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是陶冶人性情的一门艺术,不同的声乐所要表达的意境截然不同,因此,传递的情感也千变万化,这就导致表达情感的方式多姿多彩,而非千篇一律。声乐之所以能够让人为之陶醉,除了优美的旋律、精致的歌词,更重要的还是内在饱含着的情感。它像是声乐的灵魂,让声乐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人对话,最高境界的声乐能和演绎者融为一体。因此,情感的把握和表达对于一首声乐的演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演唱者无论对歌词的熟稔程度多么完备,无论先天条件多么完美,缺乏对于原作情感的准确把握和了解,缺乏必要的表达手段,再动人的歌喉不过是水中捞月,演绎出来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炫技的嫌疑,观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作品自然不得喜。作为演唱者,演唱的技巧自然举足轻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作品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对于作品情感的追寻,同样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情感和声乐表达之间的关系,得出声乐表演中情感的重要性,再针对如何表达情感进行分析。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感表达;关系;重要性
一、情感表达与声乐表演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情感表达是声乐表演的灵魂、核心
如果将声乐表演理解为一种形式上的艺术则是大错特错的,声乐表演可以不流于形式却能让人产生久久难以忘怀的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潸然泪下甚至嚎啕大哭的原因。比如前几年春晚上的一首名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品本身想要传达时间荏苒、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般飞逝,父母的青春早已不再,从而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演绎这首歌曲的时候如果缺少相应的情感输出,观众不仅不会引起共鸣,反而会对演唱者表示反感。因此,我们下一个定义:声乐表演本身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活动,演唱者通过声乐表演的形式将作品内在涵义传递出去,没有了情感,声乐则成为一具空壳。其次,原作者在创作出某一声乐时,也是带有当时的一定情感的,是在情感的牵引下,创作出了一个作品,倘若没有当时那么刹那间的情感,我们可以说就不会有后来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情感孕育出了作品,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因此,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如果没能将灵魂表达出来,再充沛的形式也只是浮于表面罢了。最后,演唱者和观众之间是通过声乐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果大家没有一份共同想要表达的情感,是无法琴瑟和鸣的,都是各自心怀心事。只有演唱者将作品的情感传递出来,观众感受到了,才能引起良好的反响。
(二)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和手段
再充沛的情感如果没有了一个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无人理会。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天天和别人讲述自己多么思念家乡,但是言语的枯槁别人自然无法感受其中的情感,但是有一天他将情感寄托在声乐中,演奏一曲”five hundred miles”,对家乡的眷念和不舍无需过多的言语则得以隽永的抒发了出来。因此,有情和传情是两码事,再有生机的种子放在沙漠中也无法开出花来,仍然需要肥沃土壤的滋润和培养。演唱者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这也有利于创作。
(三) 声乐表演和情感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为情感的输出提供了一种方式和手段;情感同时又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和灵魂。缺乏情感的声乐是一具行尸走肉;脱离声乐的情感无处可栖。二者似乎天生就无法离开彼此,是一个共生的整体,因此,演唱者要真切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只取其一而抛弃另一个部分,在表演的时候深切理解原作的内在涵义,并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仅仅依靠歌唱技巧是遠远不够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台下的观众也只会嗤之以鼻,将演唱者冠以“浮夸”的帽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演唱者在训练歌唱技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和控制,将情感的输出也加入到日常的声乐技巧训练上去,熟能生巧,平时不断的训练逐渐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上台表演时便会得心应手。
二、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情感表达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当下不少声乐表演者过分追求舞台效果的华丽,企图通过歌唱技巧来征服观众,让人讶异于演唱者的技法,折服于演唱者的唱功。实际上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真正经过沉淀的演唱家是不会流于表面形式的,他们追求的是作品内在的精髓,追寻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情感的输出。我们都知道,台上的表演其实是和台下的互动,用言语和动作的带动都只是一种肤浅的相互追随,只有通过情感的互通,才能和台下的观众真正形成精神上的交流,引起共鸣,这种情感的互通是深远而持久的。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创作者在创作一首歌曲时,是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歌曲里,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做铺垫,是先有了情感,创作者再为这份情感制作一件声乐的华裳,这就意味着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更要注意情感的输出。一味地强调歌唱技巧,人是永远赶不上机器的,倒不如在台上放一台留声机,只有有了情感,才是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体现。最后,很多人都误以为,声乐的创作是由填词人和作曲人完成的,这一观点乍一看是没有错的,的确归功于填词人和作曲人才会出现声乐。但是每个人的经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首声乐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新意,因此,演唱者个人的二次创作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演唱者可以赋予声乐全新的改编和诠释,让原有的情感得到更充沛的表达和传递,更为人喜欢和接受。这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情感的作用,新的情感给予声乐新的解释和生命,情感也是演唱者进行二次创作的重要源泉。
三、如何在声乐表演中进行更好地情感表达?
