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传播的悬隔现象。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探讨了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悬隔现象的ISDD模式。
【关键词】悬隔现象 知沟理论 ISDD模式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传播公式来描述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这是一个有序而完整的传播过程,前面的每一个步骤及其组合方式都会对最终的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容易产生悬隔现象。
“悬隔”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相隔很远,相差很大。①这一词在传播学中,用来引申描述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即传播者想要传播的内容没有到达受众或者没有被受众所接受,传播目的没有达到。本文试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将传播过程分成多个传播环节,并从各个环节中来探讨悬隔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传播主体的复杂性
传播主体简言之,就是传播讯息的人或组织。它“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②因此,与传播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目前,有学者把传播主体分成“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两个部分。前者是指“新闻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后者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工作者或传播者。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普通的社会大众,在充当传播受众之外,也会转化为传播主体,并且在多元化传播的今天,这种形象十分突出。
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高位主体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传播的总体方向。由于传播是一项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当然也会产生很大的回报效益。因此,大型的传播活动往往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企业、媒介经营机构等高位主体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目标,往往会通过控制或购买一些媒体进行有目的地传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为产品大打商业广告。另外,政府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高位主体,主要是通过传播宣传相关的政策方针,倡导稳定和谐的社会风气。从特征方面来看,高位主体往往本身占据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不需要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但也正因为如此,传播中会与受众产生距离感,易受到受众的疏远与排斥,传播过程中悬隔现象十分突出。
而本位主体由于直接从事传播,并且已为大众所习惯。因此,它是传播活动的核心力量,在众多传播活动中承担“把关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他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④作为专业化的传播者,他们具有娴熟的传播技能,通过对希望传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议程设置,影响大众的信息接受,从而达到传播目的,因此传播效率较高。
与前面两者相比,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实力最为薄弱。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影响范围十分狭小。而其传播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利益问题,很多时候出于情感。也正因为其传播出于情感,所以虽然个人传播的影响力非常小,但是传播效果却很显著。当然,在如今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个人拥有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传播信息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能够提高个人传播的影响力,但是从传播效果方面来看,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等缺陷,使得传播效果呈一定的下降趋势。
二、讯息的海量性
关于媒介与信源的关系,Salwen曾于1995年提出:“当一个媒体所使用的信息仅来自一个小小的信源时,这个信源就会变成非常强大,其主体性地位立即凸现。”⑤在这种情况下,信源呈现唯一性和专业性,因此其传播的信息源源不断,又因为信息出自于同一个信源,信息统一性、规律性非常强,因此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传播效果非常好。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多元化,使得信源传播途径多渠道化,对于某一事件,一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会有数十个版本之多,这使得每种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受众必然面临着信息选择问题。因此,传受之间的悬隔现象变得十分突出。
三、传播媒介的异质性
如今人们所公认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每种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从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的研究表明,媒介交互性、形象生动性越强,受众参与度越高,沟通效果也越好。在这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操作平台的门槛较高,且不利于携带等缺陷,因此,受众范围相比于其他几种传统媒介有所不足。同样,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另外的几种传统媒体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不足,这些特质都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效果。若不能正确了解各种媒介的各自特性,就很容易出现传播过程中的悬隔现象。
四、受众需求的多元性
“受众”简言之即接受信息的人。它处于传播过程的终端,是整个传播过程成败与否的显性指标。因此,分析受众,了解受众,对于整个传播活动至关重要。
受众对于信息不能进行有效接受,往往是源于两种情况,即信息的难以到达和信息虽然到达但是对信息不接受。其中第一点除了本文上文提到的传播媒介的选择恰当与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沟现象的影响。知沟理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各阶层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个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使得某一部分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另一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每个个体的知识积累、文化层次不同,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能力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知识鸿沟出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在传播前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地受众调查研究,传播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悬隔问题。 而即使信息能够安全到达受众,也并不意味着传播就有效果。在受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魔弹论”外,没有哪个理论将受众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如今,传播主体对受众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言必谈受众的需要,已成为传播主体的话语特征。”⑦但是受众分析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随着社会个性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受众主体意识的发掘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之前必须要考虑,我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哪些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需求?我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达到自身的传播目的?如何抓好之间的平衡点,直接关系着传播的效率。
