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春蚕》剧照
左翼电影运动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但是当时电影本身的现状是武侠神怪泛滥,使得电影体裁的选择遇到了瓶颈时兴起的。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电影僵局、吸引观众,同时随着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涨,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势。人们希望电影的传播影响力能激起爱国热情。导演程步高拍摄了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春蚕》。在标志着左翼电影成熟的《春蚕》中也有读报、上新闻的特写镜头,可见当时的纸质媒介的传播力量和文化传播为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所作的努力。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作家联盟正式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它标志着左翼电影有了自己的思想阵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在《春蚕》的拍摄中,夏衍、程步高追求一种非戏剧化的纪录风格,特意摒弃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春蚕养殖的整个过程。程步高还受德国影片《日出》一个跟镜头的启发,与摄影师王士珍首次灵活地拍出了跟镜头。
《春蚕》整部影片时长97’48’’,以顺叙的方式将老通宝一家养殖春蚕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影片,是部音乐有声影片,片中的对白以字幕方式呈现。片头以翻开书的扉页开始,向观众展示出故事的真实性。大量的摇镜头将一个临河的小村落原生态地拍摄下来。从镜头角度来说,在当铺的机位安置中,当铺先生居高临下,而老百姓只能在低处仰视。当铺先生趾高气昂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缩影。在养蚕的小院里,导演没有按部就班地使用固定镜头,而是有意地采取主动的场面调度,将镜头摇到演员的位置,等待就位。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起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让演员的剧情来牵引观众。
村旁的小河边万物复苏的景象,两排细柳一汪涓涓小溪。摄影师在此用多种摄影方式来表现小河与人物关系。夜晚的小河旁,镜头先以固定方式拍摄水中倒影,继而缓缓地向上摇,主人公荷花入画。倒影中光线暗淡,让观众沉迷,而河岸边多种补光交织在一起,为主人公多多的倾心做好铺垫。随着情节的深入,当荷花因为偷窃第二次出现在河边时,她故意背对岸边,产生阴影,给观众直观的印象她做了亏心事。两次河边剧情的拍摄手法展现出人物的多面性与镜头语言的表达力。在对白为数不多的影片里能丰富的表达人物性格除了演员的面部表情就非镜头表现力莫属了。
《桃李劫》是著名导演袁牧之的编剧兼表演的银幕处女作,导演是应云为。《桃李劫》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对增强影片艺术表现力做出了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在环境音响的运用方面。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的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音响处理不再是割裂于主干之外的陪衬,而是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部电通公司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全片103’02’,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当时的字幕还是由左向右的顺序。演员的对白语速极其缓慢,部分过快的地方收音效果就不是很好。袁牧之在片中首先将赤裸裸的悲惨结局呈现,然后用虚化来过渡场景,将故事情节以倒叙的手法闪回到毕业典礼上。这时片中第一次插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它昂扬奋发的曲调极好地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将二十几岁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都凝结在歌曲中。而当《毕业歌》第二次响起时,主人公的脑边已响起枪声,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大学生毕业的梦想就要终结在囹圄中,还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与现实争斗的结果是枪决于公平正义的法律之下。这个大合唱的曲目仿佛是所有毕业生的共鸣,而主角的结局也成了这些梦想幻灭的缩影。如同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当中,时间的轮回让小和尚长大成人,然而下一代的性本恶又油然而生。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剪辑与切换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用白纸转场,中间用卷边向四周散开进入下一个场景,还有用对角线切换的方式来转场。主人公打电话时还采用了现如今韩剧中常用的手法画中画的方式,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两个场景。另外导演在镜头选取时还有着明显的隐含意义。在20’45’’时,灯光师在昏暗的楼梯中选取了主人公下楼梯的画面。下楼梯意味着这家人的下坡路的开始,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并没有在这里体现出来,这次的搬家成为了下坡路的转折点。接下来在影片的79’41’’时,妻子黎丽琳就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水洒了一地,预示着这个家庭的破裂。导演用长镜头将这个场景的情节一气呵成地记录下来,俯视的角度将这个原本是大学生身份的家庭抛到了社会底层。