(一)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感情基调
想要更好地表达出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前提必须是了解作品。当演唱者对于原作品一无所知时,谈情感的输出无异于纸上谈兵。但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普世的观点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没人愿意静下心来对于身边的事物慢慢欣赏。这也是导致当今社会音乐领域浮于表面的的重要原因,演唱者不希望花费过多时间在理解原作上,观众想要看到的也是演唱者在台上绚丽的表演和夸张的演唱风格。真正情感的细腻是润物细无声的,像春风化雨般温柔。因此,对于原作的创作背景、填词人的经历和遭遇甚至所处的时代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谈及对于情感的表达和输出。比如说《我的中国心》,很多演唱者流于形式,过分夸张,在演唱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刻意慷慨激昂,而且通篇壮志凌云。其实这就是对原作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的,《我的中国心》自然有对于祖国的热爱,那份澎湃的心情跃然纸上,但是,背后也有只把他乡做故乡的无奈,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二)演唱者提升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对于原作的还原能力
每个人的精力和认识都是有限的,在没有相同经历的情况下是否能对原作的情感有一个准确的输出和表达呢?这是一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是没有过的经历决然不是表达情感的桎梏,演唱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原作的画面进行自我想象,将自己设身处地地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去感同身受。比如很多人没有去过内蒙古,不知道“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没有去过西藏,不知道青藏高原的辽阔。但这不是阻挡情感传递的原因,演唱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依然可以实现对于原作的还原。
(三) 演唱者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情感體验机会
一个真正有故事的人,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你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去演绎历经沧桑的人生只会贻笑大方,因此,情感的表达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个缺乏世面、不谙世事的演唱者最终也只能拘泥于演唱的技巧,没有相应的情感做衬托,浮于表面,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作为一个演唱者,必须多经历、多体验。不然是不会写出“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这样的歌词,更无法表达出其中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苏向丽.谈声乐表演中情感的作用及把握[J]. 电影文学,2009(1).
[2]李婷.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3(8).
[3]高雅,戚萌.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5(6).
[4]王雁飞.声乐表演欲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控制[J]. OPERA, 2011 (8).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感表达;关系;重要性
一、情感表达与声乐表演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情感表达是声乐表演的灵魂、核心
如果将声乐表演理解为一种形式上的艺术则是大错特错的,声乐表演可以不流于形式却能让人产生久久难以忘怀的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潸然泪下甚至嚎啕大哭的原因。比如前几年春晚上的一首名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品本身想要传达时间荏苒、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般飞逝,父母的青春早已不再,从而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演绎这首歌曲的时候如果缺少相应的情感输出,观众不仅不会引起共鸣,反而会对演唱者表示反感。因此,我们下一个定义:声乐表演本身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活动,演唱者通过声乐表演的形式将作品内在涵义传递出去,没有了情感,声乐则成为一具空壳。其次,原作者在创作出某一声乐时,也是带有当时的一定情感的,是在情感的牵引下,创作出了一个作品,倘若没有当时那么刹那间的情感,我们可以说就不会有后来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情感孕育出了作品,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因此,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如果没能将灵魂表达出来,再充沛的形式也只是浮于表面罢了。最后,演唱者和观众之间是通过声乐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果大家没有一份共同想要表达的情感,是无法琴瑟和鸣的,都是各自心怀心事。只有演唱者将作品的情感传递出来,观众感受到了,才能引起良好的反响。
(二)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和手段
再充沛的情感如果没有了一个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无人理会。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天天和别人讲述自己多么思念家乡,但是言语的枯槁别人自然无法感受其中的情感,但是有一天他将情感寄托在声乐中,演奏一曲”five hundred miles”,对家乡的眷念和不舍无需过多的言语则得以隽永的抒发了出来。因此,有情和传情是两码事,再有生机的种子放在沙漠中也无法开出花来,仍然需要肥沃土壤的滋润和培养。演唱者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这也有利于创作。
