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涉及的化学概念较多,若采用传统教法传授概念知识,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不同概念与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更无法体现概念之间所隐含的各种逻辑关系。而在教学中采用图表教学法,可有效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文章以《溶液》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对图表的具体应用进行展示。
[关键词]溶液;概念教学;图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23-0072-02
在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的概念教学中巧用图表,有助于学生厘清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的关系,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结晶的方法等,进而建构单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强化学生对该单元概念的整体认知。
一、《溶液》单元概念教学思路
《溶液》单元概念相当繁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化学概念背后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思路之一。
目前,初中生普遍感到化学概念难理解,这是因为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能力较弱,且未能实现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化学学习兴趣,更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溶液》单元中的诸多化学概念是存在隐含逻辑关联的,它们应该成为概念教学的关键。
二、《溶液》单元概念教学策略
如上文所述,《溶液》单元中的概念颇多,内容丰富且关联性相对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为学生设置图表,将相关逻辑的化学概念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可采用思维导图(如图1)来直观展示《溶液》单元中的概念内容。
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为学生直观展示《溶液》单元涉及的概念内容,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观察知识点,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反饋。在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几点问题:其一,学生不清楚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的特殊关系,有些学生始终认为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这显然是错误的。其二,学生对《溶液》单元中的某些概念的核心要素理解不透彻、不到位,特别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其三,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溶液》单元中有关概念之间的量的变化关系。如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学生对其中的溶解度、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的理解不够透彻。实际上,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概念知识点只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还要进一步巧妙运用各种图表,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单元概念教学的各个难点,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换言之,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图表掌握概念关系图,其中包括对比表格、直角坐标图等。
当然,概念关系图仍最为关键,它展现了知识之间的复杂逻辑联系及核心内容,以相对发散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形成一定范畴与层级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存在于《溶液》单元概念中的一些变量内容,以及引发变量的本质原因等。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溶液概念中的相关问题后,就要开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最终建构单元概念知识体系。
三、《溶液》单元概念教学设计
1.强化概念,促进转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特别是掌握两种溶液的相互转化思路。具体来讲,在教学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围绕教材所提出的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 增加解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结
增加溶剂、升高合这一小结,学生就厘清了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巩固概念
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是严重缺乏常识认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无法理解温度变化这种转化方法所呈现出的本质内涵,导致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还停留在硬性记忆层面。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要降低温度就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这种认知只会让他们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应用中出现各种错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数形结合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将情境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内容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坐标系中的质点运动变化规律,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例如,如图2,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处于A点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采用哪些方法可令其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过程中A点将如何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温度降低且加入硝酸钾的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是否会转化为饱和溶液。具体来讲,要引导学生分析图示:曲线上的点表示硝酸钾溶液处于饱和状态,而如何将A点移动到曲线上呢?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溶质的质量会增加,A点会竖直向上运动,移动到曲线上B点的位置,最终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图示为学生解读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的变化状态。此外,将A点移动到曲线上C点的位置,也可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在这里,教师还可补充蒸发溶剂也会产生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质点移动”效应,利用图形的等效变化能够清晰展示这一过程(如图3),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像中的质点移动以及图形等效变化过程来分析溶液转化的本质原因,这样将原本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简单视觉信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当然,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展示概念知识,建构完整的信息系统和概念图示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呈现更多的认知图式,并对图示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可知,合理运用图表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思维导图、曲线函数图抑或是各种指示流程图,都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概念知识,促进学生建构整体概念逻辑关系,实现教学过程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其云.刍议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的前置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 23):59-60.
[2]刘亮荣,夏建华,解令谦.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思考:以“Ca(OH):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为例[J].化学教学,2019( 10):33-37.
[3]吴华菊.初中化学溶液形成的相关教学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8):135.
[4]张学军.《溶液》知识的调整、复习与检测[J].中学化学,2002(1):44-46.
[5]吴丛铎.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 复习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2):83-85.
(责任编辑 张简)
[关键词]溶液;概念教学;图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23-0072-02
在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的概念教学中巧用图表,有助于学生厘清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的关系,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结晶的方法等,进而建构单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强化学生对该单元概念的整体认知。
一、《溶液》单元概念教学思路
《溶液》单元概念相当繁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化学概念背后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思路之一。
目前,初中生普遍感到化学概念难理解,这是因为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能力较弱,且未能实现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化学学习兴趣,更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溶液》单元中的诸多化学概念是存在隐含逻辑关联的,它们应该成为概念教学的关键。
二、《溶液》单元概念教学策略
如上文所述,《溶液》单元中的概念颇多,内容丰富且关联性相对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为学生设置图表,将相关逻辑的化学概念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可采用思维导图(如图1)来直观展示《溶液》单元中的概念内容。
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为学生直观展示《溶液》单元涉及的概念内容,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观察知识点,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反饋。在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几点问题:其一,学生不清楚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的特殊关系,有些学生始终认为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这显然是错误的。其二,学生对《溶液》单元中的某些概念的核心要素理解不透彻、不到位,特别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其三,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溶液》单元中有关概念之间的量的变化关系。如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学生对其中的溶解度、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的理解不够透彻。实际上,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概念知识点只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还要进一步巧妙运用各种图表,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单元概念教学的各个难点,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换言之,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图表掌握概念关系图,其中包括对比表格、直角坐标图等。
当然,概念关系图仍最为关键,它展现了知识之间的复杂逻辑联系及核心内容,以相对发散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形成一定范畴与层级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存在于《溶液》单元概念中的一些变量内容,以及引发变量的本质原因等。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溶液概念中的相关问题后,就要开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最终建构单元概念知识体系。
三、《溶液》单元概念教学设计
1.强化概念,促进转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特别是掌握两种溶液的相互转化思路。具体来讲,在教学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围绕教材所提出的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 增加解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结
增加溶剂、升高合这一小结,学生就厘清了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巩固概念
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是严重缺乏常识认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无法理解温度变化这种转化方法所呈现出的本质内涵,导致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还停留在硬性记忆层面。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要降低温度就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这种认知只会让他们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应用中出现各种错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数形结合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将情境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内容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坐标系中的质点运动变化规律,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例如,如图2,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处于A点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采用哪些方法可令其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过程中A点将如何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温度降低且加入硝酸钾的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是否会转化为饱和溶液。具体来讲,要引导学生分析图示:曲线上的点表示硝酸钾溶液处于饱和状态,而如何将A点移动到曲线上呢?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溶质的质量会增加,A点会竖直向上运动,移动到曲线上B点的位置,最终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图示为学生解读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的变化状态。此外,将A点移动到曲线上C点的位置,也可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在这里,教师还可补充蒸发溶剂也会产生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质点移动”效应,利用图形的等效变化能够清晰展示这一过程(如图3),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像中的质点移动以及图形等效变化过程来分析溶液转化的本质原因,这样将原本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简单视觉信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当然,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展示概念知识,建构完整的信息系统和概念图示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呈现更多的认知图式,并对图示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可知,合理运用图表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思维导图、曲线函数图抑或是各种指示流程图,都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化学概念知识,促进学生建构整体概念逻辑关系,实现教学过程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其云.刍议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的前置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 23):59-60.
[2]刘亮荣,夏建华,解令谦.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思考:以“Ca(OH):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为例[J].化学教学,2019( 10):33-37.
[3]吴华菊.初中化学溶液形成的相关教学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8):135.
[4]张学军.《溶液》知识的调整、复习与检测[J].中学化学,2002(1):44-46.
[5]吴丛铎.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 复习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2):83-85.
(责任编辑 张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