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3-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
一、教学即生活——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将课桌椅摆成一个大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让花草树木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此外,课堂还可以模拟布置为“春夏秋冬”、“爱购超市”、“游乐天地”等。
(二)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1.看一看,认一认,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与同学一起去观赏窗台上、花坛里的菊花,亲自观察菊花的色彩、形状,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唱一唱,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像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学习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闪烁的小星》的音乐,学生立刻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学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后,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本剧排演等。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让学生入情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一学,玩一玩,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课文《影子》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即教学——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在学校生活中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在一次国庆节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祖国的国情还了解不少,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爱我中华”的故事会儿。结果不出我所料: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都能讲一个简短的爱国故事,且眉宇间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再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学了《找春天》、《葡萄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假期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词等实践活动等。
3.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家具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家具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
一、教学即生活——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将课桌椅摆成一个大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让花草树木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此外,课堂还可以模拟布置为“春夏秋冬”、“爱购超市”、“游乐天地”等。
(二)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1.看一看,认一认,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与同学一起去观赏窗台上、花坛里的菊花,亲自观察菊花的色彩、形状,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唱一唱,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像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学习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闪烁的小星》的音乐,学生立刻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学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后,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本剧排演等。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让学生入情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一学,玩一玩,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课文《影子》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即教学——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在学校生活中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在一次国庆节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祖国的国情还了解不少,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爱我中华”的故事会儿。结果不出我所料: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都能讲一个简短的爱国故事,且眉宇间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再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学了《找春天》、《葡萄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假期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词等实践活动等。
3.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家具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家具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