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我国的教育发展,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难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本准则。作为教师,如何利用本学科实现其培养目标?初中物理《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可以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探究物理科学殿堂的奥秘。由此看来,物理学科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具体说,物理教学,应结合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下面就如何开展这类活动,作简要的陈述。
一、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增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它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指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有学生来完成,因而,研究性学习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一般通过实验、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形式是开放的,结论是不确定,又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两种基本模式操作。
1. 解决问题模式
解决问题模式立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一般是在课任教师的指导下,创设问题情景,或教师事先拟好问题,有待现场发问;或现场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心向。为使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和提供科学事实和探究事物的必备条件。如:观察、实验的器材;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查阅途径。为使问题解决不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应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对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论证和验证,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满足于点燃蜡烛,呈现玩玩而已的局面,对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并无积极研究的欲望,对物距、焦距和像距概念认识也是模糊的(此结论通常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的)。因此,利用解决问题模式进行探究时,教师可将工夫用在对模式的认识,过程呈现和实验指导上,实验注意三个问题:(1) 解决的问题要明确,做到有的放矢;(2) 实验过程要检查、指导,过程流畅;(3) 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分组讨论。在形成理性认识时,突出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关键;① 焦点,是像从倒立实像变为正立虚像的分界点;② 凸透镜的两倍焦距点,是像从缩小的实像变为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真正让学生认识“一倍焦距定虚实,两倍焦距定大小”的含义。由此,通过分析讨论和书面作业,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必要性,实现知识的近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自主探究模式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程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的过程。
例如:学过重心稳度知识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探究“玩具不倒翁”奥秘。课题的提出,就带有挑战性,学生会不自觉地发问这种玩具为什么会不倒?就这个问题,布置课题小组的同学深入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其结构与物体的重力、重心和物体平衡等有关。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主题的论证,资料的查阅,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协作和交流,不自觉地实现并完成了自主探究的目的。
二、 开展社会活动
1. 社会调查活动
调查是指对社会存在的客观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的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益于初中生增长社会见识,通过考察、了解社会存在的客观情况,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现代学生把知识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如:就学校周边的污水问题,布置课题组进行现场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对市郊或农村学生布置调查当地农田灌溉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的技术并与过去的灌溉技术加以比较,端正科学学习的态度:对市内学生布置当地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数据和现象分析其利弊。
通过尝试,笔者归纳总结出布置社会调查活动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 调查内容的选择要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与生活、环境相结合,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并通过接触拓宽、深化所学知识。
(2) 组织调查要重视调查结果的分析、评定,引导学生如何调查,调查什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布置不收场。
(3) 调查应具有针对性、及时性,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升华学生对科学、人类社会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参观访问活动
参观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到某处观察、学习和拜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展览馆,了解当今科技水平,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到劳动基地学习有关劳动知识;拜访街道、社区等。提供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如:本学期我校两次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和省科技馆的活动,学生收益非浅。
三、 应用性设计
物理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而现实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物理规律、定理、定律去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器材,设计图纸,说明用法,指出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把单纯接受知识的学生角色转化为能创造发明的工程设计者角色,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创造潜能。如:学习浮力知识后,介绍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失事沉没巴伦支海一事,“库尔斯克”号失事沉没巴伦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样才能把它打捞上来?校园里花木浇水,能否设计一个自动装置,实现每天自动放水一次?现在的住宅楼通道路灯,都采用自动控制,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设计?抓住身边案例的破析,能起到刺激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物理问题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同学们愿意动脑箭,不论有无多少创意,但对创造思维的启迪,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有益无害的。虽然学生的一些设计是不切实际的;或幼稚笨拙;或不沾边际,但这足以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过程、方案选择中学会物理知识综合运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造能力。
四、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不仅被发达国家接受,也正在被蓬勃发展的中国所接受,在中国经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今天,国人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挑战,教育如何面向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如:计算机设备,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网上请老师问题,设计并制作简易的物理课件。如:模拟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模拟日食、月食现象……。把物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开拓用现代技术学习、研究物理的创新方法,丰富学生的跨学科、跨地区、面向未来的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物理课不能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不能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应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因校、因地的开展,除上述列举的内容外,还可以开展科普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立足于课堂内外、活动应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过程受控制,结果有说法,主体突出。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迪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兴趣爱好的思维。在探究、研究中,营造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和体会;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责任编辑覃敬川)