综合上述四方面对传播流程中每一阶段的特征分析,再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笔者由此构建了ISDD模式,即intimate—simple—diverse—divided,分别针对传播中的每一步骤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悬隔问题。
1、intimate,即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要亲近受众,重视人际传播。无论是高位主体还是本位主体抑或是普通的个人,在传播某种信息时,都应该放低姿态,以一种亲民化的语态来与受众交流。尊重受众,才会得到受众的尊重,重视人际口碑宣传效应,才能走进受众生活。
2、simple,即深入调查,精细提取,简单定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要不断地做好信息的筛选、提取工作。定位点简单、明了,标题醒目有力,不冗余繁琐。此外,还要注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整合,减少信息的杂乱、复杂与多变性。例如企业在做品牌传播时,在长程的广告投资中要注意维持品牌的稳定性,构建长期、稳定、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
3、diverse,即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要因时因地利用不同的媒介组合,大打媒介组合拳模式。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不是通过一种媒介获得,多渠道的权威性媒介建议会令人感到形式多样的变化之美,对受众产生1 1>2的传播效果。并且多渠道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覆盖率,从而提升了传播的到达率。
4、divided,即分众化传播,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需要明确细分目标受众,进行精细化传播。例如,电视频道的细分就是对电视媒介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曲艺频道锁定中老年等戏曲爱好者,而少儿频道则关注儿童的需求。
传播活动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途径。传播中的悬隔现象,阻碍了正常的信息传播,往往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探讨传播过程中悬隔现象的产生原因,为传播活动的有效进行提出合理建议,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从传播的四个环节出发,分别分析了每个环节中出现悬隔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SDD模式。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传播学者对悬隔问题的关注,以期尽量减少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障碍。□
参考文献
①http://www.zdic.net/cd/ci/11/
ZdicE6Zdic82ZdicAC182593.htm
②④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③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的双重构成及其关系》,《今传媒》,2005(10):13
⑤高焕静,《客户·信息员·传播主体》,《科技咨讯导报》,2007(8):149
⑦陈晓鸥,《论传播主体受众意识的偏斜与构建》,《现代传播》,2005(3):91
(作者: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悬隔现象 知沟理论 ISDD模式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传播公式来描述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这是一个有序而完整的传播过程,前面的每一个步骤及其组合方式都会对最终的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容易产生悬隔现象。
“悬隔”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相隔很远,相差很大。①这一词在传播学中,用来引申描述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即传播者想要传播的内容没有到达受众或者没有被受众所接受,传播目的没有达到。本文试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将传播过程分成多个传播环节,并从各个环节中来探讨悬隔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传播主体的复杂性
传播主体简言之,就是传播讯息的人或组织。它“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②因此,与传播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目前,有学者把传播主体分成“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两个部分。前者是指“新闻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后者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工作者或传播者。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普通的社会大众,在充当传播受众之外,也会转化为传播主体,并且在多元化传播的今天,这种形象十分突出。
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高位主体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传播的总体方向。由于传播是一项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当然也会产生很大的回报效益。因此,大型的传播活动往往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企业、媒介经营机构等高位主体为了追求一定的利益目标,往往会通过控制或购买一些媒体进行有目的地传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为产品大打商业广告。另外,政府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高位主体,主要是通过传播宣传相关的政策方针,倡导稳定和谐的社会风气。从特征方面来看,高位主体往往本身占据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不需要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但也正因为如此,传播中会与受众产生距离感,易受到受众的疏远与排斥,传播过程中悬隔现象十分突出。
而本位主体由于直接从事传播,并且已为大众所习惯。因此,它是传播活动的核心力量,在众多传播活动中承担“把关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他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④作为专业化的传播者,他们具有娴熟的传播技能,通过对希望传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议程设置,影响大众的信息接受,从而达到传播目的,因此传播效率较高。
与前面两者相比,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实力最为薄弱。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影响范围十分狭小。而其传播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利益问题,很多时候出于情感。也正因为其传播出于情感,所以虽然个人传播的影响力非常小,但是传播效果却很显著。当然,在如今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个人拥有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传播信息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能够提高个人传播的影响力,但是从传播效果方面来看,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等缺陷,使得传播效果呈一定的下降趋势。