最后在袁牧之饰演的大学生即将被枪决时,他手里的毕业照滑落在了地上,耳边又响起了那年斗志昂扬的《毕业歌》,镜头缓缓地推至那张一寸的照片,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随着这张相片陨落了。毕业典礼上那些慷慨激昂的发言或许在激励着新一批的毕业生,但是眼前这位大学生的命运却被现实给愚弄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电影《女儿经》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品,整部影片158’33’’,是一部有声对白歌唱巨片。它的导演阵容庞大,有李萍倩、程步高、吴村、沈西苓、徐欣夫、郑正秋、张石川、陈铿然。编剧则是由编剧委员会包括夏衍、郑正秋、洪深、郑伯奇共同来完成的。影片分别讲述了宣淑、严素、高华、朱雯、徐玲、夏云、徐莉、胡瑛这八个人在毕业之后的十年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导演、编剧再到演员都可谓是一部阵容庞大的影片。《女儿经》围绕着的全是女性生活的写照,以女性视角来解读现实社会生活。其中有主观回忆的讲述也有旁白的讲述,影片在情节的结构、场景的衔接、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各个方面都颇具特色。剧本由每个编剧各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却完整统一。片中既有悲剧色彩也有喜剧效果,有严格的生活化描绘也有大胆的艺术夸张,这些都统一于表现影片的总风格,男女平等的要求要靠革命来完成。
由于影片是全部有声片,于是演员有对白时就收音,而静场时则没有背景声音,这不失为一个电影技术遗憾的地方,没有收音的镜头是静音的,没有插曲或者是旁白的解释,在影片节奏的表现力上就稍逊一筹,然而在《桃李劫》中,主人公陶建平在工厂费力工作时的各种机器的挤压声、工头办公室中偷那几个大银元时的粗重急切的喘气声、最后他将小男婴遗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啼哭不断,这些声音看似不经意,但是却在有声电影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女儿经》中由高占非饰演的军官拿钥匙开手铐的声音就无形间被忽视了,利用旁白讲述故事的部分则完全采用了默片的影像模式。在无声向有声过渡的时期,电影技术正一步步引领中国电影的前进。
电影《春蚕》剧照
左翼电影运动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但是当时电影本身的现状是武侠神怪泛滥,使得电影体裁的选择遇到了瓶颈时兴起的。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电影僵局、吸引观众,同时随着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涨,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势。人们希望电影的传播影响力能激起爱国热情。导演程步高拍摄了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春蚕》。在标志着左翼电影成熟的《春蚕》中也有读报、上新闻的特写镜头,可见当时的纸质媒介的传播力量和文化传播为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所作的努力。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作家联盟正式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它标志着左翼电影有了自己的思想阵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在《春蚕》的拍摄中,夏衍、程步高追求一种非戏剧化的纪录风格,特意摒弃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春蚕养殖的整个过程。程步高还受德国影片《日出》一个跟镜头的启发,与摄影师王士珍首次灵活地拍出了跟镜头。
《春蚕》整部影片时长97’48’’,以顺叙的方式将老通宝一家养殖春蚕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影片,是部音乐有声影片,片中的对白以字幕方式呈现。片头以翻开书的扉页开始,向观众展示出故事的真实性。大量的摇镜头将一个临河的小村落原生态地拍摄下来。从镜头角度来说,在当铺的机位安置中,当铺先生居高临下,而老百姓只能在低处仰视。当铺先生趾高气昂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缩影。在养蚕的小院里,导演没有按部就班地使用固定镜头,而是有意地采取主动的场面调度,将镜头摇到演员的位置,等待就位。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起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让演员的剧情来牵引观众。
村旁的小河边万物复苏的景象,两排细柳一汪涓涓小溪。摄影师在此用多种摄影方式来表现小河与人物关系。夜晚的小河旁,镜头先以固定方式拍摄水中倒影,继而缓缓地向上摇,主人公荷花入画。倒影中光线暗淡,让观众沉迷,而河岸边多种补光交织在一起,为主人公多多的倾心做好铺垫。随着情节的深入,当荷花因为偷窃第二次出现在河边时,她故意背对岸边,产生阴影,给观众直观的印象她做了亏心事。两次河边剧情的拍摄手法展现出人物的多面性与镜头语言的表达力。在对白为数不多的影片里能丰富的表达人物性格除了演员的面部表情就非镜头表现力莫属了。