一、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增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它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指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有学生来完成,因而,研究性学习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一般通过实验、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形式是开放的,结论是不确定,又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两种基本模式操作。
1. 解决问题模式
解决问题模式立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一般是在课任教师的指导下,创设问题情景,或教师事先拟好问题,有待现场发问;或现场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心向。为使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和提供科学事实和探究事物的必备条件。如:观察、实验的器材;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查阅途径。为使问题解决不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应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对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论证和验证,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满足于点燃蜡烛,呈现玩玩而已的局面,对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并无积极研究的欲望,对物距、焦距和像距概念认识也是模糊的(此结论通常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的)。因此,利用解决问题模式进行探究时,教师可将工夫用在对模式的认识,过程呈现和实验指导上,实验注意三个问题:(1) 解决的问题要明确,做到有的放矢;(2) 实验过程要检查、指导,过程流畅;(3) 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分组讨论。在形成理性认识时,突出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关键;① 焦点,是像从倒立实像变为正立虚像的分界点;② 凸透镜的两倍焦距点,是像从缩小的实像变为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真正让学生认识“一倍焦距定虚实,两倍焦距定大小”的含义。由此,通过分析讨论和书面作业,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必要性,实现知识的近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自主探究模式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程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的过程。
例如:学过重心稳度知识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探究“玩具不倒翁”奥秘。课题的提出,就带有挑战性,学生会不自觉地发问这种玩具为什么会不倒?就这个问题,布置课题小组的同学深入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其结构与物体的重力、重心和物体平衡等有关。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主题的论证,资料的查阅,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协作和交流,不自觉地实现并完成了自主探究的目的。
二、 开展社会活动
1. 社会调查活动
调查是指对社会存在的客观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的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益于初中生增长社会见识,通过考察、了解社会存在的客观情况,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现代学生把知识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如:就学校周边的污水问题,布置课题组进行现场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对市郊或农村学生布置调查当地农田灌溉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的技术并与过去的灌溉技术加以比较,端正科学学习的态度:对市内学生布置当地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数据和现象分析其利弊。
通过尝试,笔者归纳总结出布置社会调查活动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 调查内容的选择要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与生活、环境相结合,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并通过接触拓宽、深化所学知识。
(2) 组织调查要重视调查结果的分析、评定,引导学生如何调查,调查什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布置不收场。
(3) 调查应具有针对性、及时性,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升华学生对科学、人类社会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参观访问活动
参观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到某处观察、学习和拜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展览馆,了解当今科技水平,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到劳动基地学习有关劳动知识;拜访街道、社区等。提供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如:本学期我校两次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和省科技馆的活动,学生收益非浅。
三、 应用性设计
物理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而现实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物理规律、定理、定律去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器材,设计图纸,说明用法,指出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把单纯接受知识的学生角色转化为能创造发明的工程设计者角色,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创造潜能。如:学习浮力知识后,介绍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失事沉没巴伦支海一事,“库尔斯克”号失事沉没巴伦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样才能把它打捞上来?校园里花木浇水,能否设计一个自动装置,实现每天自动放水一次?现在的住宅楼通道路灯,都采用自动控制,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设计?抓住身边案例的破析,能起到刺激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物理问题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同学们愿意动脑箭,不论有无多少创意,但对创造思维的启迪,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有益无害的。虽然学生的一些设计是不切实际的;或幼稚笨拙;或不沾边际,但这足以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过程、方案选择中学会物理知识综合运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造能力。
四、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不仅被发达国家接受,也正在被蓬勃发展的中国所接受,在中国经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今天,国人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挑战,教育如何面向未来的发展教师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如:计算机设备,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网上请老师问题,设计并制作简易的物理课件。如:模拟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模拟日食、月食现象……。把物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开拓用现代技术学习、研究物理的创新方法,丰富学生的跨学科、跨地区、面向未来的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物理课不能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不能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应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因校、因地的开展,除上述列举的内容外,还可以开展科普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立足于课堂内外、活动应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过程受控制,结果有说法,主体突出。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迪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兴趣爱好的思维。在探究、研究中,营造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和体会;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责任编辑覃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