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但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要么内容大致雷同,枯燥单调;要么语言干涩,缺乏色彩,全无青春气息;要么所叙事情所引话语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从改变命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命题应启发学生去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
1.要注重命题新颖性,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初一命题:《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命题:《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命题:《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再如,《20年后回故乡》、《假如我是××》这类题目就能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2.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就一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一是新、奇、活、趣;二是难易适度;三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四是具有导向性。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可见,在作文训练中,文题拟得好,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从改变立意入手,选择独特的视角
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做斗争,则就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再如平常我们赞美牛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驯服善良无私奉献”的实干家。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牛是“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只知干活的工具”,是“任人摆布,供人驱使,没有自由的奴隶”,“它的无私、驯服,只是鞭子下的‘战果’,何颂之有?”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强迫之下的劳作能算“无私”?一味的驯服哪来个性?又如,在写《愚公移山》读后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愚公提出质疑,对“愚公移山”行为是否可取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精神可嘉,行为不妥,我们不可学之”。这就是一个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这样,学生的习作就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从拓展题材入手,引导学生写实
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从谋篇布局入手,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欲扬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地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即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通幽法,即材料的组织,事物的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从“巧”中得出新思路。
一、从改变命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命题应启发学生去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
1.要注重命题新颖性,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初一命题:《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命题:《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命题:《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再如,《20年后回故乡》、《假如我是××》这类题目就能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2.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就一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一是新、奇、活、趣;二是难易适度;三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四是具有导向性。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可见,在作文训练中,文题拟得好,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从改变立意入手,选择独特的视角
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做斗争,则就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再如平常我们赞美牛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驯服善良无私奉献”的实干家。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牛是“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只知干活的工具”,是“任人摆布,供人驱使,没有自由的奴隶”,“它的无私、驯服,只是鞭子下的‘战果’,何颂之有?”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强迫之下的劳作能算“无私”?一味的驯服哪来个性?又如,在写《愚公移山》读后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愚公提出质疑,对“愚公移山”行为是否可取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精神可嘉,行为不妥,我们不可学之”。这就是一个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这样,学生的习作就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从拓展题材入手,引导学生写实
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从谋篇布局入手,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欲扬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地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即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通幽法,即材料的组织,事物的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从“巧”中得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