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nadohea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志丹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的的杰出将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1903年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1936年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紧紧相连,和陕北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革命故事广为流传,有关他的革命歌曲及音乐作品更是丰富多彩。从《打夯歌》到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杆红旗空中飘》再到小调《拥护刘志丹》等;从贺敬之、麦新创作的歌曲《志丹陵》到合唱《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王方亮编曲)再到管弦乐《哀乐》(罗浪编曲)、《陕北组曲》(马可曲)等等,追根溯源、探其基本素材,离不开陕北的革命民歌,离不开历史人物——刘志丹。今天,我们从刘永昌等编著的《颂歌刘志丹——纪念刘志丹音乐作品116首》(该书于2006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中便可强烈体会到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们的爱戴之情。
  陕北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构成了陕北革命历史民歌的独特风格,因而陕北革命历史民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主题思想。由于陕北革命历史民歌多数是将一些新词填进陕北传统民歌曲调而成(如《刘志丹》来源于《打宁夏调》等),因而它的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传统音乐的地方风貌。“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陕北地区创建了陕北红军和根据地,在陕北高原上点燃了革命烈火。在这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中,民歌像震天的号角,响彻大地。”①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刘志丹等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异常活跃,反映红军闹革命,歌颂革命领袖,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感情和集体主义气概的陕北革命民歌广为流传。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工作者好像得到了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把民间艺术的宝藏打开了。”②延安“鲁艺”时期,民间音乐的采集、创编、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使得陕北的民间音乐得以在全国广泛传播,为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陕北民间音乐无论从数量、形式、体裁,还是从特定的历史发展上看,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陕北民歌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独特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功能,成为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和创作的基石。
  该书共由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革命生涯;刘志丹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公祭刘志丹;精神永恒、丰碑永存五大篇章组成。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包括纪念性的文章、老一辈的革命家的题词及其纪念刘志丹的报道等)、谱例(包括每一首民歌的发展、演变)及后人创作的音乐作品等(包括合唱、管弦乐音乐作品),几乎囊括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所有有关歌颂、反映刘志丹的音乐作品。附录有编著者撰写的两篇文章:《颂歌刘志丹——兼论20世纪30—40年代的陕北民歌》、《中国哀乐的由来——纪念刘志丹牺牲70周年》,简单总结了该历史时期的革命民歌的特征及其发展轨迹。书后附有作者编辑整理的同名音乐作品音响光碟一张。视听结合,曲谱结合,文图结合,音响作品和文字谱例相得益彰,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音乐文化风貌。将音乐作品与历史有机融合,既突出陕北革命民歌形成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在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创作的地位作用,又反映了以刘志丹为首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事实。它不仅仅是一本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曲集,还是一本历史文集、一部简洁完整的刘志丹传,更是一部很好的革命音乐历史教科书。
  该书以革命人物——刘志丹为中心,以刘志丹的革命历史事实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各个时期刘志丹的革命历程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书中的革命民歌大多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传唱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同时也体现了陕北人民的艺术风格,是陕北人民生活生产、所见所闻及意志愿望的直接反映,其语言洒脱自然,旋律高亢流畅,感情纯朴而真切。该书是一本该时期的“编年史”,有明确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来品味历史,通过历史事实升华思想境界。书中汇集了《刘志丹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多种版本,曲调基本相同,歌词不同,运用曲调、文字生动再现了刘志丹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史实和对他的真挚情感。此书将民歌、乐曲、图片、史料、题词、学术文章各种形式相结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史料性和可读性较强。该书是陕北革命历史的浓缩,从音乐作品中体现陕北文化的史学价值,其教育意义显而易见。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此书是陕北革命民歌的又一大集成,将音乐作品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用文艺的形式翔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伟大的革命历程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以及人民群众对他拥护和爱戴之情,进而展示出陕北民歌独特艺术魅力、社会功能和革命历史功绩。”③
  在陕北民间音乐中,尤其是传统民歌当中,20世纪20至40年代,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其中歌颂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革命故事的又占有相当的比例。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中心,将与其相关的音乐作品与历史背景、事件相结合,按照历史时间顺序逐步展现;把与其相关的音乐作品,包括民歌、管弦乐、歌剧等体裁结合起来,并予以评述,纵横交错,既有历时性的描述,又有共时性的罗列与归纳;把民间音乐、创作音乐、历史故事和珍贵的历史史料、图片、评论文章以及音响资料分层巧妙地融为一体编辑而成,视听结合、感性理性相融,审美愉悦与历史知识学习结合,史料丰富,可读性强,每一首作品附有一段文字介绍,说明此首作品的产生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又具有一定的鉴赏性质。这样的音乐著作,尤其是民间音乐的研究,尚不多见,也是音乐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又是刘志丹牺牲70周年,该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一历史人物研究的又一贡献。著者系革命先烈刘志丹的后代,从小就浸润于陕北文化之中,儿时老一辈讲述的革命故事记忆犹新,充满了对先烈的崇仰、怀念之情。自大学毕业以来,身负弘扬陕北文化之重任,默默奉献于教师职业,潜心钻研业务,我们从书中既能够处处捕捉到陕北黄土文化的泥土清香,又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对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的挚爱。不过该书也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例如,既然是一本音乐书籍,编辑的体例应以音乐体裁的角度考虑为宜,全书的五个章节以纪念性体例为主,过多地强调了纪念性和历史性,淡化了音乐性,未能充分体现出作为音乐学术研究著作的本质。再如,书中搜集的资料较多,但归纳得不够清晰,考证评述较为薄弱;有些民歌标明了产生和流传地区,而有些则笼统地标为“陕北民歌”,欠细致考究、准确规范。还有,书中收集了同一曲调的不同版本诸如《刘志丹颂》等和同名曲异如《三十匹马队两杆号》等,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若能进一步探其渊源、列出谱例并加以对比、深入说明,表明之间关系,那就更好了。
  总之,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将军是光辉战斗的一生,和陕北人民息息相连的一生。今天,当我们重温那一首首熟悉旋律的同时,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眸和对祖国的热爱。
  延安精神永存,延安歌声永放光辉!
