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现状、成因和应对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m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陶行知先生是在继承元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学品德课程主要包括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两大领域,是以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理念的理想课程。因此,“知行合一”不仅是小学品德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却经常遭遇到种种令人尴尬的现象。
  一、现状观察: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尴尬困境
  小学品德教学的质效关系着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而使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更是品德教学教育任务的重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从外化形式来看,就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受教育者达到“知行合一”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但无疑这也是课程教学最困难的环节。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小学生的“知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
  1.“知道,经常做不到。”这是当前小学生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品德教学遭遇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不少孩子对品德规范和要求都能说会道,但是一到实际行动中经常言行不一,从校园里的奔跑冲撞,到生活中相互礼让,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2.“知道,总是做不到。” 做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班级里经常会遇到一些“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型”的学生,他们一般都顽劣不驯,经常惹是生非,但是一旦接受老师的谈话,他们却又总是头头是道,并且态度诚恳,但是刚一转身又忘得干干净净,继续我行我素、麻烦不断。
  二、成因探析:品德教学缘何难求学生“知行合一”
  1.重说教,轻导行。尽管新课程推行已有很多年头,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的模式为主。教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指导,往往还是停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方式,一些老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苦口婆心,绕口令似地一遍遍跟学生说道理。
  2.重分数,轻实践。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影响,当前的教育过度强调学科分数的做法依然严重,尤其是在“读书功利主义”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余的都不重要”的错误思想观念。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一定是学习成绩好的,一旦学习不好就会被冠以坏学生的名号。
  3.重划一,轻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期待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希望教育完了学生,第二天就是“高、大、全”的形象,这是错误的认识。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规范的品行教育,但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者却不仅仅是学校与老师,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很重要。
  三、应对策略:如何追寻“知行合一”的品德教学
  1.巧设计——加强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小学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学习的情景,让学生能多参与体验活动,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进而刺激学生的情感变化,从而促进心理层次的学习与接收,最终作用于行为。
  2.多实践——促进道德内化
  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把“闻知”当作唯一的知识,忽略了“亲知”,也忽略了“说知”。他认为:“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才能发生效力。”在品德教学中,除了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之后,重点应放在对规范道德行为的实践上。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品德行为的训练,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自己的品德认知,最终提升自己的品德行为。比如,苏教版三年级第下册《不给邻居添麻烦》这一主题时,就可以学习去别人家里做客要有什么样的礼貌等等,真实的情景演练给学生以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模拟更好地实践所学知识,然后可以课外延伸,让小朋友学习课文后去做一回小客人,然后写一些自己做客后的小感想。
  3.善评价——培养良好习惯
  评价是教学的一把双刃剑,适切巧妙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新课程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功能”。因此,品德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的和谐发展过程。在现行的小学品德教学评价机制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作为品德老师,可以在学校的评价机制中要加入学生品行的考評,并进行细化。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二是要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将这些列入综合成绩,让学生重视对道德标准的尊重,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尊重。给予学生优秀行为习惯以鼓励,给那些不重视行为习惯的学生而批评。品德教学课程的考评要渗透校外生活,要保持和家长的动态联系。确保学生知行合一的达成,而不是成为形式化的表现主义。
  综上所述,要解决现今小学品德教学“知行合一”的矛盾,取得理性的品德教育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共同为优化社会大环境的品德建设而努力。品德教学从小处理解是关系学生的品德形成,道德素养,从大处理解关系着我国下一代的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品德教学,重视知行合一。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做好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使其在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上达到统一。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苏州香雪海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性传播疾病(STD)感染情况及特点.方法对631例门诊和病房疑似STD病人进行STD全项或单项检测.结果疑似病例总阳性检出率为49.29%(311/631),其中性病全项检查3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医院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医疗安全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根据数年的医疗安全管理实践,总结了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的特点,分析了引起医疗纠纷的原
一、小学综合实践中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有效指导  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实践性、生成性、整体性、自主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得教师很难对其完整把握与运用。大部分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较宽泛,准确性与有效性难以把握,对具体情况可操作性能力的运用较差,换言之,教师将一个合理、全面、客观的评价去面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是存在难度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在活动课堂中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难以在教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在新生儿中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应用API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对临床送检的163份培养阳性葡萄球菌标本进行鉴定,采用K—B法对鉴定出的MRS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但研究表明,大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激情,只是在消磨时间"混日子",将学习知识当成一种负担。可见,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其原因,
介绍了双向叠合楼盖拼缝连接试验与分析,提出了连接的技术要点,并对大跨度双向叠合楼盖的挠曲变形和裂缝开展的状态进行叙述,藉以说明该研究楼盖完全与双向板设计理论假设吻合。
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幼儿“生成”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运动。在生成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搜集各种资料,他们一直是活动的主体,老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带领幼儿一步步往前走。  “琴老师,快来看!这里有好多蜗牛!”当我走到赵树玉边上的时候,她对我说。最近几周轮到我们班在院子里玩平衡区游戏
结合实际应用事例 ,介绍了一种适合中型设计院的 CAD局域网解决方案。
法国国家实用技术研究所最近发明了一种建筑外墙玻璃,可以同时起到太阳能热水器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非常适合目前各国提倡的建筑节能要求。
通过介绍广西区农发行住宅设计,对住宅设计中如何提高住宅的设计水平,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作一番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