转换开关
前些天,我家的保姆辞职了。
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我又已经习惯家里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所以那些天,每次下班回家,我都不停地干活。
很快我发现,我跟孩子的沟通开始变得困难。我也尽量努力表达我的爱,也抱她、亲她,抽空跟她互动,但是效果不明显,中间总感觉隔着什么东西,我使再大的劲,也难以真正够得到她。
这是为什么呢?
症结就在于:长长的工作表让人焦虑,理性阻扰了情绪释放。在单位里,我们处于工作状态,回到家,反倒变成了战斗状态。除了工作,还要应付孩子和各种家务,满脑子都是紧张议程:给他洗手准备吃饭、吃完饭后要看什么书、孩子看书的时候我要干哪些家务、9点前一定要睡觉、单位的活儿还没干完……
这时的我们,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而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机器。所有的事情都按程序运转。一旁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自然释放的爱,顶多是几句例行公事的敷衍,怎么会不怀疑你的诚意?而疑惧,正是亲子间常见的负能量之一。
如果你把理性开关断掉一会儿,情况马上不同。回家后,当孩子走过来时,尽情投入,积极呼应。忘掉地上洒落的玩具,忘掉满篮子的脏衣服,甚至忘掉明天的工作。家里脏一点乱一点没关系,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去那个童话般可爱的世界里驻足一会儿。在那里,你的心会变软变暖,你的万千种感知触角会统统开启,你身体里的那个小孩会被唤醒。
那时,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里面除了温馨,喜爱,还有相互信赖。
乐商是个关键词
你是个有趣的人吗?还是一个闷蛋?
看到一个破灯笼,你会拿下来往头上一戴,做个搞怪动作,博孩子一笑?还是根本就没有玩乐的念头,甚至孩子要戴,你也责骂和制止?
孩子不小心泼了一点水在你身上,你是顺势泼回去,跟孩子玩打水仗,还是责备孩子不小心?
优秀的父母都不是威严的人,而是好玩有趣的人。他们心态良好,天性乐观。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让身边的人感觉轻松和快乐。看起来,这跟管教孩子无关;实际上关联在于,有趣的家长更容易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互相信任。这是亲子沟通的基础,是父母施展影响力的前提。
父母有趣,孩子也容易变得有趣。在充满欢笑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能在日常生活和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资源,从而养成活泼、豁达、幽默等诸多高“乐商”的性格特征。所以,如果你我能拂去种种无足轻重的琐碎和烦恼,释放本性中的喜悦,孩子就会受到感染,最终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的孩子,比起一个闷声不响、面容阴郁,整天躲在角落里不理人的小独角兽,总是更好教育一些。
倘若我不够积极,像别的妈妈那样回应孩子:“那你想玩什么?”
孩子听了一定会失望透顶。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形象解释。它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同样的意义。父母心情好,话语就动听,语气也温和;孩子听着舒服,情绪就不错,自然愿意合作;孩子愿意合作,父母管教更省心省力,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好。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这样。
正与负,差别在哪
孩子是否愿意合作,关键在于父母输出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强迫教育是最常见的负能量传统做法里,管教孩子无非责骂训斥,甚至暴力管教,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到羞辱、恐惧、失败。因为家长相信,孩子产生这些糟糕的感觉后,就会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可是实际上,这么做常常得不偿失,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中充满了负能量。
比如,孩子早晨赖床不起来,我们板着脸,催促、责骂、威胁,描绘迟到了会有怎样的后果等等,孩子最终虽然起床了,但我们的负能量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会感觉很委屈和受伤害,一早上甚至一整天的心情都被破坏了。
正能量不同,它带来的是快乐孩子不愿意起床?那就算了,干脆跟他玩个游戏。“我看见窗外的树枝跟你招手呢!”你可以这么开始,然后模仿树枝的语调跟孩子对话,跟他开玩笑。孩子会因为好奇,顿时就来了精神,开始跟“树枝”对起话来。等他玩得高兴后,你再来上一句“快起来找树枝玩吧”,基本上所有孩子都会乐颠颠地爬起身来。
我们以前喜欢说“寓教于乐”,认为习惯的培养、行为的改善,一切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寓教于乐。为什么?
因为你越能让孩子感受到乐趣,孩子越愿意合作。抛开“引导”“教育”的念头,始终以好心情面对孩子,孩子更容易被你改变。
由负而正的转换开关
前些天,我家的保姆辞职了。
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我又已经习惯家里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所以那些天,每次下班回家,我都不停地干活。
很快我发现,我跟孩子的沟通开始变得困难。我也尽量努力表达我的爱,也抱她、亲她,抽空跟她互动,但是效果不明显,中间总感觉隔着什么东西,我使再大的劲,也难以真正够得到她。
这是为什么呢?
症结就在于:长长的工作表让人焦虑,理性阻扰了情绪释放。在单位里,我们处于工作状态,回到家,反倒变成了战斗状态。除了工作,还要应付孩子和各种家务,满脑子都是紧张议程:给他洗手准备吃饭、吃完饭后要看什么书、孩子看书的时候我要干哪些家务、9点前一定要睡觉、单位的活儿还没干完……
这时的我们,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而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机器。所有的事情都按程序运转。一旁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自然释放的爱,顶多是几句例行公事的敷衍,怎么会不怀疑你的诚意?而疑惧,正是亲子间常见的负能量之一。
如果你把理性开关断掉一会儿,情况马上不同。回家后,当孩子走过来时,尽情投入,积极呼应。忘掉地上洒落的玩具,忘掉满篮子的脏衣服,甚至忘掉明天的工作。家里脏一点乱一点没关系,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去那个童话般可爱的世界里驻足一会儿。在那里,你的心会变软变暖,你的万千种感知触角会统统开启,你身体里的那个小孩会被唤醒。
那时,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里面除了温馨,喜爱,还有相互信赖。
乐商是个关键词
你是个有趣的人吗?还是一个闷蛋?
看到一个破灯笼,你会拿下来往头上一戴,做个搞怪动作,博孩子一笑?还是根本就没有玩乐的念头,甚至孩子要戴,你也责骂和制止?
孩子不小心泼了一点水在你身上,你是顺势泼回去,跟孩子玩打水仗,还是责备孩子不小心?
优秀的父母都不是威严的人,而是好玩有趣的人。他们心态良好,天性乐观。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让身边的人感觉轻松和快乐。看起来,这跟管教孩子无关;实际上关联在于,有趣的家长更容易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互相信任。这是亲子沟通的基础,是父母施展影响力的前提。
父母有趣,孩子也容易变得有趣。在充满欢笑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能在日常生活和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资源,从而养成活泼、豁达、幽默等诸多高“乐商”的性格特征。所以,如果你我能拂去种种无足轻重的琐碎和烦恼,释放本性中的喜悦,孩子就会受到感染,最终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的孩子,比起一个闷声不响、面容阴郁,整天躲在角落里不理人的小独角兽,总是更好教育一些。
倘若我不够积极,像别的妈妈那样回应孩子:“那你想玩什么?”
孩子听了一定会失望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