  
  
  ①刘均平.《陕北民歌巡礼》节选刘育林主编《陕北民歌论集》5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②李焕之.《延安新秧歌运动产生的前前后后》节选曾钢编著《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204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③赵季平序.《颂歌刘志丹——纪念刘志丹音乐作品116首》第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王晓平 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 授,西北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处处是教育,生活处处是语文。学校的各个角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而这些内容又深深地作用于学生心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班主任工作语文化,语文教学班主任化,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1.力争做到于语文教学于班级管理中,融班级管理于语文教学中。2.以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语文教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典范。3.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为做好班级工作奠定基
果要概括罗小平教授毕生的著述,笔者愿意用“道”与“悦”两个字。“道”可以概括她研究中的汇融、敢为天下先和逻辑性;而“悦”则无疑是在她学术探索中所反映出的人生之悦。   美学问题是罗小平教授所有研究的基石,美学本身也正是对于“道”的探寻;而在其数十载的问道中,“汇融”则成为最能代表其文化身份的关键词。“汇融”一词是从罗教授《音乐美的积淀》(下简称《积淀》)的自序中借用过来的,这是如钱仁康、缪天瑞和
摘要: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贯穿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文言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用法的层面,而是古为今用。  关键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贯穿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水平的关键是分析能力的培养,所谓分析,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
摘要: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情感的品德教学,即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也会收效甚微,就像一个人,虽然五官端正,但如果没有表情,那只能给人呆板、冷漠、乏味之感。因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应努力架起情感这座桥梁,让课堂变成乐园,让孩子们在“乐园”中“知”情,“生”情,用“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情感桥梁;品德;有效教学    《隔海相望》是苏教版
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以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徐沛东为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季平为副团长的中国音乐家代表团于3月10日至17日赴日本访问。代表团的成员有《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张也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外联部干部李红东。   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日中友好交流协会的友好往来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音乐家代表团此次访日,正值日中友好交流协会成立50周年。1956年3月23日,中岛健
10—2011年间,师从上海音乐学院徐孟东教授的青年作曲家姜莹和张昕创作的四部作品分别于国内最高规格的民族室内乐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姜莹作品《丝路》与《龙图腾》分获文化部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敦煌新语》获第四届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三等奖(一等奖空缺);张昕作品《听风》获首届少数民族风格室内乐新作品比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四部作品,既体现了作曲家对民
12年11月18日傍晚,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片片落叶在半空中肆虐,但却有一大群热情的听众在“茉莉芬芳”扬琴重奏中外经典名曲音乐会开始前半小时就聚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外,等待着检票入场。这场音乐会是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节九场音乐会当中唯一的民乐专场,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月宁教授和她所创立的“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在当晚奉献给听众。  “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成立于2008年,这个扬琴组合的成员均是中央
琶独奏曲《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白衣天使》为刘德海先生绝笔之作,也是他讴歌生命与人性之歌。笔者尝试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法、人文哲思等方面解读刘德海先生的琵琶创作理念,探寻他追求生命本真与人间大爱的真理之光。  一、初初聆听 深深缘起   2020年3月9日,伴随着车内双闪灯有节奏的滴答声,恩师刘德海先生(下文简称先生)的声音中流露着兴奋:“葛詠,我在电话这边弹,你听着
2010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第14届CCTV“天之蓝”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合唱比赛中,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合唱团演唱的《女真神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女真神曲》是由作曲家朱广庆根据满族音乐理论家石光伟保留下来的石姓家族“萨满神歌”改编创作的。这首合唱曲由序曲(1—30小节)和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是:“排神”(31—76小节)、“赞鹰”(77—94小节)、“升斗回话”(95—164小节)、“洪乌
摘要: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做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过程评价;激发自主意识;课堂实践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认为必须对课堂、课外、学生作业、实践、考核全过程作出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