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完五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暖流》,像以往一样,我把听写本发给学生,说:“老师先给大家一分钟复习生字新词。”学生很快翻开了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生字新词读了一遍,有的甚至只是看了一遍,便胸有成竹地拿着笔等老师来报生字新词。可我却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生字新词默写在听写本上。”话音刚落,同学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便写了起来,但很快就陷入了思考中,因为他们明明知道还有好几个生字新词没写,却又想不出是哪几个。默写结果,课文中的八个生字新词,大多数学生只写出了六七个,有的甚至只写出了二三个。只有少数学生能把所有生字新词写出来,而按着生字表顺序写的一个没有。
这个结果正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正是我要把以往的“聽写生字”改为“默写生字”的原因所在。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以及课文学习中总存在着一丝浮躁心理,他们在阅读中往往是心不在焉、浮光掠影式的,不能专注地、用心地去体会和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拿复习生字来说,他们只是用嘴读一遍或用眼睛看一遍,却不能用心去想一想:“这一课,我学了哪几个生字新词?记住了哪几个?”因此叫他们默写时,他们的思维就陷入了困顿之中。而在课堂上,学生也同样总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渐渐地,在学习方法上,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将离他们越来越远,学习的有效性也将无从谈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通过主动探究的积极思维进行有效的学习,我决定从学生学习字词人手,把“听写生字”改为“默写生字”。默完上面第二课后,我向学生宣布:“今后每一课的生字新词不再听写而是默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大有改观,学生在学习生字新词特别是默写前一分钟的复习中变得非常投入,默写的正确率也越来越高。另外,通过默写,还培养了学生对字词的敏感力。在单元复习阶段,我每次在小黑板上出示二十个新词让学生读几遍,大多数学生能全部默下来。学生识记字词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读书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默写生字取得了小成功!它使我忽然想到:教师在教学中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和创新,教学的效果也许就会事半功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认真回顾、审视并反思自己多年来已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并根据“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显得多么重要!
果然如此,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我又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小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性、思维积极性都得到了加强,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是给学生听与写的机会,以养成学生专心听、用心想、快速写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花在朗读、回答、交流等环节上的时间往往偏多,而听和写的机会不多。在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时,我也总按照先朗读再交流的方法进行。虽然有时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交流、回答得也很热闹,但举手的往往就是那几位好学生,而那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课堂上的看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在教学重点词句时,逼着所有学生先拿起笔来,把重点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听写或默写在听课笔记上,并围绕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听和写迫使学生动耳、动脑、动手,使学生一开始就以专注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时,我先叫学生听写“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一句,然后分别找出哪些自然段写“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听了祁黄羊的话,解狐和祁午都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先听再写,先读再说,既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二是改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师生答,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必定是他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而学生善于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更是他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引导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对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会更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的权利往往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老师问、学生答成了教学的常态,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抑制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教师从学生提问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学。如学习《云雀的心愿》,我引导学生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进行提问,学生提出“森林重要在哪里?”“森林对人类有些什么作用?”等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另外,我还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质疑,引导学生提问,并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阅读教学,既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模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老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那套教学思路、教学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但只要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自我发展的理念,多研究学生,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不合理的做法、环节等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结果正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正是我要把以往的“聽写生字”改为“默写生字”的原因所在。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以及课文学习中总存在着一丝浮躁心理,他们在阅读中往往是心不在焉、浮光掠影式的,不能专注地、用心地去体会和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拿复习生字来说,他们只是用嘴读一遍或用眼睛看一遍,却不能用心去想一想:“这一课,我学了哪几个生字新词?记住了哪几个?”因此叫他们默写时,他们的思维就陷入了困顿之中。而在课堂上,学生也同样总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渐渐地,在学习方法上,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将离他们越来越远,学习的有效性也将无从谈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通过主动探究的积极思维进行有效的学习,我决定从学生学习字词人手,把“听写生字”改为“默写生字”。默完上面第二课后,我向学生宣布:“今后每一课的生字新词不再听写而是默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大有改观,学生在学习生字新词特别是默写前一分钟的复习中变得非常投入,默写的正确率也越来越高。另外,通过默写,还培养了学生对字词的敏感力。在单元复习阶段,我每次在小黑板上出示二十个新词让学生读几遍,大多数学生能全部默下来。学生识记字词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读书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默写生字取得了小成功!它使我忽然想到:教师在教学中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和创新,教学的效果也许就会事半功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认真回顾、审视并反思自己多年来已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并根据“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显得多么重要!
果然如此,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我又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小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性、思维积极性都得到了加强,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是给学生听与写的机会,以养成学生专心听、用心想、快速写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花在朗读、回答、交流等环节上的时间往往偏多,而听和写的机会不多。在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时,我也总按照先朗读再交流的方法进行。虽然有时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交流、回答得也很热闹,但举手的往往就是那几位好学生,而那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课堂上的看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在教学重点词句时,逼着所有学生先拿起笔来,把重点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听写或默写在听课笔记上,并围绕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听和写迫使学生动耳、动脑、动手,使学生一开始就以专注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时,我先叫学生听写“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一句,然后分别找出哪些自然段写“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听了祁黄羊的话,解狐和祁午都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先听再写,先读再说,既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二是改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师生答,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必定是他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而学生善于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更是他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引导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对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会更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的权利往往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老师问、学生答成了教学的常态,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抑制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教师从学生提问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学。如学习《云雀的心愿》,我引导学生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进行提问,学生提出“森林重要在哪里?”“森林对人类有些什么作用?”等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另外,我还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质疑,引导学生提问,并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阅读教学,既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僵化模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老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那套教学思路、教学习惯并非一件易事。但只要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自我发展的理念,多研究学生,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不合理的做法、环节等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