二、讯息的海量性
关于媒介与信源的关系,Salwen曾于1995年提出:“当一个媒体所使用的信息仅来自一个小小的信源时,这个信源就会变成非常强大,其主体性地位立即凸现。”⑤在这种情况下,信源呈现唯一性和专业性,因此其传播的信息源源不断,又因为信息出自于同一个信源,信息统一性、规律性非常强,因此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传播效果非常好。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多元化,使得信源传播途径多渠道化,对于某一事件,一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会有数十个版本之多,这使得每种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受众必然面临着信息选择问题。因此,传受之间的悬隔现象变得十分突出。
三、传播媒介的异质性
如今人们所公认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每种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从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的研究表明,媒介交互性、形象生动性越强,受众参与度越高,沟通效果也越好。在这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操作平台的门槛较高,且不利于携带等缺陷,因此,受众范围相比于其他几种传统媒介有所不足。同样,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另外的几种传统媒体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不足,这些特质都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效果。若不能正确了解各种媒介的各自特性,就很容易出现传播过程中的悬隔现象。
四、受众需求的多元性
“受众”简言之即接受信息的人。它处于传播过程的终端,是整个传播过程成败与否的显性指标。因此,分析受众,了解受众,对于整个传播活动至关重要。
受众对于信息不能进行有效接受,往往是源于两种情况,即信息的难以到达和信息虽然到达但是对信息不接受。其中第一点除了本文上文提到的传播媒介的选择恰当与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沟现象的影响。知沟理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各阶层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个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使得某一部分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另一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每个个体的知识积累、文化层次不同,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能力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知识鸿沟出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在传播前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地受众调查研究,传播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悬隔问题。 而即使信息能够安全到达受众,也并不意味着传播就有效果。在受众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魔弹论”外,没有哪个理论将受众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如今,传播主体对受众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言必谈受众的需要,已成为传播主体的话语特征。”⑦但是受众分析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随着社会个性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受众主体意识的发掘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之前必须要考虑,我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哪些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需求?我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达到自身的传播目的?如何抓好之间的平衡点,直接关系着传播的效率。
综合上述四方面对传播流程中每一阶段的特征分析,再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笔者由此构建了ISDD模式,即intimate—simple—diverse—divided,分别针对传播中的每一步骤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悬隔问题。
1、intimate,即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要亲近受众,重视人际传播。无论是高位主体还是本位主体抑或是普通的个人,在传播某种信息时,都应该放低姿态,以一种亲民化的语态来与受众交流。尊重受众,才会得到受众的尊重,重视人际口碑宣传效应,才能走进受众生活。
2、simple,即深入调查,精细提取,简单定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要不断地做好信息的筛选、提取工作。定位点简单、明了,标题醒目有力,不冗余繁琐。此外,还要注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整合,减少信息的杂乱、复杂与多变性。例如企业在做品牌传播时,在长程的广告投资中要注意维持品牌的稳定性,构建长期、稳定、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
3、diverse,即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要因时因地利用不同的媒介组合,大打媒介组合拳模式。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不是通过一种媒介获得,多渠道的权威性媒介建议会令人感到形式多样的变化之美,对受众产生1 1>2的传播效果。并且多渠道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覆盖率,从而提升了传播的到达率。
4、divided,即分众化传播,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需要明确细分目标受众,进行精细化传播。例如,电视频道的细分就是对电视媒介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曲艺频道锁定中老年等戏曲爱好者,而少儿频道则关注儿童的需求。
传播活动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途径。传播中的悬隔现象,阻碍了正常的信息传播,往往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探讨传播过程中悬隔现象的产生原因,为传播活动的有效进行提出合理建议,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从传播的四个环节出发,分别分析了每个环节中出现悬隔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SDD模式。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传播学者对悬隔问题的关注,以期尽量减少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障碍。□
参考文献
①http://www.zdic.net/cd/ci/11/
ZdicE6Zdic82ZdicAC182593.htm
②④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③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的双重构成及其关系》,《今传媒》,2005(10):13
⑤高焕静,《客户·信息员·传播主体》,《科技咨讯导报》,2007(8):149
⑦陈晓鸥,《论传播主体受众意识的偏斜与构建》,《现代传播》,2005(3):91
(作者: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