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重要课程。本文就自己实践过程中所得经验谈谈促使小学生主动进行课外科学探究的四点策略。
一、匠心独运,激发课外探究的兴趣
执教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前两个星期,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做了一个食盐晶体。等到上该课快结束时,我拿出较大的食盐晶体让学生欣赏。学生很兴奋,争着想跑上来看清楚。我又故意收藏起来,鼓励孩子自己根据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外去做,并将制作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课后,我询问了一下,有很多孩子表示自己会去做,还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我能用书上的方法做出这么大的糖晶体吗?如果把一小块味精用线吊起来放到饱和的食盐水里会变成什么晶体呢?如果食盐、食糖、味精都可以,哪种晶体会成长的最快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我惊讶于孩子们如此活跃的思维。同时,对于他们的提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自己也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没法回答,鼓励大家回去做实验后告诉我结果,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一个自制的漂亮的晶体。
两个星期后,好多孩子过来跟我讲他们的成果:有孩子说他们做了食盐和味精的合晶体,不过因为书上的方法太慢了,就用了烧制法,它们合在一起的晶体都分辨不出形状了;又如在饱和的食盐水中,悬挂的味精晶体会“消失”等等。一个学期结束时,有五分之四的孩子都拿着自制的各类晶体向我炫耀并互相对比。就因为教师的实物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自制各类晶体,并在制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了一场像科学家一样的“科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有趣的实物制作,自己做榜样,使学生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不仅知识得到补充和延伸,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土壤和能力展现的舞台。
二、循序渐进,教会课外探究的方法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时,我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任务一:用一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小灯泡发亮。任务二:用两个灯泡、灯座、一个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两灯泡分别发亮。活动加上交流,课将结束,学生兴致还很高,且这部分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学生再“玩”下去的必要。于是,我问学生:“根据老师课上的研究方法,你们还能怎么样一步步的加大难度去课外研究呢?”马上有好些孩子举手表达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任务三:用两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两灯泡同时发亮。任务四:用三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三个灯泡同时发亮……任务n:用开关控制不同的灯泡发光。从孩子的表达中得知他们的探究方法大致掌握了,于是我鼓励孩子比比哪个人用最多的电池点亮最多的灯泡。下午课间来教室,发现很多孩子还在做更多的点亮灯泡的实验。也有学生快速地跑来跟我说:我用8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灯丝断了;我用4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太亮了;我用两个电池连接两个灯泡时,发现有时连接灯泡很亮,有时连接又不是很亮,怎么回事呢?并拿出电路图给我看……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研究及和我主动交流的样子,我很欣慰。就因为教师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学生,使得他们按照这样的脚步一步步的在课外继续主动探究下去,并从中发现了相关的更多问题。
三、及时评价,增强课外探究的信心
在执教完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放大装置(除课上的装置外)。做出一种就可以加一颗星,不上限(这是科学竞赛的一种方法)。第二节课时,有一半多的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放大装置。有学生用矿泉水瓶装水看到放大的字;有学生把两个实心透明玻璃片磨成凸透镜的,并将两个“凸透镜”按一定的距离放入小管子内发现可以放大倍数很大的;更有学生由放大镜的结构联想到缩小镜的结构应该是与凸透镜相反的:中间薄,周边厚。于是将苹果某部分挖空,用透明胶放人挖空部分,装水,果真看到了对面缩小的字等等,我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做好的装置材料及如何联想到的想法,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现场加星,这极大了鼓舞了学生。他们在之后的课外探究中总是主动参与,并常与教师讨论自己的发现。还有些未傲的孩子回家后也做了带给我看。其实,课外探究后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要做出合理评价必须仔细观察,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
四、联系生活,扩展课外探究的内容
有次在培训班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时,孩子们刚学会《摆》:调整摆长,做一个一分钟摆30次的摆。我带领着这个思路问孩子:如果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你会如何快速地调整摆长?就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先思考,记录想法,再操作。有些孩子很快就调整到原先摆长的一半开始实验,很快就做好了,从而提出:摆的次数与摆长的长度有相应关系,但要看与摆长是否均匀有关。有些孩子仍然从上往下一步步操作,说明思维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样的一个延伸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以往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内容可以继续扩展,成为自己课外探究的可行性内容。学生整理出很多: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的《果实和种子》,可以在课外主动研究不同的几样植物对光的需求性,并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以此看来,教师可以细心地将每一课内容延伸到课外,先有扶再到放,让学生也养成寻找课外探究内容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那么,学生就会深刻的体会到处处是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课外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达成科学课程总目标的行之有效方法。我们教师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练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外探究中得到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建湖县实验小学江苏224700