《桃李劫》是著名导演袁牧之的编剧兼表演的银幕处女作,导演是应云为。《桃李劫》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对增强影片艺术表现力做出了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在环境音响的运用方面。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的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音响处理不再是割裂于主干之外的陪衬,而是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部电通公司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全片103’02’,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当时的字幕还是由左向右的顺序。演员的对白语速极其缓慢,部分过快的地方收音效果就不是很好。袁牧之在片中首先将赤裸裸的悲惨结局呈现,然后用虚化来过渡场景,将故事情节以倒叙的手法闪回到毕业典礼上。这时片中第一次插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它昂扬奋发的曲调极好地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将二十几岁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都凝结在歌曲中。而当《毕业歌》第二次响起时,主人公的脑边已响起枪声,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大学生毕业的梦想就要终结在囹圄中,还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与现实争斗的结果是枪决于公平正义的法律之下。这个大合唱的曲目仿佛是所有毕业生的共鸣,而主角的结局也成了这些梦想幻灭的缩影。如同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当中,时间的轮回让小和尚长大成人,然而下一代的性本恶又油然而生。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剪辑与切换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用白纸转场,中间用卷边向四周散开进入下一个场景,还有用对角线切换的方式来转场。主人公打电话时还采用了现如今韩剧中常用的手法画中画的方式,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两个场景。另外导演在镜头选取时还有着明显的隐含意义。在20’45’’时,灯光师在昏暗的楼梯中选取了主人公下楼梯的画面。下楼梯意味着这家人的下坡路的开始,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并没有在这里体现出来,这次的搬家成为了下坡路的转折点。接下来在影片的79’41’’时,妻子黎丽琳就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水洒了一地,预示着这个家庭的破裂。导演用长镜头将这个场景的情节一气呵成地记录下来,俯视的角度将这个原本是大学生身份的家庭抛到了社会底层。
最后在袁牧之饰演的大学生即将被枪决时,他手里的毕业照滑落在了地上,耳边又响起了那年斗志昂扬的《毕业歌》,镜头缓缓地推至那张一寸的照片,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随着这张相片陨落了。毕业典礼上那些慷慨激昂的发言或许在激励着新一批的毕业生,但是眼前这位大学生的命运却被现实给愚弄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电影《女儿经》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品,整部影片158’33’’,是一部有声对白歌唱巨片。它的导演阵容庞大,有李萍倩、程步高、吴村、沈西苓、徐欣夫、郑正秋、张石川、陈铿然。编剧则是由编剧委员会包括夏衍、郑正秋、洪深、郑伯奇共同来完成的。影片分别讲述了宣淑、严素、高华、朱雯、徐玲、夏云、徐莉、胡瑛这八个人在毕业之后的十年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导演、编剧再到演员都可谓是一部阵容庞大的影片。《女儿经》围绕着的全是女性生活的写照,以女性视角来解读现实社会生活。其中有主观回忆的讲述也有旁白的讲述,影片在情节的结构、场景的衔接、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各个方面都颇具特色。剧本由每个编剧各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却完整统一。片中既有悲剧色彩也有喜剧效果,有严格的生活化描绘也有大胆的艺术夸张,这些都统一于表现影片的总风格,男女平等的要求要靠革命来完成。
由于影片是全部有声片,于是演员有对白时就收音,而静场时则没有背景声音,这不失为一个电影技术遗憾的地方,没有收音的镜头是静音的,没有插曲或者是旁白的解释,在影片节奏的表现力上就稍逊一筹,然而在《桃李劫》中,主人公陶建平在工厂费力工作时的各种机器的挤压声、工头办公室中偷那几个大银元时的粗重急切的喘气声、最后他将小男婴遗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啼哭不断,这些声音看似不经意,但是却在有声电影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女儿经》中由高占非饰演的军官拿钥匙开手铐的声音就无形间被忽视了,利用旁白讲述故事的部分则完全采用了默片的影像模式。在无声向有声过渡的时期,电影技术正一步步引领中国电影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