(三) 声乐表演和情感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为情感的输出提供了一种方式和手段;情感同时又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和灵魂。缺乏情感的声乐是一具行尸走肉;脱离声乐的情感无处可栖。二者似乎天生就无法离开彼此,是一个共生的整体,因此,演唱者要真切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只取其一而抛弃另一个部分,在表演的时候深切理解原作的内在涵义,并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仅仅依靠歌唱技巧是遠远不够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台下的观众也只会嗤之以鼻,将演唱者冠以“浮夸”的帽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演唱者在训练歌唱技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和控制,将情感的输出也加入到日常的声乐技巧训练上去,熟能生巧,平时不断的训练逐渐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上台表演时便会得心应手。
二、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情感表达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当下不少声乐表演者过分追求舞台效果的华丽,企图通过歌唱技巧来征服观众,让人讶异于演唱者的技法,折服于演唱者的唱功。实际上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真正经过沉淀的演唱家是不会流于表面形式的,他们追求的是作品内在的精髓,追寻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情感的输出。我们都知道,台上的表演其实是和台下的互动,用言语和动作的带动都只是一种肤浅的相互追随,只有通过情感的互通,才能和台下的观众真正形成精神上的交流,引起共鸣,这种情感的互通是深远而持久的。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创作者在创作一首歌曲时,是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歌曲里,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做铺垫,是先有了情感,创作者再为这份情感制作一件声乐的华裳,这就意味着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更要注意情感的输出。一味地强调歌唱技巧,人是永远赶不上机器的,倒不如在台上放一台留声机,只有有了情感,才是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体现。最后,很多人都误以为,声乐的创作是由填词人和作曲人完成的,这一观点乍一看是没有错的,的确归功于填词人和作曲人才会出现声乐。但是每个人的经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首声乐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新意,因此,演唱者个人的二次创作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演唱者可以赋予声乐全新的改编和诠释,让原有的情感得到更充沛的表达和传递,更为人喜欢和接受。这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情感的作用,新的情感给予声乐新的解释和生命,情感也是演唱者进行二次创作的重要源泉。
三、如何在声乐表演中进行更好地情感表达?
(一)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感情基调
想要更好地表达出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前提必须是了解作品。当演唱者对于原作品一无所知时,谈情感的输出无异于纸上谈兵。但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普世的观点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没人愿意静下心来对于身边的事物慢慢欣赏。这也是导致当今社会音乐领域浮于表面的的重要原因,演唱者不希望花费过多时间在理解原作上,观众想要看到的也是演唱者在台上绚丽的表演和夸张的演唱风格。真正情感的细腻是润物细无声的,像春风化雨般温柔。因此,对于原作的创作背景、填词人的经历和遭遇甚至所处的时代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谈及对于情感的表达和输出。比如说《我的中国心》,很多演唱者流于形式,过分夸张,在演唱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刻意慷慨激昂,而且通篇壮志凌云。其实这就是对原作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的,《我的中国心》自然有对于祖国的热爱,那份澎湃的心情跃然纸上,但是,背后也有只把他乡做故乡的无奈,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二)演唱者提升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对于原作的还原能力
每个人的精力和认识都是有限的,在没有相同经历的情况下是否能对原作的情感有一个准确的输出和表达呢?这是一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是没有过的经历决然不是表达情感的桎梏,演唱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原作的画面进行自我想象,将自己设身处地地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去感同身受。比如很多人没有去过内蒙古,不知道“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没有去过西藏,不知道青藏高原的辽阔。但这不是阻挡情感传递的原因,演唱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依然可以实现对于原作的还原。
(三) 演唱者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情感體验机会
一个真正有故事的人,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你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去演绎历经沧桑的人生只会贻笑大方,因此,情感的表达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个缺乏世面、不谙世事的演唱者最终也只能拘泥于演唱的技巧,没有相应的情感做衬托,浮于表面,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作为一个演唱者,必须多经历、多体验。不然是不会写出“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这样的歌词,更无法表达出其中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苏向丽.谈声乐表演中情感的作用及把握[J]. 电影文学,2009(1).
[2]李婷.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3(8).
[3]高雅,戚萌.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5(6).
[4]王雁飞.声乐表演欲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控制[J]. OPERA, 201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