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钥匙属于有心人等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钥匙属于有心人
  1847年,17岁的利维·施特劳斯从德国来到美国,投靠在纽约开布店的哥哥。但他的生活并未获得多大改善。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很多人都以此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岁的利维也加入了这股被发财的热浪所驱使的人流之中。然而,只身来到旧金山,看到熙熙攘攘、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便改变了淘金的初衷。他开设了一家销售日用百货的商店,并制作野营用的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他认为:淘金固然能发大财,但毕竟结果未知,也并非每个淘金者都能实现最初的梦想,既然如此,不如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更有把握的事情上。淘金者不远千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自然会有生活需求,那么为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提供生活用品一定会是一桩能赚到钱的好生意。
  一天,利维正扛着一捆帆布往回走,一位淘金工人拦住他说:“朋友,你能不能用这种帆布做一条裤子卖给我?我整天和泥水打交道,普通的裤子不耐穿,只有帆布做的裤子才结实耐磨。”利维听后,灵机一动,一条生财之道马上闪现在他的头脑中。于是,他立即将那位淘金工人带入一家裁缝店,按他的要求做了两条裤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裤。
  由于牛仔裤结实耐磨,很快就成为淘金工人的热门货。就此,利维·施特劳斯开辟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圆了自己的致富梦,并成为著名的牛仔服大王。
  点灯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多数人习惯于盲目从众,追寻别人走过的路。其实,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只是很多人都缺少发现的眼睛,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有时候,像利维一样停下来思考,重新审视形势,换一种思路,也许就能另辟蹊径,最终将会发现,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就在自己身边。
  捷径有时就是一条弯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五角大楼把所有的军用物资购买计划列为保密文件。这可急坏了一些投资家,因为他们都想预测备战计划对股市的影响,这就必须要知道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就在投资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他就是24岁的格林斯潘。别无他法的老板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他去了。
  要知道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翻看相关文件是一条最便捷的路径,但这是不可能的。格林斯潘想到1949年时,军事会议在开听证会的时候召开,没有保密。于是,他开始研究一年来的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知道1950年和1949年美国空军的规模和装备基本一致。他从1949年的记录中了解了每个营的飞机数量、新战斗机型号、后备战斗机数量,然后预计损耗量,继而大致预测出每个型号战斗机的需求量。
  然后,格林斯潘又找来各种飞机制造厂的技术报告和工程手册,克服重重困难后,他终于弄清了每个型号的战斗机需要多少铝、铜和钢材等原材料,然后根据战斗机的需求量,算出了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总需求量。
  格林斯潘根据调查结果写了《空军经济学》等两篇报告,发表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力的《经济记录》上。由于他计算出的数字非常接近当时美国政府保密文件里的数字,因此给许多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这次成功为格林斯潘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其后4次获得连任。难能可贵的是,在格林斯潘任职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
  点灯
  当下和未来之间,常存在多条路径。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那条看上去最短、最方便的路。但成功并不仅仅意味着到达,我们在跋涉途中看到的风景、承受的磨砺、沉淀的心志,会将成功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人生的捷径通常是弯路,因为弯路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把聪明放在“褡裢”的后面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常常获得大人的称赞。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头脑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平时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班级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感到自卑。然而,汤姆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只不过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汤姆妈妈的话渐渐变成了现实。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觉得自己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为此,约翰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愤懑地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迈步向前。”