一、匠心独运,激发课外探究的兴趣
执教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前两个星期,我按照书上的要求做了一个食盐晶体。等到上该课快结束时,我拿出较大的食盐晶体让学生欣赏。学生很兴奋,争着想跑上来看清楚。我又故意收藏起来,鼓励孩子自己根据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外去做,并将制作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课后,我询问了一下,有很多孩子表示自己会去做,还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我能用书上的方法做出这么大的糖晶体吗?如果把一小块味精用线吊起来放到饱和的食盐水里会变成什么晶体呢?如果食盐、食糖、味精都可以,哪种晶体会成长的最快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我惊讶于孩子们如此活跃的思维。同时,对于他们的提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自己也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没法回答,鼓励大家回去做实验后告诉我结果,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一个自制的漂亮的晶体。
两个星期后,好多孩子过来跟我讲他们的成果:有孩子说他们做了食盐和味精的合晶体,不过因为书上的方法太慢了,就用了烧制法,它们合在一起的晶体都分辨不出形状了;又如在饱和的食盐水中,悬挂的味精晶体会“消失”等等。一个学期结束时,有五分之四的孩子都拿着自制的各类晶体向我炫耀并互相对比。就因为教师的实物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自制各类晶体,并在制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了一场像科学家一样的“科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有趣的实物制作,自己做榜样,使学生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不仅知识得到补充和延伸,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土壤和能力展现的舞台。
二、循序渐进,教会课外探究的方法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时,我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任务一:用一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小灯泡发亮。任务二:用两个灯泡、灯座、一个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两灯泡分别发亮。活动加上交流,课将结束,学生兴致还很高,且这部分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学生再“玩”下去的必要。于是,我问学生:“根据老师课上的研究方法,你们还能怎么样一步步的加大难度去课外研究呢?”马上有好些孩子举手表达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任务三:用两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两灯泡同时发亮。任务四:用三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三个灯泡同时发亮……任务n:用开关控制不同的灯泡发光。从孩子的表达中得知他们的探究方法大致掌握了,于是我鼓励孩子比比哪个人用最多的电池点亮最多的灯泡。下午课间来教室,发现很多孩子还在做更多的点亮灯泡的实验。也有学生快速地跑来跟我说:我用8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灯丝断了;我用4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太亮了;我用两个电池连接两个灯泡时,发现有时连接灯泡很亮,有时连接又不是很亮,怎么回事呢?并拿出电路图给我看……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研究及和我主动交流的样子,我很欣慰。就因为教师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学生,使得他们按照这样的脚步一步步的在课外继续主动探究下去,并从中发现了相关的更多问题。
三、及时评价,增强课外探究的信心
在执教完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放大装置(除课上的装置外)。做出一种就可以加一颗星,不上限(这是科学竞赛的一种方法)。第二节课时,有一半多的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放大装置。有学生用矿泉水瓶装水看到放大的字;有学生把两个实心透明玻璃片磨成凸透镜的,并将两个“凸透镜”按一定的距离放入小管子内发现可以放大倍数很大的;更有学生由放大镜的结构联想到缩小镜的结构应该是与凸透镜相反的:中间薄,周边厚。于是将苹果某部分挖空,用透明胶放人挖空部分,装水,果真看到了对面缩小的字等等,我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做好的装置材料及如何联想到的想法,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现场加星,这极大了鼓舞了学生。他们在之后的课外探究中总是主动参与,并常与教师讨论自己的发现。还有些未傲的孩子回家后也做了带给我看。其实,课外探究后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要做出合理评价必须仔细观察,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
四、联系生活,扩展课外探究的内容
有次在培训班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时,孩子们刚学会《摆》:调整摆长,做一个一分钟摆30次的摆。我带领着这个思路问孩子:如果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你会如何快速地调整摆长?就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先思考,记录想法,再操作。有些孩子很快就调整到原先摆长的一半开始实验,很快就做好了,从而提出:摆的次数与摆长的长度有相应关系,但要看与摆长是否均匀有关。有些孩子仍然从上往下一步步操作,说明思维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样的一个延伸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以往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内容可以继续扩展,成为自己课外探究的可行性内容。学生整理出很多: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的《果实和种子》,可以在课外主动研究不同的几样植物对光的需求性,并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以此看来,教师可以细心地将每一课内容延伸到课外,先有扶再到放,让学生也养成寻找课外探究内容的习惯,让习惯成自然。那么,学生就会深刻的体会到处处是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课外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达成科学课程总目标的行之有效方法。我们教师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练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外探究中得到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建湖县实验小学江苏224700