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本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厌学心理的表现、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厌学心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167-02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厌学症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1 厌学心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家长片面的评分观、不良的外部环境造成 “厌学”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但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升学率,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开发,不屑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眼中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分数高的是好学生,分数低的是差生。教师对低分学生的苛刻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教师急切的心态使得教师出口无拦,一些过激的话语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卑心理、负疚心理就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普遍地认为,未来社会将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升学考试竞争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一切无从说起。他们无视孩子的自身条件,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孩子施加压力,只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性格发展、能力培养、性情陶冶等, 对孩子抱着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
1.2 小学生家庭作业严重超标,各种培训班挤占学生的自由空间
在教师唯分论教鞭指挥下,为让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许多教师抹杀学生的个性,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违背教学规律,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人。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课间根本没有休息放松的时刻,常常是语文老师走出教室,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数学老师一走,英语老师上场,甩给学生一大堆作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小学生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实际上,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严重超标。他们几乎每天围着作业转,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
1.3 学习兴趣缺乏造成的“厌学”
另外,还有些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差, 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很“笨”, 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没劲”、“不好玩”。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不在这个上面,所以他们学得不好。
1.4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造成“厌学”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有好多学生学习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勤奋,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却总是不见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他们整天疲以应付作业,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的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全凭死记硬背,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结果令人失望。有的学生不会听课,不会抓重点和难点,对老师的讲解很难或不能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造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孩子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2 解决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几点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家庭该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这些学习心理压力,屏弃这些对学生学习发展不利的因素,从而快乐地进行学习、健康自信地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分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因此,家长不应片面强调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发展,应重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尊重和理解孩子,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逆返、厌学等心理障碍。
2.2 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教师和家长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再拿分数来耽误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如今是一个重能力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必须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 ”的死板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避免机械重复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能力的锻炼中去。
作为家长,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绩,要以平常心看孩子的分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送进培训班就能解决问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何在,和孩子一起探讨学习策略。如果盲目地上培训班,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自卑感强烈,心理脆弱,要想激发学习的兴趣,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必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要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摘能到桃子”。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4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4.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乐学,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深刻指出: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教师和父母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四个学习习惯特别要重视:
(1)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因为上课认真听讲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方法。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有许多原因,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分析原因,排除干扰,保证孩子正常的睡眠时间,使孩子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书是孩子读的,作业应该孩子自己做,家长不能越俎代庖,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提前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4)养成认真复习的习惯: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一亦说乎?”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过程中复习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复习要成为平时养成的一种主动的学习习惯。告诉孩子学完新知识要及时复习,最好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
2.4.2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宜。
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宜。近期目标要具体到每周每日的学习,计划指定后,一定要严格遵照计划实施,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做。
其次,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统筹运用时间。告诉学生,学习讲究效率,要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人有一个生物钟,我们要按生物钟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第三,根据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记忆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知识就是靠学生的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巩固,才不会马上遗忘或遗忘得慢。不要使用机械的方法,根据适记的对象,采用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增加记忆的效果。
最后,现代社会信息量大,要教会孩子快速获取信息的本领,用快速学习法获取知识。要指导孩子学会利用电脑,促进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167-02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厌学症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1 厌学心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家长片面的评分观、不良的外部环境造成 “厌学”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但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升学率,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开发,不屑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眼中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分数高的是好学生,分数低的是差生。教师对低分学生的苛刻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教师急切的心态使得教师出口无拦,一些过激的话语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卑心理、负疚心理就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普遍地认为,未来社会将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升学考试竞争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一切无从说起。他们无视孩子的自身条件,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孩子施加压力,只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性格发展、能力培养、性情陶冶等, 对孩子抱着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
1.2 小学生家庭作业严重超标,各种培训班挤占学生的自由空间
在教师唯分论教鞭指挥下,为让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许多教师抹杀学生的个性,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违背教学规律,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人。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课间根本没有休息放松的时刻,常常是语文老师走出教室,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数学老师一走,英语老师上场,甩给学生一大堆作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小学生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实际上,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严重超标。他们几乎每天围着作业转,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
1.3 学习兴趣缺乏造成的“厌学”
另外,还有些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差, 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很“笨”, 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没劲”、“不好玩”。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不在这个上面,所以他们学得不好。
1.4 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造成“厌学”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有好多学生学习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勤奋,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却总是不见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他们整天疲以应付作业,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的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全凭死记硬背,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结果令人失望。有的学生不会听课,不会抓重点和难点,对老师的讲解很难或不能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造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孩子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2 解决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几点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家庭该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这些学习心理压力,屏弃这些对学生学习发展不利的因素,从而快乐地进行学习、健康自信地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分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因此,家长不应片面强调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发展,应重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尊重和理解孩子,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逆返、厌学等心理障碍。
2.2 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教师和家长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再拿分数来耽误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如今是一个重能力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必须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 ”的死板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避免机械重复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能力的锻炼中去。
作为家长,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绩,要以平常心看孩子的分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送进培训班就能解决问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何在,和孩子一起探讨学习策略。如果盲目地上培训班,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自卑感强烈,心理脆弱,要想激发学习的兴趣,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必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要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摘能到桃子”。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4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4.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乐学,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深刻指出: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教师和父母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四个学习习惯特别要重视:
(1)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因为上课认真听讲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方法。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有许多原因,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分析原因,排除干扰,保证孩子正常的睡眠时间,使孩子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书是孩子读的,作业应该孩子自己做,家长不能越俎代庖,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提前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4)养成认真复习的习惯: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一亦说乎?”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过程中复习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复习要成为平时养成的一种主动的学习习惯。告诉孩子学完新知识要及时复习,最好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
2.4.2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宜。
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宜。近期目标要具体到每周每日的学习,计划指定后,一定要严格遵照计划实施,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做。
其次,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统筹运用时间。告诉学生,学习讲究效率,要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人有一个生物钟,我们要按生物钟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第三,根据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记忆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知识就是靠学生的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巩固,才不会马上遗忘或遗忘得慢。不要使用机械的方法,根据适记的对象,采用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增加记忆的效果。
最后,现代社会信息量大,要教会孩子快速获取信息的本领,用快速学习法获取知识。要指导孩子学会利用电脑,促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