  点灯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不同的是,有人早早切入,有人迂回曲折,谁都无法掌控其中玄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禀赋潜心发展自己,不因半路获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不因前期遭遇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其他文献
还记得那年秋天的阳光,还没有被现在像墓碑一样的教學楼遮挡着,暖暖地照在身上,地下的影子虽然散发着忧郁的灰蓝色,在下午的深黄色的阳光下,却是那么的幽雅。  那时的博尔赫斯书店就在美院去食堂的路上。红墙灰瓦,没有挂上招牌以前,毫不起眼。只是偶尔跑出几个或是长发飘飘的师兄,又或是板寸的师姐,再不然就是那几个沉默寡言,在喝酒时却会把酒当歌的老师,你才发现这里原来有个书店。  我们那时是不常去的,店里大部分
梅子姐姐:  你好。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宅女,平时不怎么喜欢出去,就是待在家上上网,QQ、微信、贴吧和微博什么的我都玩。最近我猛然发现一个事实,平时温婉文静的我,在网上却放得很开!在微博上跟一些粉丝掐架,掐完才发现那些字眼我在平时是绝不会说出口的,好疯狂啊!有什么心事,我也喜欢跟网友倾诉,倒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跟朋友来往,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有点孤僻?网上一个我,现实一个我,梅子姐姐,你说,我这样下去
张炜的小说《寻找鱼王》,刚开始读不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不过越读越让人颇有感触。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段失传已久的大地故事,一个男孩生命之初的奇幻旅途。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在大山里,大鱼就是奇迹。正是怀着这一与鱼有关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向往,小说的主人公“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捉大鱼的人(其实在大山里光靠卖鱼就能富有),并由此踏上寻找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专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要做好剩余人口脱贫工作,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堅工作。”而要实现返贫检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离不开精准扶贫档案这一基础工作。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迎接中央层面的大考,这给驻村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吕梁市岚县社科乡冯周村为例,全村自2015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资料“
全班听到这“罚”字,都乱了阵脚,个个面露死灰色,那气氛近于恐怖……  在上中学前的那个暑假,在家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于是十分渴望时间快些过,好让我尽快到新学校读书,新奇新奇。如今,中学生活也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才发现中学生活简直就是险象万千,困境重重。   学校安排了一个严格得出了名的老师来教我们,我没想到一上中学便遇到如此棘手的事,这可能是别人中学三年都遇不到的“好事”。   这老师是教语文
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但本文在论据之后都有几句非常精彩的句子,或议论或抒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节选的第一段中“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这里作者举了哲学家第欧根尼的事例之后,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巧作精当的议论,这样论据与论点的配合就很默契了。又如“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北京,而通往这座记忆之城的路径只有一条——阅读《城门开》。通过这本书,北岛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京,北京,周作人郁达夫唐鲁孙张中行,数不清的作家写过北京,现在,请看看北岛的北京。北岛的北京独一无二,不仅仅在于这是北岛个人的记忆,还在于,这几乎是一本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书,这是一座孩子的北京。  童年的北岛,那时
写大白菜这部分印象尤其深刻。  文字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导引,但是从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读到那种从城市到乡野,秋日寒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母亲用大白菜做食材夹杂很多日常吃食炖一锅乱炖,就像很多归家游子进门的第一宴,家人用朴素的美食除去你跋涉而来的寒气。接着写大白菜的科属,和古代文化中的白菜进化史,也即中国人对大白菜的植配和训育,一棵白菜的前世今生就写出来了,从“葑”到“菘”,再到“白菘”到包心菜,你看到的
记忆里最早有关读书的事,是在两岁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看图识物。  那个年岁,说话还不利索,对“书”更没有概念,只是对眼前带有文字的彩色图案好奇。于是用自己小小的手,握住了母亲的一根手指,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书页上戳。这根手指就是解答我疑问的魔杖,点到哪里,就会有温柔的声音为我解答:“这是牛,大牛。这是羊,山羊。”母亲回忆说,有时一幅图要点十几遍,我才把她的手指松开——母亲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成了我认识
自称“木头人”的海弟,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位有如“苦行僧”般的年轻创作人。他的工作室住家里堆满了他8年来从广州的城中村、回收站用单车载回来的古木板、民间拙朴感的老家具,还有水泥方块、老房子门口的石墩等。  那组名为“我们”的棱系列作品高高低低地站立在水泥块上、玻璃瓶上,有如哥特式的森林一般肃穆,几乎要长到了天花板。工作台及周边散落着海弟自己制作的木工工具,还有一地没来得及打扫的木屑。鸟窝、蚝壳、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